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民国人物吴佩孚情操值得敬佩
星期四 十月 16, 2014 8:16 am
在长期片面宣传和欺骗教育下,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只知道吴佩孚是杀人不眨眼的军阀。他的滔天大罪有:1921年与湘军打仗时,下令掘开长江大堤,致使许多无辜百姓葬身鱼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他残酷地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杀害大律师施洋和工人领袖林祥谦。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他以主力扼守湖北咸宁汀泗桥,亲自上阵督战,亲手枪杀了数名后退的官兵。
其实,吴佩孚的形象本不是那么丑恶的。他是前清秀才,会写诗、填词、拟联、绘画、书法,是一个有名的“儒将”。吴佩孚在北洋第三师师长任上,由于长于练兵、严格军纪、勇敢善战,一战定湘南,二战胜皖段,三战收湖北,四战胜奉张,因而得到常胜将军的雅号。他的头像在1924年9月8日荣登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华人。
吴佩孚个性刚毅、为人正直、作战勇猛、为官清廉。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公开以“四不”自律,即“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因此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都英名远扬。中共元老董必武都曾称赞吴佩孚:“吴氏做官几十年,有过几省地盘,带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积蓄,也没有田产,相比与同时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时为直系军阀第二号人物(仅在曹錕之下)的吴佩孚一败涂地。但是他不像别的军阀逃入租界或者干脆逃去外国(美其名曰出洋考察)。他坚持留在国内,先率残部撤退到河南。受到张作霖的排挤,又率两、三百人的卫队逃去四川投靠杨森。1927年5月27日经河南邓县构林关时,当地头面人物设宴招待他。面对满桌酒肉,他悲戚地说:“免了吧,战火连绵,百姓不得温饱,我们还要这么多菜干什么?”他只留下了四个小菜,其余全叫人撤下。此事生动地说明了吴佩孚对老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并且具有强烈的同情心。
1932年10月吴佩孚离开四川成都,定居于北京什锦花园,主要靠张学良给的“补助费”为生。在此“穷困潦倒”之际,吴佩孚写下一副对联明志: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这种情操简直值得人敬佩。
吴佩孚不贪财、不敛财、不积财。1938年他向他的秘书杨云史交代后事时,谈及他的家务:“早先家里有几亩薄田。现在中央又补助三千元,可以过得去了。这年头,过得去已经是福气了。”语调之清贫凄楚,哪里像一个曾经统帅过百万大军、管制过四、五个大省的大帅。
最难能可贵的是吴佩孚无论是领兵、还是赋闲,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
1919年“五四”运动时,吴佩孚曾表态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5月9日,他发出通电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15日,他又致电各方将领联名反对政府签约,称:“与其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公作后盾,愿效前驱。”
.
1920年,吴佩孚在北洋第三师师长任上,对日本移民侵占我东北领土怀有满腔的愤恨。他亲自填词的《满江红?登蓬莱阁歌》在第三师全师上下广为传唱,士兵列队行军时更是齐声合唱,宛如第三师军歌。歌曰:“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弱。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胜利后,吴佩孚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提出了立即举行国民大会的主张。他宣称:今后所有国事,悉由国民大会定夺!国民大会的代表由农、工、商、学四界组成,自下而上推选,由省至中央,形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吴佩孚的“国民大会说”得到了从在北方当朝的黎元洪到在南方当政的孙中山的一致拥护,更让全国百姓兴高采烈。但是,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中,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人的拥护。他们心里想的是:要我们下课?你吴秀才也太天真了吧!
