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这些推断,还要有更有力的证据才能证明。
星期一 六月 23, 2014 9:51 pm
本报驻湖南记者 吴啸华
《红楼梦》是一部魔书。著名作家张爱玲称之为“梦魇”,而红学大家俞平伯在他的红楼梦研究序中说:“……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靥,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并称其“中毒”太深,可见《红楼梦》魔咒之厉害。
湖南娄底红学会会长谢志明说,他也知道《红楼梦》魔咒之“邪”,但他一时难以自拔。
继《红楼湘娄文化考》(本报2012年2月1日有报道)之后,谢志明的最新力作《〈红楼梦〉作者新考》近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红学会理事、贵州大学教授曲沐,上海大学原中文系主任邓牛顿为该书分别作序作跋。
谢志明在《红楼梦》的始作者是谢三娘的基础上,推断出《红楼梦》的作者是谢氏家族的谢再诏、谢振宇父子及舅太婆,而他们与后人曾居住在北京的顺治门外椿树三条胡同东口第一大门。将《红楼梦》始作者与作者完全归于谢氏家族门下,这个观点显然十分大胆与雷人。
面对记者,谢志明依旧保持着那份自信。不过他承认,他所考据的都是建立在《红楼梦》与谢氏家族有关传说的基础之上,这些推断,还要有更有力的证据才能证明。这也是他今后努力的方向。
苦苦探索欲解红楼之梦
谢志明研究红学,并非专业所致,而是缘于家传的小册子(可惜这册子已丢失)。根据对其内容的记忆,他追寻到了娄底谢家与红楼梦渊源的系列证据,从而为红学研究打开另一扇窗户。
中国红学会不但没有排斥他,反而接纳他为会员,并委以湖南娄底红学会会长之职位。当然,接纳他,不是认可他所有的观点,更多的是勉励、鼓励之意。
谢志明为写作《〈红楼梦〉作者新考》,显然花费了不少精力,这从他依稀斑白的双鬓可以看得出。他告诉记者:“我从事红学探索与文学创作已经整整7个年头了。从一个每日坐办公室的公务员,到卧薪尝胆地走上文学与红学之路。2000多个日日夜夜,笔耕不辍。其间经受住了许多的痛苦、失意和困惑,我自嘲为:‘莫云笔者痴,谁解其中味?’”
谢志明关于《红楼梦》作者是湖南娄底人的说法,颠覆了红学研究的根本。对此他说,他虽然是湖南人,争论《红楼梦》作者是不是湖南人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作为红学爱好者,从湖南方言、地名人名和虫鸟花草以及菜谱、药方等方面去研究,发现书中有许多的湖南特色和内在联系,可以为红学研究增添一番乐趣。
他认为,首先,胡适先生对《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方法是错误的。“大胆假设”实际上是在没有可靠的证据材料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其次,胡适先生从小说中所写的“曹雪芹”姓曹入手,认定《红楼梦》作者具的是真名实姓,作者是江南人氏的观点是错误。因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不会具真名实姓,也不可能写真实的故事发生地。同时,从作者在书中的陈述来看,曹雪芹并不是原作者。所以,胡适先生的考证从一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曹雪芹就是曹霑,就是曹寅之后人。胡适先生和他的追随者所列举的这些证据不仅不能相互印证,反而是自相矛盾。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根本就不姓曹,用这些靠不住的证据来考证原作者的真实身份,其结论是不可靠的。
贵州大学教授曲沐先生阅读完书稿后,感叹道:“‘谢家幽梦长’,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诗句,受其启发,可以看出《红楼梦》与谢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十分赞叹,志明将谢氏家族与《红楼梦》作了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对比。《红楼梦》中的人物、风情、习俗、方言、风物,几乎都可以在谢氏家族中找出相同相似的原生态因子……令人惊叹,使人耳目一新。这样探讨是否有价值呢?和《红楼梦》与杭州的比对一样,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有学术的价值。”
《红楼梦》与湖南存在渊源
谢志明在《红楼湘娄文化考》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与湖南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从方言、民俗、风情、风物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对桃林湾乐恺堂(现已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排子、衡阳等的景物风情进行了比对研究,认为《红楼梦》中的“村言”是典型的湘中地区方言,而许多的民俗更是湖南所独有的,如吃槟榔的习俗等。《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景物、地名、物名、人名、风情与湖南是密切相关的,如湘云、湘江、湘莲、楚云、湘管、潇湘馆、湘帘、潇湘妃子、斑竹(又称湘妃竹)、武陵源、湘裙、长沙、芙蓉、武陵别景、秦人旧舍等。
