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满屋漆黑”从何而来

星期六 六月 14, 2014 10:10 am



摘要: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满屋漆黑”出现在《杨藏本》和《列藏本》中,在其它《脂抄本》和《程高本》中,均不用“满屋漆黑”。这“用”与“不用”却蕴藏了丰富的信息,值得一叙。

一.引言

由于笔者写了一篇《“沙雁”如何飞进《红楼梦》里?》的博文,没料想,竟陷入《红楼梦》版本的迷雾之中。

在了解了林同华、夏荷、花美云的基本论点之后,比较认可他们的相同看法,即,《杨藏本》是《红楼梦》作者的“草稿本”(或许是再抄本),不过,笔者仍然有若干疑惑之处,但是,又没能力提出像样的质疑见解。

于是,想在正统红学专著中寻找支持点。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从时间上看,《杨藏本》甚至于被排在《程高本》之后,或许从中能得到启发,将笔者的疑惑深化成有探讨价值的质疑看法。虽然查阅了几部《红楼梦》版本著作,目前,仍未发现“过硬”的支撑点。然而,却了解了《红楼梦》版本的不少差异,以及各种解释。在此过程中,非但没有加深已有的疑惑,反倒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对于林同华等人的看法的信度。这其中,最有趣味性,又最有探讨价值的,可算是,在第二十五回中,“满屋漆黑”的起起落落了。笔者慢慢叙说。

二.“满屋漆黑”从何而来

熟读《红楼梦》者都知道,贾宝玉是贾政与王夫人的“正出”之子,是“众星捧月”的角色;贾环是贾政与赵姨娘的“庶出”之子,是“不召人待见”的角色。为此,贾环自然是耿耿于怀,总想出口气。就在一天晚上,他们到在王夫人的屋里,贾环受王夫人之命,在炕桌上抄写经卷;贾宝玉受王夫人之命,在炕上倒卧醒酒(因外出回来),二人相离甚近,于是贾环想“要用热油烫瞎他(宝玉)的眼睛,因而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

只听宝玉嗳哟满屋裡漆黑众人都唬一跳快拿灯来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身都是油。


以上这段文字是引自《列藏本》(见九六九页),其中出现了“满屋裡漆黑”。

如上的引文包含了五个“情景”:(1)宝玉嗳哟,(2)满屋漆黑,(3)众人唬一跳,(4)快拿灯来看, (5)宝玉满脸是油。请注意,这五个“情景”显然是有因果关系的,有先后次序的。它们被记录在如上的句子中是通顺的。如果用记号“→”,表示前因后果的传递关系,这五个“情景”有如下的相互关系:

“蜡灯倒” →(1)和(2)→(3); (2)→(4)→(5)。

这里还想强调一点,类似于如上的“满屋漆黑”的情景,在电灯未进入居家的年代,并不少见。笔者生活在以煤油灯或蜡烛照明的房屋中,断断续续累积不少于二十年,对此深有体会。

但是,这段描述存在着严重失真的弊病。理由有三:其一,与豪门气派不符,单独蜡烛不可能是王夫人屋中唯一的照明灯具,况且还有那么多位主子在盘谈,如上描写适合于中下层民众之家;其二,在此段引文之前,从书中的描写清楚看到,贾环所用的蜡烛灯,是他命丫唤特别添设的;其三,此段引文中的“情景”(4)所言之灯,是可以“快拿”来的,也不至于出现“漆黑”(像今天的断电那样)。

出现如此“漏洞”并不奇怪,因为,作书人在写此情节时,可能对于低水平的生活经验更娴熟,遗忘了曾经有过的(或许缺少)贵族生活经历。

那么,如此“漏洞”是否有人发现呢?有,请看下文。

三.“满屋漆黑”被如何抹掉

在《杨藏本》(见二九五页)中,前文中的那段情节描写,是带有涂改文字的。恕笔者未能将原文复制件,展示于此,只好借添加符号,来记录那段文字。以下用括号内的字表示被涂抹删去的文字,例如,[的],表示出现在文中的“的”字,有被用黑墨抹掉的痕迹;使用加底线的字表示增加的文字,例如,连忙将,表示“连忙将”三个字是在正文之外(比如,处在两行之间的)添加文字。于是在《杨藏本》有如下文字:

