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重读安徒生童话(中)
星期六 八月 23, 2014 6:06 pm
二、重读《海的女儿》
有谁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一旦再提出还要重读《海的女儿》,相信很多人一定更为谨慎了,因为前面在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我相信对于很多人的自信一定会有所触动,现在再套《海的女儿》,想必是一定不会再如此自信了。
确实,在阅读《海的女儿》的时候,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也仍旧是一直都在误读。例如,中国的语文教材、中国的所有研究论文在谈到《海的女儿》的时候,都往往异口同声地认定:《海的女儿》是在写爱情。可是,坦率而言,我每每私下以为:大凡这样讲的,都是属于连《海的女儿》都仔细看或者都没看完的人。也许是因为他们看《海的女儿》时候看到前面的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已经热血沸腾了,就已经认为不用再继续看下去了,就认为已经可以下笔写研究论文了?!但是,要知道,《海的女儿》的最重要的内容、真正的内容恰恰是在后面的三分之一文字上,倘若在阅读乃至研究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后面的三分之一的重要性,那,实在是没有资格去乱发议论的。
简单地归纳一下《海的女儿》。在我看来,讲的不是爱情,而是——爱!
当然,《海的女儿》也不是并没有涉及爱情,但是,它的角度却是完全西方的,因此我们中国的读者其实并不了解。就像我在前面讲的中国二十世纪的四大地主以及“为富不仁”的有色眼镜,谈到爱情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读者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在我们中国的读者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得到爱情的,而且,世间最最美好的,就应该是爱情。
可是,安徒生也会做如是想吗?各位,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徒生本人完全只是一个爱情的失败者啊。在他的情感生涯里,总是一再受挫,总是频频被人拒绝。最令他难堪的是,有一次,他追求一个挺有名气的女歌手,他自己以为已经追求了那么长的时间,而且也费尽了心力,火候该已经到了,可以收获了,于是,他就开口求爱了,结果,他刚一开口,那个女歌星就勃然大怒,立即把他拒之门外。安徒生就是这样地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情场失意。也因此,如果他却在自己的作品里幼稚地由衷歌颂爱情,岂不是十分奇怪?!
安徒生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前面我说过,他很穷,但是他没有欺骗自己,没有劝诫自己说,“致富以后就好了”,而是去直面贫穷、反省贫穷,最终,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贫穷也可以快乐。现在也是一样,他仍旧是没有欺骗自己,说是面包一定会有的,爱情也是一定会到来的。安徒生再一次直面人生,而且终于再一次恍然彻悟:爱情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是根本无缘得到爱情的。
我必须说,如此的反省实在是发聋振聩。乍听起来,因为打击的人太多太多了,真是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愉快。可是,我们就不去看现实生活本身了吧,就看看文学作品里面的事实吧,自古以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也真是不少了,可是,写白头偕老的爱情的可有成功的作品吗?那么,又为什么没有呢?真正的作家都是诚实的。在他们看来,爱情固然美好,但是能够天长地久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作家们写的爱情往往与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有关,不是“红杏出墙”,就是“红杏靠墙”。为什么会如此呢?千万不要肤浅地以为作家们是对我们现在斥之为不道德的事感兴趣,不是的,这只是因为他们都是诚实的,他们知道,真正的爱情都是需要保鲜的。可是,任何一个东西,即便是你把它放在冰箱里,试问一下,它真的就能保鲜吗?买十斤猪肉放到冰箱里,二十天以后,你还敢把它拿出来吃吗?既然如此,爱情的保鲜又究竟是如何可能的?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以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爱情。其实,这根本就是一厢情愿,也是一种幻想。我们知道,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被劈成两半,而自己这一生,也无非就是跋涉千山万水去找那另外一半。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在一生中能够找到那另外一半呢?在我看来,这难乎其难!
