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高仓健的启蒙意义
星期一 十一月 24, 2014 12:15 pm
但进入90年代,高仓健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新的偶像所代替。葛优等以轻松调侃的顽主形象逐渐代替了高仓健的硬汉形象。这背后是社会心理需求的转变。在新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以及与日本的邦交冷却甚至对抗的形势下,朝野都需要推出新的偶像来调适自己的需求。
用明星来称呼高仓健是不够的,得用大师。一代大师的逝去引发了中国人埋藏已久的集体记忆。可以说,高仓健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演员。在80年代初开国门的那一个特定时期,高仓健以其深沉寡言、坚毅负重、伟岸硬朗的银幕形象成为了中国男女的共同偶像。面对高仓健这样一个迥异于过去的人物形象,和日本丰裕繁华的景象,当时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记得当时看完《追捕》,感觉整个人都傻掉了。那种震撼记忆犹新,从未忘却!
高仓健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和审美的,还具有启蒙和政治意义,非常丰富和深远。毫不夸张地说,挖掘高仓健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当时,从门缝中的一瞥,我们看到了高仓健,看到了高仓健所在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甚为不同,比我们的世界更为美好。从而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引起了我们的向往,疑问和思考。
如果说中国电影过去的正面人物形象是“高大全”,那高仓健则是“高大坚”。两者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身材高大,脸型方正。这可能使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他。但两者性格迥异,“高大全”声音宏亮,言语多;而高仓健饰演的人物则声音低沉,沉默寡言。更重要的区别在于,“高大全”人物肩负国家或集体重任,而高仓健则与个人的命运抗争和肩负家庭的责任。当然他也有《海峡》这样包含集体利益元素的作品。但即使在这部作品中,个人主义的元素仍然得到强烈的表现。而这些构成了对我们的冲击。
我想,与不公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正是当时的中国人对《追捕》这部电影具有强烈共鸣的重要因素。80年前后,中国刚刚结束文革,许多人刚刚从政治迫害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许多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他们自然而然会对高仓健饰演的杜丘面对诬陷迫害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理解他的不解、委屈和愤怒。但他们也会惊讶杜丘以一人之力何以能与国家机器相抗争,而且最终还逆袭成功了。这里面,有太多与我们的世界不同。第一,代表国家权力的警视厅可能是错的,而个人可能是对的;第二,真由美父女在知道杜丘是逃犯后,竟然还冒险帮助他。以我当时的理解,这等于就是窝藏“反革命分子”。以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政治觉悟”,既不会,也不敢窝藏逃犯;第三,追捕杜丘的矢村警长在了解真相后,竟然也与杜丘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不惧危险,与杜丘并肩作战。这好比说,当时的办案人员在知道张志新是被诬陷迫害后,就帮助张志新申冤一样。在我们看来,这太不可思议了。当然,还有杜丘与真由美浪漫的爱情和她家的私人飞机,这些都让我们啧啧称奇。简而言之,高仓健因对命运的反抗和个人主义精神而成为中国男性的偶像;而其对家庭的责任和忠贞,对女性的呵护又成为中国女性的偶像,这主要表现在《远山的呼唤》和《幸福黄手帕》等电影中。
但进入90年代,高仓健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新的偶像所代替。葛优等以轻松调侃的顽主形象逐渐代替了高仓健的硬汉形象。这背后是社会心理需求的转变。在新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以及与日本的邦交冷却甚至对抗的形势下,朝野都需要推出新的偶像来调适自己的需求。对于男女大众而言,高仓健的硬汉形象终归是可望而不及,可期而不可遇。长久的追求和期待不过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坚持太久,累了,就想轻松。后来的事就无庸赘述,大致就是,由轻松到低俗、由低俗到庸俗,由庸俗到恶俗,最后,赵本山之流成为主流,一发不可收拾,泛滥成灾。
纵然如此,高仓健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只是下沉了。他留下的时代印迹,永不会磨灭。
2014年11月20日来源:共识网作者:江上小堂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56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高仓健的启蒙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