只听宝玉嗳哟[的]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快拿灯来看时]连忙将地下的桌灯
挪过来一照只见宝玉满脸满身多是油。


为了便于后文的讨论,将这段修改前的文字,与修改后的文字,分别写在下面。修改前的文字是,

只听宝玉嗳哟的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快拿灯来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身
多是油。


修改后的文字是,

只听宝玉嗳哟一声满屋里人多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桌灯挪过来一照只见宝玉满
脸满身多是油。


现在,将如上文字与《列藏本》的那段引文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指出,在《杨藏本》中的“多”字,是南京口语的“都”,这是夏荷、花美云所关心的话题。与本文内容无关。此外,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列藏本》的那段文字,与《杨藏本》修改前的文字,几乎是重合的,所差一二字,微不足道。二是,《杨藏本》修改后的文字,“满屋漆黑”被抹掉了。可见,做出如此修改的人,也意识到前一节中所指出的“漏洞”(其实是明显的)。

然后,再对《杨藏本》的修改做点评论。为此,先将修改前的文字,按前一节所列出的五个“情景”,用符号“/”把它们断开(因为原文无标点符号):

只听宝玉嗳哟的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快拿灯来看时/只见宝玉满脸
满身多是油。


按照如上所言,需要修改“漏洞”之意,修改者应当将“情景”(2)“满屋里漆黑”,彻底删除,并且改写成合适的“情景”。可是,修改者使用了一个“小技俩”,将“情景”(2)“满屋里漆黑”和(3)“众人多唬了一跳”,各切除一部份,即,“漆黑”与“众”三个字(它们恰好相连),使剩下的拼凑成一个新的“情景”,即,“满屋里人多唬了一跳”。这还真体现了一点小聪明,用最少的改动,达到了较复杂的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把在“漆黑”之后的“众”字一起抹掉,形成了“满屋里人多唬了一跳”,要比“满屋里众人多唬了一跳”,更合理,因为,“满屋里众人”中的“众”字是赘字,后文中还要提到。

但是,修改者用“小技俩”达到了改动“省事”的目的,却忽视了如此修改,减少了一个“情景”,导致了“情景”(4)“快拿灯来看”失去了依据,也就是说,缺少“成因”。仍用记号“→”,表示前因后果的传递关系,那么,修改前后的区别,有如下的清楚的表达形式:

修改前:(2)→(4)→(5), 修改后: (?)→(4)→(5)。

由此可见,修改者在抹去原来的“漏洞”时,却又添加了新的“疏漏”,一个小小的逻辑缺欠。或许说,这太不足道吧。不过,这总是美中不足吧。因为,在没有(2)“满屋里漆黑”的情况下,“情景”(1)“宝玉嗳哟”,仍然必导致“情景”(3)“众人唬一跳”;然而,在没有“满屋里漆黑”的情况下,跟之而来的不应当是(4)“快拿灯来看”,很自然的是“众目迅速投向宝玉”,而且立刻发现,“贾环所用的蜡烛灯倒了,灭了,宝玉用手捂着脸”,为了看仔细,需要(4)“快拿灯来看”。由此看来,在修改中,应当在“情景”(4)“快拿灯来看”之前,加入“众目迅速投向宝玉”的“情景”描写,这样修改,才不会有新的“疏漏”之弊。

如此微不足道的“吹毛求疵”,可算是笔者的“成果”吧,目前还未见有“共识”者。为说明此话当真,请看下文。

四.“满屋漆黑”彻底消失

在其它的《脂批本》以及《程高本》中,对如上的情节描述文字,虽然还有新的差异出现,不过,都不见“满屋漆黑”之“情景”了。下面只举出两个例子。

例1,《甲戌本》(见影印本第三五八页):

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人都唬一跳,连忙把地下的戳灯挪过来,又将里外屋拿
了三四盏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头都是爉油.


例2,《庚辰本》(见影印本第五六一页)(与《程乙本》相同):

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多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戳灯挪过来,又将里
外间屋的灯拿了三四盏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头多是油.


