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吾非羊:谈屌丝

星期三 二月 11, 2015 1:37 pm



庙堂文化与世俗文化,精英的思考与大众的诉求,这两种彼此存在、对立、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形态之争在近十年的中国又浮上了水面,又陷入了一次短兵相接的搏弈。与最近的一次“庙堂与江湖”之争——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此次对搏的代表人物不是胡适之与辜鸿铭,而是千千万万当今中国“屌丝文化”的“屌民”与中国主流精英文化的对垒。
  从某“屌丝品牌手机”挑战进口手机品牌,叫板市场盟主之位,到几年前的“屌丝山寨春晚”发动全国网民另起炉灶挑战央视春晚。再到“屌丝歌手”、“屌丝诗人”、“屌丝作家”等等“屌丝之风”如星星之火从消费市场引燃蔓延至文化领域,呈席卷之势,甚至有一些文化学者将“屌丝文化现象”提升到如何思考社会体制的高度。
  “屌丝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在近年的中国呈上扬喷发之势。“庙堂文化”又为何在当今的商业时代频频受到公众的冷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与市井阡陌、芸芸百姓的大众文化的争论与叫局又将持续到几时?
  “屌丝文化”是商业时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成熟与井喷
  仅从“屌丝”这个源自类似“俗众之中的出头者”的语义,透视“屌丝”语词意义,其背后渗透这一种强烈的欲望——长期受治于主流精英文化压制的大众文化,一旦获得话语与资源的平台,这种长久的压抑必将勃起喷发。
  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曾说:“文化是三驾马车——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是政府推动的,精英文化则代表社会的最高端,精英文化虽然圈子小,但影响力、话语权大,在三驾马车中算比较靠前,而大众文化是非常受压抑的。”
  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将社会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诗、乐、书、春秋、易、礼,为上层社会的“雅”文化;而百姓的民歌、戏曲、小说、评话、占卜为下层民间的“俗”文化。所以,这种“雅”文化也就成为了长期统治中国的主流精英文化,以至于在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中,丝毫不见吴承恩、汤显祖、罗贯中等“俗”文化人物的踪影。甚至连李渔、李贽、冯梦龙等精英人物中的“亲俗”者也被剔除的十分干净。
  然而,经过上世纪中国的几番革命,长期统治中国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旧精英文化被扫荡地崩溃解体。而在21世纪初进入繁荣的市场经济的中国,商业时代催生出大量的新技术与新思维更是打破了大众文化长期无法获取的资源与话语的平台。对于精英文化长期垄断文化平台的不满,掌握了资源与话语平台的大众文化终于以讽刺、仿制、“山寨”那些形式空洞、内容僵化的精英文化的形式出现。之后,以符合草根心理、草根语境和草根话语的“三草”特征为核心的“屌丝文化”的出现正式体现了中国民间渴望与知识精英一同被关注、平等参与和共享现代文明的诉求。
  屌丝与庙堂 文化口味不同导致差异存在乃是正常
  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说:“聚古今之精英,鉴治乱之龟鉴”,精英文化代表的是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大多是来自“引车卖浆者流”的自生性、原生态的世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二者的来源基础本不相同,服务对象也不同。
  在几年前湖南卫视的举办的“零点锋云”栏目中,节目方分别邀请了代表中国“正统”与代表屌丝的“山寨话剧”的代表人万方、冯远征、雷婷、查文白等讨论“山寨话剧”问题。除搞“山寨话剧”的查文白支持外,其余三人都表示反对,尤其以科班出身的冯远征认为“山寨话剧”这样的东西会误导大众,让真正的戏剧失去了观众。
  冯远征的这种对“山寨文化”反对态度十分典型也十分正常。这是一个专业精英在面对大众与商业文化兴起时的一种必然的抵抗。因为,在商业与网络的推动下,大众文化正在逐步解构、分解原先被“精英文化”所占有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精英阶级与大众阶层各自对文化意义的不同理解势必产生碰撞。
  精英文化是体现人文知识分子深邃的思维能力、广博的学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特有文化。与通俗的大众文化相比,“精英文化”看中的是知识群体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他们用缜密的逻辑、深邃的思想与道德的良知去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在当下创造出具有引导性与前瞻性的精神产品。
  而来源于民间的大众文化,英国文学家弥尔顿曾形容:“大众文化是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费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机智而有魅力的”。大众文化直观轻松、幽默休闲、成本低廉并且形式乐观。大众文化没有那么多的责任与使命、思考与研究,大众文化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家庭的感官感受、衣食住行,以此来摆脱大众对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欲望。
  其实,在“庙堂”与“屌丝”之争吵的不可开交之时,可以看到,在新时代产生出的多元文化状态下,社会各群落有着不同的文化口味与不同文化市场,无论是“庙堂”与“山寨”,它们自有各自的受众。为争论“谁主谁次,谁俗谁雅、谁大谁小,谁吃掉谁”的问题想必是不合适宜的。在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中,垄断话语与文化霸权已经日益艰难,每个人都能够去享有自己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
  如上文所说,在当下中国多元文化生成的状态下,“庙堂”与“屌丝”的定义正在逐步淡化与游离。回顾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其实,无论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彼此交融彼此生成的过程。
  以我国儒家经典《诗经》为例,“风、雅、颂”中除去“颂”为庙堂创作,其余大部分为西周各国收集而来的民谣俚曲。而后世被尊为旧时代精英代表的孔子,也不过是一个主张“有教无类”开馆授徒的乡村教师,这些经典文化产品的产生本来就是来自民间。而关汉卿、吴承恩、罗贯中、冯梦龙等精英人士将取材自民间的“戏曲话本”、“小说评话”收集整理为流传于世的优秀文学作品。“俗文化”上升为“雅文化”,而“读书之人”也融入为“布衣之流”。而到了近现代,一些传统文化也往往是借助大众文化的形式而得以传播,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与央视的《百家讲坛》。
  同时,如果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彼此割裂,安置于一个彼此对立敌视的环境中各自发展、丧失融合交融,其各自弊端也就丧失了被纠正的可能。
  以精英文化为例,如以屈原的《离骚》为源头的文人诗赋,其中的格律与文采最后被知识群落过度关注放大,导致出现了魏晋之时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文。对“雅”的追求,使精英文化陷入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象牙之塔,文化被限定在了永远只为一小部分人接受的小圈子内,失去了广阔的市场与未来。
  在大众文化领域,过度的通俗化与商业化意识,会损害文化本身的高雅与淡薄。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而降低自身的文化品位,拒绝思考,追求娱乐,把严肃的精神家园变成杂耍乐园。那些大众文化中极端的“娱乐休闲”因素所产生的垃圾信息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降低了大众的文化品位与修养。
  事实证明,只要彼此理解与交融,“大众文化”也可以有“雅与美”,“精英文化”也会有“新、奇。趣”。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说:“文化乃指人类生活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而言”。又如传媒学学者徐浩然所说:“精英文化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是老百姓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如果说精英文化是父亲的文化,那么大众文化就是母亲的文化,它是母体,是民族的根。”
  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中有一段对文化的理解,大意如下:大众并非都是愿意长期享受“大众汤”、“大众菜”的,那些色香味具全的美食谱系如果没有大众的品尝,又如何延续。同样,也不要忘记那些吃遍天下的美食家对美食的理解与贡献。同样道理,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的真与美结合的最佳体现,精英文化也会被更多的大众所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兼容乃至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
来源:共识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69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吾非羊:谈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