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侯爵夫人逸闻

星期一 九月 22, 2014 5:52 pm



九月末跑到湖南,当时在国王谢晋的芙蓉国里,潇洒的臣民,还光着膀子扒在汽车后面看路边的公鸡吵架。在与网友的笔谈里,时光匆匆溜过去,路边树上叶,舞寒风洒得满地黄金,在扫地声中,这“趣味湖南系列”也写到了尾声。
标题里面,“系列”二字所镶嵌的奇丽山水,也已表过。这结尾的最后一篇,该讲到“湖南”二字所镶嵌的,居住在长沙的漂亮的侯爵夫人了.

为了能够拜访这位,向往了三十多年之久的侯爵夫人“辛追”女士,我还颇费了一点子事。
因为从上海出发到湖南的常规团旅游队行程,都是只在“张家界”与“上海”之间作往返;而我要求的,先飞到张家界,然后拐到长沙,再从长沙飞回上海的行程,被几家大旅行社所拒;最终在一家小公司里遂了心愿。
心愿萌生已久。
在1972年,有一个中国人轰动了世界。全世界的报纸,一无例外地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有关这个人的种种事实,她就是汉代初年的侯爵夫人辛追女士。
一般的情况下,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之后,很多的古墓里连骨头都找不到了;古埃及人发明了有效的尸体保存法“木乃伊”,但是实际上不过是骨头加干皮,当白色的蒙布打开的时候,“木乃伊”看上去和骷髅的区别不大。
但是1972年在中国长沙的发现,创造了人类考古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可思议的奇迹。
全世界的报纸主编,除非他是个白痴,没有一个人会忽略这个惊人的奇迹:有一具在地下掩埋了两千多年,却好似刚刚去世的尸体,不但混身上下,里里外外一切完好,并且还能接受静脉注射!不但她本人完好,而且整座规模宏大的墓葬,连同数量巨大,名目繁浩的随葬物件,全部完好无损!
那时候中国人并无旅游之一说,并且,我当时还是一个自身难保的小人物;最多只是在报纸上,或是在记录片里,知道一些有关“马王堆”汉墓的报道。而后,多年漂泊海外忙于生计,直到如今,往日的记忆拥上心来。于是,总算是圆了三十多年的,亲身拜见侯爵夫人的梦。

就在前几天写本系列的第六篇“小人之心”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到,第六篇里讲述的大文学家贾谊先生,与侯爵夫人辛追女士可能会有的渊源。
直到动笔写本篇,写到了侯爵夫人,我才忽然想到,咦,这两个同时期,同地生活的历史人物,会不会……?
于是找来资料,比较推算,有了很有趣的发现,结论是:
贾谊这个大才子,有可能喝到,侯爵夫人亲自递到他手上的美酒。
贾谊八岁,在洛阳做学童的时候,千里之外有个叫长沙的地方,一个姓“利”名“苍”的人——辛追女士的丈夫,被封为“轪侯”。(“轪”字的发音是“代”)
十多年之后,在贾谊二十五岁左右,他从首都长安到长沙,从此定居长沙。
贾谊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四岁,贾谊死的时候,也只是辛追成为侯爵夫人之后的第26年。从首都远道而来的,年青文坛巨星兼地方高官,在长沙的社交圈里,也光闪闪地与当地的达官贵人周旋了近十年光景。