不妨做一个设想,每一个人都把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的印象还算不错的异性朋友的名字全写在一张纸上,看看你能够写多少个?二十个?五十个?那么,你所要寻找的那另外一半就在这五十个人中间吗?当然不应该是这样。谁规定你的另外一半就正好在这五十个人中间了呢?全世界不是有几十亿人口吗?为什么你的那另外一半就正好跟你一个班?他(她)为什么就不是在非洲?为什么就不是在伊拉克?
关于爱情,柏拉图还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大意是,给你一片苹果园,让你去摘一个最大苹果,可是,只要给你两个规则,那你就永远不可能摘到那个最大的苹果了。第一,你只能往前走,不能倒退;第二,你只能摘一个。现在,我请问,有谁能够摘到那个最大的苹果?
一开始,你肯定不会急于下手去摘,可是,有谁规定第一个苹果就不可能是最大的那个呢?一次,我在某大学做报告讲到这个问题,结束后有个老师就跟我大发感慨,他说:第一个苹果就是最大的苹果,我最有感受,真的是这样!我问:那你一定是在幼稚园里就有个曾经青梅竹马的梦中情人了?他说,是,当时有个小女孩长大以后非常漂亮,也非常出色,可惜,我已经错过了。早知道如此,当时我就利用近距离的优势去加强感情联系、去先下手为强了。
再接下来,即便那个最大的苹果真的不是第一个,那你就能够摘到吗?猜想一下,一般人在前面一二十米是肯定不摘的,因为要先了解一下,另外,一般人在也不敢坚持到了最后十米才摘,因为怕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小苹果了。可是,有谁规定过,最大的苹果就不在前面的一二十米?或者就不在最后的十米呢?
因此,柏拉图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谁都永远不可能摘到那个最大的苹果。
那么,有谁又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呢?
“我将向谁走去”
还回到《海的女儿》,在做了前面的剖析之后,相信人们已经可以很快地就发现,从爱情的角度去理解《海的女儿》,无疑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误读。因为安徒生不可能如此幼稚。当然,爱情总是令人心醉的,尤其是在“戏不够,爱情凑”的中国。可惜,在古老的中国也自古就最不知爱情为何物,一位著名的台湾作家就曾愤愤然地说,中国文人连创造一篇像样爱情故事的能力都没有。因此,把《海的女儿》顺理成章地推上爱情的祭坛,其实也无非恰恰是中国某种美学模式的又一次泛滥而已。
显然,在其它国家,似乎不大可能出这样的事情,在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蔷薇》中有关安徒生的一则故事《夜行的驿车》可以为证;在美国,作家房龙的文章《安徒生--举世无双的童话大师》可以为证;在丹麦,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尽管从《灰姑娘》脱胎而来却没有以与《灰姑娘》同样的以有情人喜结良缘而告终,也可以作为例证,遗憾的是,在中国就一切竟然全都不然了。
当然,《海的女儿》也并非与爱情毫不相关。它是一个关于爱、成人和“不灭的灵魂”的故事,更蕴涵了西方关于爱的全部思考。
我们看到,从海洋的孩子,到人类的少女,到最终骑上玫瑰色的云块,成为天空的精灵,小人鱼的感情由只满足自己喜欢的孩子的自私好奇,发展到“我爱他胜过我的爸爸妈妈”的少女初恋,而最终,在体会过人类全部的欢欣与伤痛,体会遍人类的脆弱与误失后,她升上了天空,成为神性的爱的精灵,“把花香在空气中传播……到处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 也“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因此,《海的女儿》并不是对“人性”高贵的赞美诗,而实在是对超越性的“神性”之爱的一曲颂歌。
不过,一开始这一切还并不明显。最初,我们看到的只是为了和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长相厮守,小人鱼失去了漂亮的鱼尾、甜美的声音,而且,还不得不忍痛在刀尖上跳舞……可是,这一切,她所深爱的王子却全然不知。这,当然是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当然更是相爱中的每个人特别希望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所谓“奉献”之美。
而且,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爱情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究竟是杀死王子?还是——杀死自己?小人鱼作出的抉择让所有人为之感动。因为,她的答案是:只能杀死自己。因为杀死王子也就意味着杀死了自己的选择、杀死了自己的坚持、杀死了自己的爱情。因此,只有杀死自己,即便是变成泡沫,也仍旧要含泪向王子张望。
毫无疑问,这就是爱情!在爱情世界里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呢?只有“愿意”与“不愿意”!“愿意”永远大于“应该”。愿意就是一切。只要愿意,就是快乐,只要愿意,就是幸福。
不难想象,每次看到这里,曾经有多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会湿润了眼睛。或许,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安徒生?正是他,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让无数痴男恨女有可能在《海的女儿》的字里行间一掬热泪?!