同年,为了杜绝军阀混战的乱局,吴佩孚又提出了军队国家化的倡议。他主张“废督裁兵,组织超然内阁。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划分租税。国税概归中央,军队归于国家,军饷由中央发放。”当时他只是区区一个师长,他的主张当然没有、也不可能受到直、奉、皖三系军阀巨头的重视和采纳。时过境迁,随着地位的提高,他自己后来也痴迷于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放弃了军队国家化的梦想。
1922年8月,苏联派出驻华全权代表越飞抵达北京,力图打破外交孤立。他首先与吴佩孚接触,希望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吴佩孚拒绝接受越飞的游说。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吴佩孚更是寸步不让。于是越飞只好弃他转而联络孙中山。
吴佩孚还是保住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功臣。当年,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的参、众两院议员嫌他们的议事场所太狭窄,要拆除封建王朝的三大殿,另建议会大厦。远在洛阳的吴大帅惊闻此事,立即电告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曰:“……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请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吴大帅电文一呼,普天下同声响应。“此大地百国之瑰宝”(即世界文化遗产)终于得以保存至今。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扶植溥仪成立“满洲国”,吴佩孚于1932年3月10日发表通电声讨小日本及其傀儡溥仪:“……树置清室废帝,伪称满洲独立国,实为日本之附庸。阳辞占领之名,阴行掠夺之实……”
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上台当傀儡,他坚决拒绝。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在华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前来拜会吴佩孚。劝吴佩孚出山、被吴佩孚拒絶。
1938年6月,伪“华北临时政府”与伪南京“维新政府”合并,请吴佩孚出来当首领,吴佩孚坚决不答应。
1939年3月,汪精卫建立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汪兆铭政权。汪精卫于5月22日致函吴佩孚,力图拉吴佩孚入伙。吴鄙夷地回函:“公离重庆,失所瞻依,如虎出山入匣,无谋和之价值。果能再回重庆,通电往来可也。”汪不死心,于6月26日亲赴北平,约见吴佩孚。吴佩孚借口没有合适的会面地点,叫汪精卫白等了半个月,始终没有见到吴,只好悻然而归。
以上始终如一的高风亮节的举措最后导致他间接甚至直接地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1939年11月底,吴佩孚吃羊肉饺子,被饺馅中的骨屑刺伤牙齿,引发牙痛。几天后,两腮红肿,痛不可当。日本特务芳太郎介绍日本医生为他治疗,替其拔牙,引发感染,导致败血症,在短短十天后的12月4日就驾鹤仙逝了。坊间传闻,这很可能是日本人蓄意谋杀的结果。
吴佩孚死后,极尽哀荣。1939年12月6日,蒋介石在第一时间里就向吴家属致唁电称赞吴:“精忠许国,大义炳耀,海宇崇钦,流芳万古……”。12月8日,宋美龄以个人名义电唁吴家属。12月9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追赠其陆军一级上将衔,以及明令褒扬。蒋介石特拨国葬费20万元,在重庆为他举行追悼会致祭,并撰挽联:“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士;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北平召开追悼会时,蒋又撰挽联:“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
特别有趣的是民国元老吴稚晖在吴佩孚追悼会上的表现。他以袖掩面上台,低声哀诉:自从我们吴家出了吴三桂,我就没脸见人了。然后放下袖子,大声放言:今天我们吴家出了好人吴佩孚,我们可以风风光光的见人了。吴稚晖一贯以疯疯癫癫闻名于世。在同宗吴佩孚的追悼会上他也没有忘记露一手。
由吴佩孚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作为一个老式军人,吴佩孚有他冷血、残忍、草菅人命和压制工农、抗拒革命的一面。但是,他也有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严格律己、永葆爱国情操和坚守民族气节的另一面。为了占领道德至高点,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爱国、廉洁、善战和进步的形象。连“劳工神圣”这样的左倾口号他也赞成,工会、工人俱乐部他也容忍。但是,一旦工人运动超出了他的控制,特别是影响到他的军事行动和战略目标,他又可以毫不迟疑地镇压工人罢工,屠杀工人运动领袖。为了战胜敌军,他甚至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下令掘开长江大堤,听任无辜百姓葬身鱼腹。然而,由于他把爱国家、爱民族摆在了不可动摇的第一位,所以在他死后能够得到他曾经的死敌中华民国政府的国葬礼遇,并且获得国共两党的主要领袖人物的敬佩和褒奖。
吴佩孚这个人物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北洋军阀和共产党重新做一番再认识和再评价。
如何认识北洋军阀:
可以说,吴佩孚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事实上,北洋军阀也并不都是卖国贼:北洋军阀从来没有承认过外蒙独立。为了阻止外蒙独立,1919年北洋军阀徐树铮、陈毅(非共党元帅陈毅)甚至率领大军出征外蒙,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有的研究者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在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的怀柔和怂恿下才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火烧赵家楼(交通总长曹汝霖家)的学生把驻日公使章宗祥打伤五十多处,军警站在一旁熟视无睹,因为他们接到明确的命令:“不可以打(学生)”。
可以说,吴佩孚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老式军人。事实上,北洋军阀也并不都是欺压老百姓的。以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为例,1919年五四运动时,甚至出现过军警跪地请求学生不要游行的现象。1919年6月13日五四运动以后,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明确命令:“永远不得镇压学生运动。”七年之后的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军警枪杀40多名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执政府执政段祺瑞立即赶到现场长跪不起,哀声叹息:“一时英名,毁于一旦”。为了表示其真诚的悔意,段祺瑞从此终身吃素。
吴佩孚不但不贪财,而且不好色。吴佩孚先后共有妻妾三人。他直到三十多岁,才娶发妻李氏。李氏不育,在母亲的逼迫下,再娶张氏。李氏故,张氏仍不育。张氏只好在吴佩孚五十多岁以后把自己的婢女献给吴佩孚作妾。但吴佩孚仍然没有留下任何后人。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应该是吴本人没有生殖能力。吴佩孚娶妻纳妾共三次,一次是母亲逼迫,一次是妻子请求,都是为了传宗接代,不是因为他喜好女色。
葛陵元
——转载有删节,请理解。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49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民国人物吴佩孚情操值得敬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