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子怡的脸——加注:其实戏曲界也有类似的“不服老”

星期四 十二月 11, 2014 11:02 am



  章子怡大约只属于电影,因为子怡不演电视。这也足见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前者算艺术,后者呢,真是不好说的。子怡从《我的父亲母亲》走来,顺风顺水,无论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拿得手痛,拿得来让别人都没有了嫉妒的话柄。子怡的脸,尽管也曾有过“泼墨门”事件的八卦,但与国内的众星族相比,真可算得上干净!子怡有一副精致得不能再精致的脸,从“招娣”到“玉蛟龙”到“さゆり”(可惜国内观众并没有一睹“小白合”的芳颜)《十面埋伏》《夜宴》的女一号到“宫二”,再到“于真”,子怡的脸不仅具有国人少有的天颜,重要的是,子怡的脸还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美人的遥想和理解。
  这确实是一张令人惊叹的脸。子怡从十九岁入道,一路走来,已近二十年。十五、六年的光阴,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真是一个漫长的岁月,更是一个芳颜渐行渐远的年月。当然,按女权主义的观念,这种说法是男性霸权术语。但是,子怡敢于鄙视男性的话语霸权,继续把自己的芳颜刻在了《太平轮》里。试想,一部战地爱情片,如果没有章子怡、没有宋慧乔的芳颜,仅靠一段缺乏形而上思考的战事,仅靠虽然宏大壮烈但却有些虚假的3D,《太平轮》里的战事,与《战舰波金斯》、《拯救大兵瑞恩》等比,显然算不得上乘和精彩。问题在于,子怡的芳颜不再是十九岁、也不再是二十九岁了。不过,依然得点“赞”,一个近四十岁女性的容颜居然可以与年龄相差无几的宋慧乔一起,共同担当起一部原本想成为史诗大片的主角。真是奇迹!
  子怡的脸,无论作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大约可以经得起神话学意义或者社会学意义分析和解构。作为面具,无论从神话学意义还社会学意义看,子怡的脸,都无懈可击。但是,作为生物学的脸,我们可能从某一个无意之间显现出来的某一个孔,让我们觉得的肉体不真实,以及人性的虚饰。宋慧乔比子怡仅仅小两三岁,则在她的角色里游刃有余,而子怡在于真的角色里,显然有些吃力。本色演员有什么不好?本色演员可以把自己本色的一面无遮掩地给她(他)的观众看,特别是给她(他)喜欢的观众看。而非本色的表演则在剧本、导演的逼迫下,让观众不解不懂以至于不满。就拿,《太平轮》来说,如果,章子怡与宋慧乔的角色互换,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但是,这一假设已经不成立。多少女演员都愿意让大众看到她们美丽的令人惊慌的成熟过程,宋慧乔即是这样。但子怡却没有这样的福气或者不愿意有这样的福气。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碎片看不清本质的时代,而又永远需要芳颜的年代,面具所决定的能决定一切吗?显然,《太平轮》里的章子怡,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回答。本来,生老命痛,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脸改变其历史品位。但是,岁月却是残酷的。面具虽然是面具,但也很难与岁月相抗衡。无论是神话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面具由各种线条的组合。脸则相反,是由各种线条彼此之间于主题(什么主题?时间!)上的呼应。 子怡的脸,现在的困惑在于,如果停留在“招娣”或“玉蛟龙”上,那只不过是社会面具的需要罢了;如果推衍到“宫二”或“于真”上,那么子怡的脸将从此失去芳颜。事实上,《太平轮》里的两大女主角的擂台赛,已足以说明。为此,是替章子怡惋惜,还是替《太平轮》惋惜,惟有天知道了。
  末了,向法国语言哲学家、思想家罗兰•巴特致敬,没有他1955年写的《嘉宝的脸》,就没有这则戏仿的文字。
来源:共识网作者:刘火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597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子怡的脸——加注:其实戏曲界也有类似的“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