可是,我又必须提醒:这样的判断未免仓促了一些、草率了一些。
下面,且让我们认真地把《海的女儿》再通读一遍,而且——只需要通读一遍。
重读《海的女儿》,开篇就映入眼帘的,是小人鱼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海王的宫殿色彩斑斓,海公主的生活悠闲舒适,“究竟还是住在海里好——家里是多么舒服啊!” 但是作为水族“人鱼是没有眼泪的”。 “眼泪”是情感的象征,“没有眼泪”,也就是无爱无情。而且,既然没有爱,那当然也就没有恨,既不懂得生之可贵,也不知死而何往的,仅仅是海底没有灵魂的人鱼。
与之相对比的,是她的祖母:“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是对于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是感到不可一世”。 尽管当她的生命结束时,就会变成水上的泡沫,甚至连一座坟墓也不留给自己;生命就像绿色的海草,只要一割断了,就再也绿不起来;因为没有不灭的灵魂,死后也无法升到那神秘华丽的天堂去。但是,“我们放快乐些吧!”老太太仍旧说。三百年,“这究竟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坟墓里愉快地休息了。”
可是,小人鱼却心有未甘。她偏偏要向命运说:不!
显然,《海的女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人”故事,而并非一个爱情故事。向着“人”破茧化蝶,甚至不惜飞蛾扑火,这就是小人鱼的抉择。“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
可是,既然是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那么,为什么会爱上王子?其实,老祖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只有当人类中的一员爱上了小人鱼之后,才会分一个灵魂给她,小人鱼也才有可能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人鱼是没有不灭的灵魂的,而且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灵魂,除非她获得了一个凡人的爱情。她的永恒的存在要依靠外来的力量。” 小人鱼的一切努力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只是,她失败了。她并没有得到那个王子的爱,因此,小人鱼也就没有能够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
那么,小人鱼最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了吗?
答案却是肯定的。
可是,这已经与爱情无关。
所以,我一开始就提示过了,大凡把《海的女儿》误读为爱情作品的中国读者几乎都没有去特别关注《海的女儿》的最后几段,虽然,每个西方读者一定都清楚地知道,那——才是作品的高潮
“我将向谁走去呢?’、”她问。
“到天空的女儿那儿去呀!”别的声音回答说。
在这里,在前面的“海的女儿”、“人的女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天空的女儿”。“天空的女儿”与爱情无关,尽管她们也没有永恒的灵魂,可是,她们却可以通过“善良的工作”,尽力做完“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为自己创造“不灭的灵魂”。
答案已经十分清楚了:最终为小人鱼“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不是爱情,而是“善良的工作”以及一切“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也就是——爱。
至于我们中国读者所津津乐道而且孜孜以求的所谓“爱情”,看来,在作品中则是一个亟待超越的环节。
说起来也确实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爱情诚可贵”,然而也都知道:“‘爱情’两个字好辛苦”。相对于如何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成“人”故事来说,爱情故事的困惑在于:不但是爱情极为难得,而且,爱情的美丽更每每为结果所困扰。稍加回顾,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爱情名篇,大多都是一人在场,彼时彼刻,她/他尽可呼天抢地,酣畅淋漓,而一旦两人共同在场,则难免令人尴尬。也因此,我才会说,经典的爱情往往都与婚姻无关,白头偕老的文学经典可还有人见到?道理就在这里。
小人鱼邂逅的也是这样一个困境。爱情中的她,“得到”,无疑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议题,因为,倘若得不到,她就无法成“人”。于是,她对王子的爱情等同于拥有他,像拥有一尊石像或者一件玩具,于是,她关注“王子是否得知我的付出(救援)”,超过了关心“王子是否获救”;于是,她太在乎“王子是我的”,至于“王子是爱我的”这个问题尽管更重要,却始终被她置若罔闻。于是,小人鱼遭遇了最为残酷的重创:王子并不爱她。
何况,还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小人鱼本来是要通过被爱来拯救自己,可是,这岂不正是把别人当成了手段?爱的对象被手段化,这究竟是在“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还是在毁灭着一个不灭的灵魂呢?!