据他统计,在《红楼梦》中,共涉及140多处地名,可考证确切的地名有20多处,与湖南有关的多达10多处,占了半数。在人名中,与湖南有关的更是占了大多数,与金陵及南京有关的只涉及个别。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流露出家乡的情感与景物的描述,《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谢志明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了《红楼梦》与湖南的某种渊源。
而石排子实地丈量的尺寸与《红楼梦》书中所载一致,乐恺堂三进九厅与《红楼梦》书中写的九厅吻合,更让《红楼梦》作者与娄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湖南衡阳的大观楼、鼓楼西大街、潇湘门又将吴三桂的传说与《红楼梦》再次紧密相连。
谢志明为了证明《红楼梦》中的“村言”是湖南方言,并具有排他性,先后到江西、江苏与北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翻阅了当地的方言词典,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比对。谢志明先对江西进行了考察,发现江西方言与湖南方言虽一脉相承,但与湖南方言以及《红楼梦》的“村言”有较大的区别。然后,又对江苏的方言进行了比对分析。他发现,江苏的方言最迟在明未清初就是北方方言了,《红楼梦》中的“村言”压根儿就不是江苏方言,更不是南京方言。
谢志明通过与北京的方言进行比对,得出了北京方言不可能是“村言”,更不是《红楼梦》“村言”的结论。虽然《红楼梦》中有许多北方儿化音,但留存在《红楼梦》中最原始的“村言”是地地道道的湖南方言。
谢志明认为《红楼梦》作者将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恒”分别隐写成了书中的“王、贾、薛、史”四大家族。“王”仍是“王”,“谢”成了“贾”(假),“庾(雨)”化成了“薛”,“恒”成了“史”。这几个字的含义:“王”就是“人亡了”;“谢”就是“花谢了”;“庾”就是“雪化了”;“史”就是“死亡了”或成为“历史了”,形象地攘括了四大家族的命运,折射出四大家族的没落。
始作者谢三娘的生平考证
这是《〈红楼梦〉作者新考》的重点所在。
谢志明对《红楼梦》始作者谢三娘的身份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谢三娘应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前后出生,是湘乡毛田乡白杨树谢氏的后裔,由双峰的蛇形山迁入的。谢志明将《红楼梦》书中人物的生活原型进行了逐一比对,找到了现实中的姓氏与人物,并一一对号入座。
谢志明从家族的传说入手,以《红楼梦》始作者是谢三娘为基础,对可能参与其中的修撰者进行了分析与推断。认为谢三娘的族兄谢添荫是书中所指的空空道人。谢添荫熟知谢家的历史,为谢氏宗祠大修的主修,又懂医理。以他的学识与为人,自然成了三娘托付此书稿的不二人选,应当是三娘传书的第一人,也是将三娘的书稿整理修改第一人。在其书中,将谢家的典故与谢氏的祖传秘方写入书中就是一明证。
谢志明在探访中偶然发现,谢氏宗祠中现存一本秘不外传的药方,通过这个神秘的药方与《红楼梦》书中所记的药剂进行比对,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秘方方剂二《妇人经水不调》中的8味药,竟与《红楼梦》中所列举的方剂完全相同。而《红楼梦》有一个用坟里死人戴在头上的珍珠与宝石治病的单方,而在谢氏祖传秘方中却有一个用死人棺中枕煮水治痞积与胃病的奇方。这些惊人的巧合,使《红楼梦》与谢氏家族的联系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谢志明认为,谢三娘的书稿最先是在本家族范围内流传的,而谢振定的祖父谢如浑可能是收藏与修改此书者之一——孔梅溪。孔梅溪说的是“恐没戏。”
曹雪芹的原型是谢再诏、谢振宇父子及舅太婆,曹雪芹是指“抄写成”或“抄谢成”
谢志明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真实身份进行了大胆的推断,认为曹雪芹姓谢而不姓曹,且不是指一人。其中一人就是谢添荫的孙女舅太婆,即谢再诏的堂姐,她是《石头记》的收藏者与修改者。而曹雪芹的另一个原型是谢再诏。谢再诏字凤书,号金门,清邑优禀生,乾隆壬午科副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九月二日子时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三月十一日巳时卒,是韩城太傅王杰的门下士。
“曹雪芹”这个名字是作序者为了将真正的作者有朝一日能昭示于世,而煞费苦心地将谢再诏与他身边的人与事隐含在其中而取的,真正的含义是“抄写成”或“抄谢成”。
谢志明表示,从方方面面的证据来看,《红楼梦》作者是湖南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同时表示,他的论点只是个人学术观点,并非定论,所以不希望成为炒作的话题。红学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只有事实与真实之别,红学就是红学,曹学不能完全代表红学。红学界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很正常,也应当允许存在。学术无禁区,允许各种观点并存才是百花齐放,至于谁的观点正确,要由历史、由事实来检验。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31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这些推断,还要有更有力的证据才能证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