在此还要重提前文说到的“满屋里众人”,其中的“众”字,实属多余的赘字。这已在《杨藏本》的修改过程中看的明白。笔者又查了《红楼梦》全书,前80回出现了三次“满屋里人”,后40回也出现了一次,却都不见“满屋里众人”。可见“众”字是多余的。在笔者查阅的8个版本(《杨藏本》《列藏本》除外)中,除了《甲戌本》和《甲辰本》都使用了“满屋人”,其它6本都用了“满屋里众人”。

这就算是笔者再次“吹毛求疵”吧。不过,本文的真正用意,并不在评论《红楼梦》书中的文笔,而是关注各版本的相互关系。

五.探讨“满屋漆黑”的原创者

如前所述,“满屋漆黑”只在两个抄本中出现,于是要问,在哪个抄本中是首次出现?谁是首创者?

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虽然只有两个抄本出现了“满屋漆黑”文字,仍然不能用“二选一”的简单回答。具体来说,有几种可能性:一是,两本都抄自同一母本,当然,《杨藏本》抄来的是其修改前的文字;二是,《杨藏本》抄自《列藏本》本;三是,《列藏本》抄自《杨藏本》的修改前的稿本;四是,《列藏本》抄自《杨藏本》的修改后的稿本,但是,却偏爱选择改前的文字抄写。

在列出如上可能性时,不妨仅限于第二十五回而言,以避免涉及更多的复杂情况;此外,所言《列藏本》和《杨藏本》,也不妨包括其祖本,比如,如今看到《列藏本》本,显然是较晚传抄而成的,上文所言《列藏本》,应指其祖本。

现在探讨哪种可能性较大的问题。首先说,第四种可能性可以被忽略。再看第三种,其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它需要在《杨藏本》修改前的文字存在之后,又要在修改之前,有机会抄出另本文字。至于第一和第二种可能性,它们的大小,无法区分,不过,它们都比后两种大得多。即使此话题被搁置于此,以下仍然有可探讨的内容。

下面探讨谁是首创者的问题。这要分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强调写出“满屋漆黑”的“因”和“果”,这是尊重客观事实,是根本所在,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其“因”和“果”,已在前文中提到过,这里再强调一次,这就是:“全屋唯一照明的蜡烛灯倒了,灭了”,是写出“满屋漆黑”最根本的“因”,紧跟着的“果”,必然是“快拿灯来”,目的是:“消除满屋漆黑”,“看清宝玉为何嗳哟”。

第二步,对“满屋漆黑”的修改在《杨藏本》上完成的。说明修改者充分意识到,“满屋漆黑”与“豪门”和“前后文描述”不相符合,但是,修改后仍然留有微小的疏漏(详见前文)。

第三步,其它《脂批本》中出现的描写(见第四节中的例子),不像原创性的。因为,其一,除《杨藏本》和《列藏本》外,其它《脂批本》中都没有“满屋漆黑”的“情景”;其二,它们都保留了《杨藏本》上修改后的疏漏,这与原创相悖。因为,既然不使用“满屋漆黑”的情景记述,那么,在“宝玉嗳哟”之后,紧接着的不是“快拿灯来”,而是下意识的“把眼光迅速投向宝玉”。虽然这只是微小的疏漏,但是,这不像是有此经历的作者所为,更不像是与《杨藏本》修改后疏漏的巧合,这些解释过于牵强,远不如说,它们取材于《杨藏本》修改后的文稿更可信。

第四步,综上所述,“满屋漆黑”的首创者,只能是在《杨藏本》上作修改的人,或者,是《杨藏本》和《列藏本》共同的祖本之作者。到底是哪位,如前文搁置的话题,非此文所能探讨的。

最后,或许还要问,具体可能是谁呢?如果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曹雪芹修改的,当然,也包括曹公接受他(她)人建议所为;其二,是他(她)人修改的,当然,是曹公允许的,此修改人是曹公的合作者(或批书人)。再具体的猜想,也不是本文所能探究的。

http://www.tugan.co.uk/topic-2950/
Author: 安鸿志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29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满屋漆黑”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