史书记载,贾谊少年时代就文名鹊起,年青青地就被汉初的汉文皇帝赏识,二十三岁就召为博士。(今日的博士头衔只是代表了学历,那时的博士是官位,位置相当于今日司局级的官员。)贾谊做“博士”的时候,利苍才做了十五年的轪侯。
大约是利苍做轪侯的第十六年,或者最多第十七年的时候,小地方长沙城里,出现了一颗,从首都长安城降临的,耀眼的社交明星,大才子贾谊。
贾谊二十三岁成为博士之后不久,就跃升成为中央政府里的高官“太中大夫”。
可惜的是,也许是少年得志太顺利,身居高位以后,贾谊的表现显得不太策略,对国家大事的议论很多,遭到了排挤。
而且,排挤他的人之中,还包括了一位素有贤名,声望非常之高,连皇帝都非常尊重的老臣——帮助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太尉周勃;不但如此,周勃还是刘邦预留的一颗,协助吕后安天下的,最重要的棋子。于是,作为一颗政治新星的贾谊,就此永远地黯然失色了。
贾谊被挤出了首都,挤到了边远的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以历史的眼光看,贾谊从中枢高官跌到了地方闲职,却是一件因祸而得福的事情;因为人生的挫折,却反而更加启发了他的文学细胞,成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诸多描述古人经历的笔调,在写到被贬的官员——或是称之为被排斥的知识份子的时候,基本都显得很伤感。因为所有的观察的角度,都永远从中枢首都的高度往下看——下头的日子可不是人过的,老弟,你就以泪洗面吧。
这一种沿袭千年的描述的惯性。
我的头脑里,也被灌输了这样的常规观念,直到我如此贴近地,走到漂亮的侯爵夫人身边,我开始有了另一番不同的视野。
长沙的日子,真是有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彩呀!
遥想当年,贾谊本人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一个失意的,从首都贬下来的昔日高官兼年青才子,当然是长沙小城里,贵妇人圈子里,最受追捧的宠儿。
在长沙城里,层次最高的饮宴聚会,女主人们谁不以能请到这样的人物为荣?
更何况,虽然相对长安城里的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只是个边远小官,但这个位置在长沙城里,却又是第一流最显赫的位置呀。
在如此众多心怀仰慕的贵妇人中间,在如此精美华丽的环境里,人非草木,年青的贾谊的生活,应当有他欢乐的一面。他流露在笔下的感情,真挚而丰富,只是写悲情比较多而已,但是别忘了贾谊的政论文章,高瞻开阔,又怎么是整天悲悲切切的人,能写得出来的。
再说,中国的礼教规矩,到宋代以后才日趋森严,唐代尚且宽松,何况在更早的汉初时代的一个地方候国的环境里面,太傅跑到宰相家吃顿饭,实在是太平常了。
风韵犹存的辛追,和带着最打动女人心的,一付忧郁深沉的样子的贾谊;就这么面对面地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他们各自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真是令人有着,很多很多的想象的空间……
至于具体的细节嘛……不可考的事,固然可以天马行空,但也容易流于轻薄,不如就此打住吧。
如果说,在本系列的第六篇里,贾谊先生的形象还有一点高远含糊,只剩下一口井让人联想……那么在本篇里贾谊先生的形象,随着侯爵夫人的极其真实而且清晰地,生活环境的显现,也变得非常的真实与清晰了。
附带说到,前文讲到的,沿袭千年的描述的惯性,也渗透在今人的逻辑里。
在电视里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歌星明星访谈节目,都会追溯诸“星”尚未成名时的“惨淡”岁月;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暗示:不出名的日子,可不是人过的。细想那种观点不但荒谬,甚至令人厌恶。芸芸众生里几人成星,剩下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是渣滓吗?“惨淡”岁月,不正是人生的财富吗?

话题回到漂亮的侯爵夫人。
环顾人类文明史,没有一个古人,能做到和这位漂亮的侯爵夫人一样,如此逼真,丝毫不走样地,站到了现代人的面前。
因为直到今天,她的肌肉,皮肤,骨骼,都依然犹如刚刚去世;她的大量的衣服,饰物,都完好无损;只是她去世之时已经是个老夫人,所以,用现代的电脑技术来还原她年青时的容貌与形象,不但易如反掌,而且高度精准。
每一个见到侯爵夫人的参观者,都好似坐上了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的飞船,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精致华丽轪侯府邸……穿过一道一道的门户,两边的侍女为你掀起一层一层的帐幔,你可以极其清晰地看到那光闪闪的帐幔上的精美的花纹,你听到了乐队的演奏,可以辨认出其中的每一件乐器的优美得音色来……
随着乐队的演奏变得越来越清晰,你终于被带到宴会厅前,有一位侍者高声地报出你的名字,指出阁下是乘坐时空飞船的贵客。
侯爵夫人并不像前文所示的照片上那样,摆出一付准备照标准像的表情;当她真的与你面对面,亲切而友好地向你表示欢迎的时候,她那雍容华贵的高雅气质,让你目瞪口呆,如见天人。
尽管那里的家具是多么精巧舒适,菜肴是多么丰富可口,餐具与酒具又是多么地精美华丽,你都顾不得了,你满脑子里,只有侯爵夫人无与伦比的绝代风华。
尽管侯爵夫人高雅若天仙,却偏偏对宴会上的一位,看上去面带忧郁的年青官员,特别地优礼有加;因为高贵的主人的殷勤,因而使这位年青官员成为了,全体宾客的窃窃议论的对象……
当然,如果阁下在登上穿越时光隧道的飞船之前,已经读过本文,你不费什么事,就能猜到他是谁了。
也许,你并不需要化费上亿美元的代价,去获得登上穿越时光隧道的飞船的资格,你只要化上区区50元人民币,买一张“长沙博物馆”的门票就行了,因为那家具,美点,小吃,酒,酒具,佳肴,餐具等等,都在恭候阁下。
美点,小吃,酒,还有佳肴?不会吧。
要不然,怎么叫:人类考古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可思议的奇迹呢?
这一座叫做“马王堆”古墓的,汉代日常生活展览会,让我们和古人——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做有了一个“零距离接触”。
古人的生活和今人的生活,在饮食方面没什么区别,今天在长沙“火宫殿”里能吃到的种种精美佳肴小吃,侯爵夫人的餐桌上都有。


