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黄顶:“阴谋与权术”如何奴役了文学?
星期二 二月 03, 2015 10:40 am
著名文学家余秋雨的观点“阴谋与权术往往让外国人误读中华文化”入选2014年理论界最具创见性的50个观点之一,这与正在热播的《武媚娘传奇》形成鲜明对比。其实余秋雨先生并不是唯一一个对“阴谋与权术”进行声讨的人,在《甄嬛传》《美人心计》开播伊始思想界就已经对此有了警惕。
不管是《甄嬛传》还是当前的《武媚娘传奇》,从内容上来看都讲述着一个善良、纯洁的人在后宫中遭受迫害,最后利用阴谋和权术谋得了生路的故事。其实,这并不是印证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而是虚构了一种假象,即不管一个人有多善良,在复杂的环境中,最终也不能独善其身,若要得道必须比坏人更坏才能谋得生路。归根结底地说,这类故事讲述着人是善良的,社会是邪恶的,人只有变得更邪恶才能战胜邪恶的强盗逻辑。为什么这样的主题能够赢得市场呢?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态密切相关。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在质疑,为什么我们的物资生活丰富了,而我们却生活得更加痛苦了呢?用边际效益的理论来解释,物资世界与幸福生活并不成正比。有人对此又作出了这样几个解答,我们国家的公民生存压力大,文明程度不高等等,更有人把这归结于政治因素。久而久之,“呲必中国”盛行。笔者认为,其根源还是“心性”。就如谷莉教授所言,“现在经济发展了,但是人却过得不幸福了。这是人的‘心性’出了问题。”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反而带动了人性贪婪的一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把人对物资的占有欲放大到了极致,贪婪占了上风,诚信自然会下降。这又与生存压力、文明程度与政治又有多少的关联呢?“阴谋与权术”正是迎合了人性贪婪的一面,为那些不诚信、投机取巧、操控权力、不劳而获的行为提供了所谓道义上的支撑。故,赢得了非常广泛的市场。
部分作家认识到了这一社会生态,便乐此不疲地大肆宣传权术与阴谋。他们虽然口中宣泄着对国内风气的种种不满,而行动上却在为不良风气添柴助火。其实质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借助精神鸦片进行文化自残的行为。
在文学界有一个共识,即文学的生命在于彰显人性。此人性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释。从个人的层面上,有贪婪功利与无私友爱;从社会层面上,有特权与自由平等;从国家层面上,有独裁与善治。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应该如何去把握呢?
文学作品无时无处不打烙着时代的印记,但是却不必然受时代驱使。在独裁、专制的国家里也有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佳作流芳百世。同理,在文明、善治的环境下也有违背公序良俗的作品风靡一时。外国有《悲惨的世界》、《爱弥儿》、《上尉的女儿》;我国有《日出》《雷雨》等。这些作品无疑不是在独裁社会时期,作家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无疑不是对“阴谋与权术”的无声批判。作品虽然有时代的烙印,但是并不完全受时代所驱使。从这一点来看,只有作者会被时代奴役,而文学决然不会。现在有大量的作家沉溺在批判这个时代之中,似乎忘却了在这个时代该如何自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市场的取舍决定了一个作家的价值。特别是在受众对文字日益挑剔的年代里,作品更需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很多作家就对此产生了一个误解,认为市场是作家不择手段攫取财富的渠道,作品的销售量最能体现水平。不可否认,迎合读者确实能够让一个作家水涨船高。但是,这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又有何区别?用劣币驱逐良币,“假作品”多了,还会排斥“真作品”。
就如前文所言人性有贪婪和无私两面,能激起人性贪婪的是文学作品,也能够起到好的市场反应。而这类作品非但不能宣扬正能量,反而助长了不良风气。反之,亦是文学之生命所在。所以,我们对“人性”一词应该做广义的理解,即人的终极关怀,文学的任务是解决人的终极关怀,文学家的任务亦是如此!
来源:共识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67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黄顶:“阴谋与权术”如何奴役了文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