而安徒生的全部聪颖就在这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爱情,可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人”。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够“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可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人”。显然,他的《海的女儿》是着眼于所有人的“成人”的,而不是着眼于极少数人的“爱情”的。
再联想一下我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安徒生的非常凄惨的身世:三次恋爱失败,毕生孤苦一人。细心的人是否立刻就会意识到:《海的女儿》正是安徒生的大彻大悟的见证。作为一个200年前的大城市里的打工一族,文学之路的成功与丘比特的爱神之箭的屡屡与之擦肩,使他幡然醒悟:爱情的失败,也并不就是人生的失败,而且,爱情的成功也并不就是人生的成功。只有一个热衷于把“得到”作为成“人”标志的国度,才会如此倚重爱情。而在一个坚定地将“付出”作为成“人”标志的国度,最受重视的,是——爱。因此,安徒生写的是爱的故事,而不是爱情的故事。
当然,“海的女儿”的故事完全可以看做她“父亲”安徒生的人生的翻版。小人鱼也曾经为了爱情的目标全心全意地奋斗过,可结果却是:王子根本不爱她,爱情失败了,小人鱼那凭借凡人爱情而得到不灭灵魂的梦想破灭了。这其实也就是说,有些人是十分幸运的是,就像有些人可以被天上的雷劈到一样,他(她)也幸运地被爱情之雷电“劈”到了。不过,我们并不羡慕,因为我们毕竟只是普通人,被爱情之雷电“劈”到的这种幸运之事,我们并不预期,而且也知道绝无可能。但是,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如果得不到爱情,难道我们就只有自杀吗?可是,自杀又算怎么回事呢?卓别林在一部电影里表演得让人印象深刻:有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得到爱情而准备自杀,卓别林就跑去劝她,可是小女孩说:不行,我就要死!卓别林就说:你真是糊涂!你做别的事情,或许还能够算个英雄,可是,自杀算是什么英雄呢?你将来就是想不死都不行,你又何必自己去找死呢?小女孩转念一想,确实是很有道理,于是也就释然了。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也很有启迪。我们确实无法得到爱情,可是,我们也确实还必须活着。那么,我们有没有权利去享受爱的快乐?无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为过去的美学所忽视了的问题。
所以,在《海的女儿》最后三分之二的地方,安徒生才公然地替海的女儿也是替我们大多数命中注定得不到爱情的人问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那么,我将向何处去?爱情固然美好,但是它只是针对某个具体个人的,因此需要别人的密切配合——心甘情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是单相思,那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那么,我们这些命中注定得不到爱情的人将向何处去?对此,《海的女儿》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去爱所有的人。也就是,离开爱情,转而走向爱!这样,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别人的配合,因此,我们也就可以在爱中得到快乐。
我爱,故我在
显然,《海的女儿》并不是一个爱情的故事,而是爱的故事。我们可以得不到爱情,但是,我们一定能得到爱。为什么呢?只要我们爱别人就行了。借用一句大诗人歌德的诗歌,应该叫做: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
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
也只属于我自己
不会带到天明
也许它只能存在于黑暗
各位,我一直觉得,懂得了这句诗歌,也就知道了我们快乐的来源,知道了究竟谁才是海的女儿。答案是确凿无疑的:我们都是!我们得不到人类那种可歌可泣的爱情,因为我们需要白马王子的倾心配合,那叫做:我爱你,但与你有关;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快乐,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去爱所有的人使我们自己变得快乐。