侯爵夫人的这件质地超卓,高度透明的长袍,被誉为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说,有学者为了,对这件高度透明的衣服引发的联想,做“规范性”的解释,所以提出见解,认为这是罩在其他衣服上面的加层套装。
这么轻透的衣服,罩与不罩焉能觉察?这么一件,连掌握现代科技的二十一世纪的人,都复制不出来的宝贝,价值必定不菲,而其用途被做成如此的解释,无非是说,侯爵夫人总不见得如此的风流吧?
不过,上面照片里右上角的那把木梳,也许更神奇。
南方人的口语里,梳子就叫“木梳”,是叫得很恰当的;因为侯爵夫人的这把保存了两千多年梳子,就是用木头做的。只是这一把木头做侯爵夫人的梳子的齿与齿之间的距离,紧密之极。齿与齿之间的距离紧密到了,现代的双面刀片都插不进去的程度;今日的工程师们,苦思冥想也研究不明白,这把木梳究竟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这把保存了两千多年梳子,不只是道出了制作者的高超,而且告诉我们,侯爵夫人的头发——按现代广告语的惯例,要称之为“秀发”——是多么的柔美细密。
如此柔美细密的,天然的——没有用过任何名牌洗发剂的“秀发”,又经过这么一把精美的“木梳”所梳理过的头发,会是多么的漂亮迷人啊。
想象一下:
侯爵夫人的,随意眼波流动的一瞥,半掩在她的漂亮迷人的长发里面;而穿过这漂亮迷人的长发而射来的一瞥,又会有多少风韵……
我若是贾谊,怎不心动!
今日电视里的洗发液广告里的,用电脑程式做出来的,感觉半真半假的长发,又怎能和这种天然的美丽相比……

今日的年青的读者有所不知,关于侯爵夫人的逸闻讲到了这里,叙述的途径,就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上:
如此惊心动魄,灿烂的中华文明,说明了什么呢?
年青的读者会困惑。
除了得出民族自豪感之外,那还能说明了其他的什么呢?
有两条完全不同方向的思路,引出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完全不同的评价。
是丑化呢?
还是赞美。
这两条完全不同方向的思路,有其出处。

第一种思路是丑化。
丑化的根本依据是“败则英雄成则贼”的“洋”理论。
话说,清王朝晚期,吃了大亏的中国人,在当时的认知的历史条件下,质疑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错误地以为只有全面引进,已经现代化的民族的文化,就可以改变这被动挨打的局面。
于是,在洋化引进的过程里,引进了“败则英雄成则贼”的“洋”理论,并且这个理论长期地统治了中国的思想界。
“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一切的,打下了天下的人都坏。
一切的,打天下而失败的人都好。
打下了天下的,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
打天下而失败的人,是领导农民阶级起义的英雄。
中国人的习惯说法是:成 则英雄 败 则贼。
洋理论的经典说法是:败 则英雄 成 则贼。
在洋经典的指导之下,中国的历史人物,自然也要按“洋化历史成分论”的区分方式,来进行甄别。
第一类,是“历史红五类”。
第二类,是“历史黑五类”。
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到晚清的洪秀全的,这样一类人物,因为打天下而失败,自然有了好的成分:“农民起义领袖”。
至于对立面的人物,打下了天下的人物,对不起,就都被划为,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反动头子了——“历史黑五类”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被描述成为了,一个被“历史黑五类”统治了五千年的,民不聊生的,黑暗世界。

