飞云浦

小议丁果

星期二 六月 30, 2015 10:05 am



丁果是一位个性很特殊的作家。

举凡世界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和公众关注的社区新闻,都能听到丁果的声音。多家传媒,包括加拿大几家电台、电视台,均为他的政论性言论辟出专版专栏,发表其看世界的“丁果观点”。十多年来,“丁果观点”一直以无可取代的权威性,为受众接纳。基于其对重大时政问题的透辟见解和逻辑严密、高屋建瓴的雄辩口才,再加上他素有的那种文化人的睿智,导致追捧丁果的粉丝多得无数。也因此大大提升了公众对丁果的好奇心和仰慕心。丁果被他的热心听众和读者、被社会大众誉为“华人第一名嘴”。

留学日本,在日本国会图书馆附属东洋文库任(外籍)高级研究员;移民加拿大,全身心投入媒体工作,研究国际政治,采访包括洛夫、痖弦、王蒙、白先勇、吴冠中、余光中、庞朴、汤一介、龙应台、梁燕诚……等在内的一大批文化界名人,这一切,可说是丁果人生架构的几个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耀眼的支撑点和闪光点。丁果是在一个个高起点上,展开他纵览世界风云的宏阔视野的。
从这个角度切入,或许可以为我们真正解读丁果及其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人们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丁果的言论时,往往忽略了丁果的散文、随笔创作。或者说,丁果在时政论坛上的耀眼光环,遮盖了他文学的成就和才气。实际上,丁果的文学创作在他整个写作生涯中,占有很大比重。丁果散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在追寻文体美学涵义上的考究,颇具大家风范。
他的获奖散文《抉择》,在同类散文作品中,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和美学浓烈度的佳作。随着世界局势的演进和发展,这篇优秀散文又具有了令世人警醒和惊叹的“现时性”。
《抉择》写了一名有一半汉族血统,名叫哈桑的新疆小伙子,他从中国逃出来,穿越土耳其到中东。“在一个抵抗组织的营地接受训练后,就辗转在阿富汗伊拉克乃至巴勒斯坦,参加抵抗运动,与美军作战,也与当地政府的警察作战。”

作者在“巴勒斯坦西岸一个破旧的石头房子里跟他见面……他是一个矮小的人,留了一脸的胡子,夕阳透过石头的缝隙,泻了进来,照出了他脸上深深的沧桑和钢刻般的皱纹,但看不请他的年岁……站在哈桑面前,我被他的眼神吸引……”
之前,作者在南疆喀什美丽的乡野,在喀什最著名的清真寺前,就多次看到过这种“冷漠中透着深邃的目光”。眼前的哈桑,说不定就是从那个“美丽的乡野”,那个“清真寺前”辗转来到这里的。找不到哈桑的行为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他似乎只是“为死而战”。为“圣战”而献身的。至于“圣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圣战”些什么?他无心去弄清楚它。
当今世界,尤其是面对恐怖的“伊斯兰国”摧残文明的疯狂肆虐以及中国新疆本土乃至其他地区屡屡发生的恐布袭击,这实在是一个廹切的、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透过哈桑的眼神,作者把线索拉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寂寥的西域,进入新疆。

抉择》中安排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情节:“……让哈桑最震撼的是,他有一个要好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是一个热爱共产党的优秀少先队员,因此被指定为保管五星红旗。每天,他要等到同学和老师都回家以后,把五星旗从校园的旗杆上降下来带回家,第二天早上带回学校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有一天,哈桑功课做晚了,想要回家的时候,惊讶地看到那个小朋友把五星旗降下来,然后四处张望,确认空旷的校园里已经没有人,突然把五星旗扔在地下,展开,然后狠狠地用脚踩了好几下,口中念念有词,眼里露出仇恨的光芒。踩完后,他把旗帜抖干净,小心叠好,随后一溜烟走了。
哈桑看得呆在那里,气都不敢出,那个小朋友在上课时温驯的眼神,和他在踩五星旗时凶狠的眼神,就留在哈桑的记忆中,变成永远挥之不去的定格,让哈桑困惑迷茫,也让哈桑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或许是一个偶然。但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联想。为什么在保管五星红旗的优秀少先队员身上,明显地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而本来被优秀少先队员人前人后之举动“惊呆”了的哈桑,之后,为什么自已也终于一步步踏上了不归的“圣战”之途?
答案就在哈桑的一句话里:“……我们在南疆的少年,很早就学会了如何在白天当温顺的绵羊,到了晚上,就被训练成一头野性的狼,等待成熟后出击。”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裔教授丘惠芬得出的结论也许对朝野上下以及对文明世界中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文化观念,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她说:“当一个人自觉地要从扭曲的文化冲突当中逃脱出来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只能选择去和死亡打一场永远无法掌握胜算的战争呢?”
眼下,至少哈桑,或者说哈桑们,正是这样做出他们的人生抉择的。
今天的人们,有没有汉武帝、汉宣帝、乾隆帝和左宗棠的眼光和魄力,有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去面对这种抉择?

《抉择》这篇散文的洞察力、震撼力和熠熠光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为历史所铬记。
2013,之于丁果的创作生涯来看,可说是个溢光流彩的年份。
年中,因他的“丁果观点”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作为“公共知识人”对社区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加拿大总督颁发的英女皇登基60周年特制纪念勋章。
年底,一本有他参与其中的《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一1966)历史专著(作者 黎全恩 丁果 贾葆蘅)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时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得国际经典基金支助,从而迈出了进军英语主流世界的铿锵步伐。这一来,这本《加拿大华侨移民史》的价值,就不止加拿大,而是具有了世界性的学术意义。
这是本年度发生在海外华侨界并波击到中国的一桩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重大事件。
对于这本历史著作,未来必将另有文字会做出专业评述。但作为具有史学科班背景、加之“博古通今的知识架构,以及对华人历史现状及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精湛把握”的丁果,在其亲自执笔的许多章节里,充分揉进了“丁果观点”的犀厉和其散文叙事的透辟。再加上他对全书的通览和统筹,便使得黎全恩教授这位“加拿大唐人街研究之父”的资料储备和学术思想大放光芒;同时也得以让作家贾葆蘅的精湛文字把整本书滋养。
如果把这次完美的、无以伦比的合作比作一次“战斗”的话,那么,黎全恩教授无疑是这场战役的领军人物:丁果是灵魂人物:而贾葆蘅则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丁果的编辑智慧使三人的分头写作富于整体感。
这是后话。

纵观丁果创作的总体态势,颇有些像《卡门》(序曲)“斗牛士进行曲”给人留下的印象:他的政论时评,节奏明快,犹如嘹亮的号角,“哒、哒、哒”回响在你的耳畔;而他的散文、随笔,更像弦乐的低回,一种安谧而深沉的倾诉。


《侨报》文/林楠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808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小议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