而现在,如果我们再一次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天空的女儿”,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她们所教会海的女儿的,其实就是去——爱。这无异于为我们所有的人开辟了一条无限广阔的人生的康庄大道。
试想,如果我们这样去讲《海的女儿》,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很快乐?因为就像你可以坦然地告诉所有的人,穷也可以快乐,现在,你也可以坦然地告诉所有的人,没有爱情也可以快乐!确实,作为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我们都很失败,因为上帝没有眷顾我们,没有把甜蜜的爱情赐予我们,但是,难道我们因此就不能够享受爱的快乐了吗?可以的,怎么去做呢?去爱人类,去爱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去爱“爱”。
爱上“爱”,其实,这就是《海的女儿》所揭示的真谛。
海的女儿的最终发现是:可以“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不是“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手里”乃至不惜“对他献出我的生命”的所谓“爱情”,而是不断奉献着的“爱”。我爱,故我在,我不爱,则我不在。换言之,在爱情中,她转而学会了爱:爱,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就是这样,她成“人”了。
其实,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最终发现。
而失之爱情的“东隅”,却得之于爱的“桑榆”。这,其实就是《海的女儿》问世的全部秘密了。
安徒生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青春永驻的她,从大海那又白又轻的泡沫中缓缓升起, 那美啊,只有上帝才能想象;后一代人把前一代人埋葬,但是,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女神永远活着!”
是的,“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
爱情不会长久,但是,爱将永恒。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三、重读《丑小鸭》与《皇帝的新装》
假设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如何都不成功
关于《丑小鸭》,我想说,在安徒生童话中,最能够使我们心灵温暖的是它,最能够使我们心灵冷漠的,也还是它。
“使我们心灵温暖”,这当然是因为作为安徒生童话的名篇,《丑小鸭》自问世后就不胫而走,风靡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且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使我们心灵冷漠”,则是因为就中国的读者而言,对于《丑小鸭》始终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甚至可以说,是“熟知”《丑小鸭》者众,但是,“真知”《丑小鸭》者寡。
在中国的读者那里,丑小鸭经历种种不幸却最终“化蛹为蝶”成为白天鹅的故事尽管令人心灵有所慰藉,但是,他们却把丑小鸭的命运转变归结为它自身“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于是,丑小鸭顺理成章地成了“笨鸟先飞”的后进生的典型,成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鱼跃龙门” 或“乌鸦变凤凰”的标兵,成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丹麦励志版。
然而,偏偏为几乎所有的人所忽视的,却是《丑小鸭》中所蕴含着的深刻主题——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拯救丑小鸭并且使得丑小鸭重生的,就是爱—而且,只有爱!
