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欣赏品评 从小到老 孜孜不倦——我的越剧情缘

星期六 十二月 06, 2014 1:59 pm



我的祖辈有在台上的演员、在台下的琴师以及在幕后的编剧。从小耳濡目染,最常去的地方是后台,最喜欢呆的地方是侧幕。小时候在上海,觉得京剧太高端,昆曲还没救活,沪剧实在本土,淮剧有点江北味道,越剧则成了我的最爱。曾经在网络发起一个民意收集——“你第一次现场观看的越剧剧目是哪出戏”。我自己的第一次是上海钟厂春节期间厂方组织庆祝活动文艺演出的越剧《盘夫》。那时侯小,不知道严兰贞和曾荣有什么过节。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那个男的前倨后恭,抖得厉害,那个女的可漂亮了——当然,因为只是个小孩子,也并不知道那个“男”的其实是个女演员。

长大后,看的越剧不胜枚举。越剧虽然以儿女情长古装戏为主,在当时大演特演现代戏的氛围下,也有不少现代剧目。比如反映阶级斗争的《争儿记》,范瑞娟演男一号,争夺对象,傅全香演他的姐姐,金采风演他的对象——记得的唱词就有“这满树的果儿哪颗红,哥哥你是青年队里数第一”;大学生毕业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服从祖国分配的《真正的考试》,徐玉兰演男一号,曾经思想动摇,王文娟演资产阶级小姐,给他描绘“近郊有座小洋楼”,阻扰他报名去西藏;袁雪芬的《火椰村》,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等等。再后来还有农村轻喜剧描写科学种田的《瓜园曲》,张月芳主演,里面有个乡长的儿子自以为是高干子弟;以及第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赵志刚陈莳担纲,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获奖评议文字“E时代海派的一次亲密接触”。

最值得留念的是我在人民大舞台看的《西厢记》,袁雪芬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版本。我家划块的粮店就在人民大舞台对面,近水楼台也得早早去排队。后来还在那里看了金采风刘觉主演的《彩楼记》,都是一块钱一张票,现在年轻的网友们知道了都很羡慕。


记忆深刻的还有文革前组织批判大毒草电影《舞台姐妹》。看了之后让开会批“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大家也就口是心非地批判。最有意思的是上海国棉一厂 纺织女工一开始无论如何批不起来——大家讲竺春花好来西邢月红苦来西,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据说后来只好不断启发教育——实质上照猫画虎依样葫芦。倒是反过来免费欣赏了一场戏曲电影。

粉碎四人帮,百花齐开放。文革后第一次有机会看到银幕上由徐玉兰演的贾宝玉王文娟演的林黛玉,山西厂里同事的(需要说明的是没有一个人懂越剧或者以前看过越剧,甚至于没有听到过越剧两字)无不惊叹个个叫好。大家都沉湎于那一幕幕展开的剧情之中,特别是葬花焚稿哭灵这几场。可见越剧的魅力所在。播放一遍实在不过隐,知道我来自上海喜欢越剧都纷纷找上门来。组干科一位科员还要求我写下全部唱词,不少厂里的好朋友反复听我学唱,特别惊讶的是我居然能记住全部唱段。

近期观看越剧比较起来更有意义的有这么两场。第一场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高中礼堂,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国巡演,我们两口子连夜开车赶往演出地点观摩。看到了吴凤花王君安等大明星。特别让我拍案惊奇的是祝公远扮演者郑曼莉。没拿到说明书的时候还以为是董柯娣。却原来浙江越剧界有两位女老生获得梅花奖,这就开始跟踪追击。真不简单啊,一个偏寓东南的地方剧团——温州本土的剧种应该是瓯剧——温州市越剧团凭一出新编南戏《白兔记》青衣老生双双梅花——这在梅花奖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而且是在历来以小生小旦为主体的越剧这一剧种,不由得不更加令人折服!另一场是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团青年演员齐春雷个人专场,可说是文武具备,唱做俱佳。很感动人的是方亚芬团长亲自把场,还帮助男一号谢幕后卸妆,对男宝贝的辛勤付出汗水表达了领导的关怀和培植。

越剧舞台新人辈出,满台争辉。浙江越剧院的男女合演有了青春版的大戏《胭脂》,十分靓丽。最新的一批上海戏曲学院越剧本科生也正在绽露头角。在当下所谓“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对越剧的未来信心满满。

作为一名资深越剧戏迷,退休后专务编剧的网络写手,也很高兴在近年来关注越剧青年一代,寄希望于明日之星。曾应邀为上海戏曲学院一位青年学生导演编写《一只绣花鞋》,为上海大学学生剧社提供小戏剧本《红丝恨》,还有曾受越剧表演艺术家赞赏特别适合青年演员的群戏《海的女儿》,以及受到过中国剧协领导鼓励的现代都市言情剧《新结婚时代》。很可惜——一方面哀叹剧本荒,另一方面中国越剧节在温州的这场越剧盛典仍然没有对此引起什么必要的关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594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欣赏品评 从小到老 孜孜不倦——我的越剧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