 
国家进步,社会开明,如今的人可不像我年青的时候,要讲什么成分了。现在的人都晓得,以成分来划人,不论是划今人还是划古人,都是愚蠢而不科学的。
不过,古人的成分帽子,却比今人的成分帽子,要来得牢固;尽管众所周知,那一套划成分的“败则英雄”的把戏,实在是荒谬得可以。
比如那个洪秀全和他的那帮弟兄,其实也称王封爵,等级森严,也三宫六院,也建立政权,也征收赋税,也玩阴谋搞内讧……等等不一而足,只是因为最后败了,就成为戴了一个亮晶晶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光环的英雄;赫然供在了“英雄太庙”的里面,连他们的历史遗迹,也一律身价十倍,享供受奉了,不是吗?
反过来,那几位对国家的稳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过巨大贡献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戴着一顶“镇压农民起义的侩子手”的帽子,再也当不了“脱帽右派”,至今还是灰溜溜的,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夹缝里,半红不黑地滑出滑进。
还有个明朝末年名叫张献忠的人,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变态杀人狂魔!要排中国历史人物里的坏蛋,此人是不数第一也数第二。可就是因为他成分好,至今还是一个没人敢碰的“贫下中农大红人”。前不久有一部大型电视剧,写的是明清交替史,就仍然为张献忠塑造了一派豪侠的正面形象;至于他的老兄李自成,那更是如神似圣,有这么一个好成分,历史学家谁敢不捧他?
于是,可怜,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曾经是被用来作为,诋毁侮辱我们的祖先的最好的证据。
下面用蓝色打斜的字所述的,就是曾经充斥一切宣传品的基本论调:
侯爵夫人的随葬品,证明了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的生活,是多么的骄淫奢侈,古代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水深火热。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只有“吃人”两个字。
就在2007年的秋天,长沙博物馆的,讲解员的口气里,侯爵夫人的形象,仍然不是太好,“奢侈”二字,仍然不绝于耳;只是“极左时代”那种破口大骂的调子,的确是大大的降温了。

对侯爵夫人的逸闻,所做的岔路口上,引出的第二种思路是什么呢?
举起双手,赞美颂扬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先。
谁叫你是这个灿烂文明的后人呢?
令人深感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全民族认真深刻的反思,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先,赞美我们灿烂文明的思绪,已经汇成了大潮。
我们研究人类,要站在人类的角度;以肯定,赞美人类为起点。
中国人研究中华民族,要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以肯定,赞美中华民族为起点。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把一切,对我们中华民族泼脏水的观点,概念,从我们的思绪里细细地分解出来,把它们留在历史里;衷心地肯定,赞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体制,其产生与传承,究竟是为了残害人民,还是为了保护人民的?
最基本的事实就是:
我们伟大的民族的基本体制,从黄帝炎帝开始,就是为了保护人民,让人民富足安康的,所以天不下雨,历代的皇帝,都要下罪己诏书。
侯爵夫人时代的普通人,真是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连最正统的“败 则英雄 成则贼”那一派的历史学家,也承认被称之为“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是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
到底这“文景之治”的西汉初年,生活究竟如何?
侯爵夫人的生活,是最好的说明。
轪侯利苍本人,只是长沙王的宰相,最多相当于长沙副市长。因为长沙王本人才相当于市长。
那么侯爵夫人的位置,也只相当于当今的一个长沙副市长夫人。
在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区区一个副市长夫人就能有如此豪华的生活!这说明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只要有几十年的太平,几十年的安宁,就能谱写出一番盛世来!
不是吗?
放眼看去,副市长夫人只是一座大塔的中层,请想,要多么庞大的座基,才能撑起这座,汉代初年,宏伟的社会之塔——那是一个多么富足,多么祥和的社会。
年青的读者阁下:
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对我们的民族本身“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的时代。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我们要结束这个因为探索,而涉足的误区。
认清楚:
但是,什么是我们民族的主流?
想明白:
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本体,传统,文化,能在世界范围里,独一无二地传承不断?
做一个:
真正自豪的中国人。

今天是2007年的12月24日星期一,“平安夜”;我家老贤侄胡康钢——给我发人生大奖的那一位老小伙子,特地来和小叔叔,一起过平安夜,痛饮三杯。
忽然之间,发现2007年的日记本,剩下不几张了。在这一年已经到了尾声,要结束这个系列的时候,回眸在湖南短暂的,蜻蜓点水般的逗留,还有许多未尽之意,不过都比较零散,不够一个单列的篇幅。
就挑两件印象最深的事,挤在侯爵夫人的逸闻里吧。
第一件:吃。
在第六篇里,讲到火宫殿臭豆腐的美。对那臭豆腐的美我家夫人深有体会,她在吃东西的口味上,一向是一个典型怕辣的娇滴滴的上海小女人。端上来黑乎乎的臭豆腐的香味,引她咬一口,虽然乎乎的叫,却依然滋滋的咬;在乎乎叫,滋滋咬的过程中,一碗没有了。
因为味道太好,所以,历来不敢吃辣的上海小女子——我家夫人啊猫,居然爱上了辣味食品。在告别湖南之时,趁着在长沙机场候机的当口,又去提了一堆辣食。
湖南的东西不但好吃,而且精致:

 
长沙人太懂吃了,所有的大吃小吃,味道都极为浓郁。
 

第二件事,是在雾中,瞻仰蔡锷将军在岳麓山上的安息处。
 


在结束本系列的时候,回到第一篇所讲到的,美丽的“猛洞河”。
 

在本文写完的时候 圣诞节到了,祝福你,我的朋友。
思华  写于 上海平武仁达寓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458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侯爵夫人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