因此,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是必须从拨乱反正开始。
《丑小鸭的故事》,这部作品是说什么的呢?是只要奋斗你就一定会成功的故事?我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过很多很多次了,现在虽然你只是一只丑小鸭,但是只要去奋斗,你就一定能成为白天鹅。可是,果真如此吗?我在很多场合都对我们的中学老师、中学校长说,请再去仔细看一看《丑小鸭的故事》。
我必须说,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了一种错误的人生模式,就是好人一定会成功。我经常痛心地说,在中国没有失败教育,就是最大的失败。犹如为富不仁,似乎是因为沾上了金钱,于是我们就说:只要是先致富了的,就一定是使用了不法手段的;可是,在成功上,我们却说,凡是成功的就一定是好人,好人就一定会成功。但是,难道好人就无法先富起来?难道坏人就永远与成功无缘?看看现实生活,我们都知道,这绝非真实。
其实,《丑小鸭的故事》所面对的问题是:假设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如何都不成功,假设一个人一生中总是被所有的人看不起,那么,他能不能像那些成功了的人们一样快乐?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像那些成功了的人们一样的让人尊敬的人,用中国人所熟悉的话说,他能不能成为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究竟能不能呢?简单说,《丑小鸭》回答的问题是:在被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要飞向他们”
让我们一起来再一次重读《丑小鸭》的故事。
生命的初生源于偶然:出身的贵贱,容貌的美丑,才能的高低,心志的强弱,谁都无法事先加以选择;而且,尺有有短,寸有所长, 任何人都不是不可一世的巨人,——起码不会永远都是不可一世的巨人,因此也谁都无法事先加以预测。那么,正确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呢?宽容,并且给每个人以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
可是,丑小鸭的生存环境却并非如此。形形色色的动物都在自大的喧闹与争夺中生存,因为:“她们认定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刚出蛋壳的小家伙们只看了一眼,就惊呼“这个世界真够大”;鸭妈妈更是觉得牧场的花园、养鸡场就已经是“广大的世界”了;因此,他们无不自以为是,也无不自是其是:一只老鸭因为误孵过了一次吐绶鸡蛋而认定全世界上只有两种蛋——鸭蛋和吐绶鸡蛋;青年野鸭和公雁的世界似乎除了谈恋爱、结婚这类问题再没别的了,甚至为此弄丢了小命也浑然不觉;猫咪绅士和母鸡太太则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烟幕中各自陶醉,他们认定自己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而他们的主人,更是“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更聪明的人”了。当然,这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也不免会遭遇“碰碰车”:比如鸭妈妈就觉得不会游泳是严重的问题——不下水,那可怎么活啊?而猫咪和母鸡则恰恰相反,她们认为,下水游泳才是愚蠢透顶的主意——下了水,还有命可活吗?
“我们和这个世界!” 这,就是他们的招牌语言。
那么丑小鸭呢?因为它还没有出生就是一个“老是不裂开的”蛋,出生后,又“大得怕人”、“一副丑相”,所以他们对它是既无同情的理解也无理解的同情:别的鸭子说:“呸!瞧那小鸭的一副丑相,我们真看不惯。”因此而不惜狠狠地啄他。理由很简单:“他长得太大、太特别了”,“因此他必须挨打!” 鸡们看不起他,因为他不能生蛋,猫们看不起他,因为他不能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
“为什么你生得和我们不一样?”
可是,“我”又为什么必须和“你们”生得一样呢?是谁给予“我们”的权力,让无数个“我们”可以如此坦然、如此不假思考地去决定“我”的生生死死呢?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可悲的,但是最可悲的,是人认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反而以为自己伟大高明。《丑小鸭》里面的动物世界恰恰就是这一“可悲”的写照。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误会如此之巨,隔阂如此之大,伤害如此之深,幸而,这并非丑小鸭的世界的全部。
丑小鸭碰到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好母亲。鸭妈妈错误地孵着一只天鹅蛋,但是她说,我已经坐了那么久,就是再坐一个星期也没关系。后来,鸭妈妈也发现了异常,但是她说:他并不伤害谁啊。“他不好看,但是他的脾气非常好。”
林肯曾说,我的一切都是圣洁的母亲赐予我的。我相信,如果丑小鸭忆及往事,一定也会如此表白。
在这里,“母爱”意味着对于“弱者”乃至“他者”的一种态度。生活中自己明明也是弱者乃至“他者”但是偏偏以强者自居并且随意去处置别人的事情,是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圣经》上有句名言:你们愿意人怎么对待你,你们也要怎么待人。而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人生,也都没有权利侮辱践踏他人的生命。
鸭妈妈没有去决定什么,更没有去侮辱践踏什么,这真是丑小鸭在不幸中的万幸。
当然,更令人感动的,当然还是丑小鸭自己。
在遭受到“被鸭子咬,被鸭子啄,被看管鸡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的种种不平等时,丑小鸭并没有丝毫的气馁。“他的脾气非常好”。即使“他太累了,太丧气了”也尽量对大家恭恭敬敬的行礼。并没有抬不起头,挺不起胸,迈不开步。他不因他人的打击诽谤而动摇信念,也不随他人的异样眼光而放逐生命,更不为他人的咬啄踢打而怀恨在心。他仍旧从容,仍旧恬淡,也仍旧坚持自己。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仍旧有着自己的期待与努力。
在动物的世界里,丑小鸭本来是被判了死刑的。那个“最有声望的人物”,那个“有西班牙血统腿上有一块红布条的老母鸭”曾经以貌似怜爱的口吻宣判说:“他们都很漂亮,只有一只是例外。这真是可惜。我希望能把他再孵一次。”
“再孵一次”?那——我还是我吗?“这时他想起了新鲜空气和太阳光。他觉得有一种奇怪的渴望:他想到水里去游泳。”“一天晚上,当太阳正在美丽地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些鸟儿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要向什么地方飞去。不过他爱他们,好像他从来还没有爱过什么东西似的。”“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被他们杀死,要比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鸡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好得多!”
在这里,“新鲜空气”意味着对于一个没有动物的自大的喧闹与争夺的世界的向往;“太阳光”意味着对于一个互相关爱、互相包容、互相温暖的世界的向往;“游泳”意味着对于一个自由发展、自由选择、自由生息的世界的向往;“高贵的鸟儿”,则意味着对于一个有尊严的生活世界的向往……总之,这一切“向往”我们都可以简单概括为:爱的向往。
于是,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动物的自大的喧闹与争夺中,丑小鸭毅然转过身去,“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也因此,它为“自己找到出路”。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生命在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中重生。
被爱触摸过的人
不难发现,其实丑小鸭就是安徒生本人的写照,他不仅家庭贫困,而且事业不顺,爱情也屡遭坎坷波折。世界所给予他的,都是苦难,但是,他所回赠给世界的,却都是美好。而且,即便他本人,也恰恰是从这一切中凤凰涅槃,脱胎换骨成为童话大师。《丑小鸭》,其实就是安徒生的夫子自道。
美国大名鼎鼎的房龙曾说过:“神的火花在这个沉默的小男孩的心灵中孕育,象一场暴风那样不可抗拒,凡是被上帝触摸过的人,不管他遭遇多么无礼的对待和多么巨大的困难,他仍能实现他的梦想。” 我必须说,安徒生之所以是“安徒生”,就是因为他是被上帝触摸过的人——被爱触摸过的人。正是在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中,安徒生才最终成为“安徒生”。
丑小鸭的故事也是如此。它告诉我们,最终决定了你和你的世界的,并非你的禀赋,而是你的选择。譬如小鸭,譬如天鹅,譬如猫咪先生,例如母鸡太太,其实,他们也同样可以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彼此互相理解与包容。各自都意识到自己的“特别”,同时,又能够理解他者的“特别”;各自都因为爱而理解,也因为理解而爱,最终在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中成就自己。当然,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能够这样去做。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正是丑小鸭的选择。
因此,《丑小鸭》并非一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一个“笨鸟先飞”的故事、一个“鱼跃龙门”或“乌鸦变凤凰”的故事、一个“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丑小鸭,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白天鹅,从丑小鸭到白天鹅,有万里之遥,但也只一步之差。究竟是“万里之遥”还是“一步之差”?其间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
任何一个人,不论强弱、不论贫富、不论贵贱,只要你禀赋着爱的向往与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浴爱重生。(未完待续)
潘知常,爱思想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410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重读安徒生童话(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