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我们来谈谈怎么看剧本/在剧本中寻找红娘》/吕瑞英

星期六 一月 25, 2014 2:28 pm



我们来谈谈怎么看剧本
——给上海越剧院青年旦角演员讲课的课件

l DAY ONE
预习作业: 我所理解的“红娘”
作业要求: 三位听课演员,一个演过红娘,一个演过莺莺,一个看过《西厢记》, 对这出戏都不陌生。请根据《西厢记》各个版本的原著和剧本,写 一份你对“红娘”这个人物的理解。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元素:
n 请列出两点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在主题或内容方面的差别。
n 红娘的性格和个性是什么?请在剧本中找出至少三处依据。
n 红娘和莺莺、张生、崔夫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分别是什么?
n 在“酬韵”、“赖婚”、“闹简”、“寄方”和“拷红”这些场次中,红娘的任务分别是什么?
n 请试着把“拷红”这场戏分层。
字数不少于1000字,但无需长篇大论,言简意赅即可。

1ST HOUR
交流各人的文章

2nd HOUR
n 相互提问,从中发现问题
n 简单地介绍看剧本的几个步骤:
1. 通读剧本,了解剧情以及编剧的意图。
2. 反复读剧本,学习相关的材料,加深对剧情和人物的认识。
3. 分析人物的性格与个性。
4. 明确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明确人物每一场的任务。
6. 理清戏的层次,梳理人物的思想发展脉络。

l DAY TWO
以《西厢记》中的“红娘”为例,就看剧本的几个步骤进行具体讲解。


l DAY THREE
预习作业: 请按照第二天的讲课内容,选择看剧本的任一步骤(只需要一个步 骤),选取任一人物为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分析。

1ST & HALF HOUR
交流各人的文章,相互讨论、点评。

THE REST TIME
自由闲谈。


DAY TWO 讲义

1. 读剧本,是为了了解剧情,了解剧目的主题、立意、风格,了解编剧的意图。

2. 要阅读剧本之外的材料,可以帮助演员理解剧情和人物。
我们的编导经常给我们讲解和剧目有关的历史、文学知识,比如,《窦娥冤》与关汉卿,《三夫人》与宋朝的历史,《凄凉辽宫月》与辽朝的历史。
举例:三部最常见的《西厢记》
a) 唐代·元稹·《会真记》(也称《莺莺传》)
n 唐朝的作品
n 《西厢记》的故事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n 作者元稹,唐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
n 《会真记》是一篇传奇小说。
n 《会真记》与后来的《西厢记》有很大的不同。
1) 崔府不是相国门第,所以不涉及门阀观念。
2) 老夫人没有许婚、赖婚,所以不涉及言而无信。
3) 莺莺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但事后又反悔了。
4) 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的反面形象。
5) 红娘在两人之间所起的撮合作用很少。
n 这部作品的主题和立意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b)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n 出现于金代。
n 热情歌颂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
n 在《董西厢》中,张生对爱情异常忠实,但他是礼部尚书的儿子,和崔家一样是世家。反对门第观念的主题打了折扣。
n 莺莺和红娘描写得很生动,奠定了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格局。
n 最大的创造是把老夫人塑造成一个对立的形象。
n “堂前巧辩”(也就是“拷红”)第一次出现。
n 《董西厢》的结尾是团圆。
n 《董西厢》也经常被演出。
c) 元·王实甫·《西厢记》
n 王实甫是元朝人。“唐诗宋词元曲”。
n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天下夺魁”,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n 主题很明确,就是反封建。
n 三大主要矛盾:
(一) 封建的包办婚姻与爱情自由之间的矛盾;
(二) 捍卫和反抗门阀观念之间的矛盾;
(三) 言而有信的美德和出尔反尔的无赖之间的矛盾。
n 这三大矛盾也是我们的《西厢记》的三大主要矛盾。其中,与红娘直接有关的是第三点矛盾。
n 我们的《西厢记》非常忠实于王实甫原著的精神,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也和《王西厢》的文学风格非常吻合。吴琛导演的要求是“《西厢记》不是一部气势宏伟的戏,像深谷探幽,像清泉九曲回旋”。
对比同一题材的不同版本的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戏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3. 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地读剧本?
通过反复读剧本,寻找这些东西:
l 事件
l 人物在每一场戏里的任务
l 人物的个性和特性
l 人物的身份
l 人物关系
l 思想发展的脉络
总结起来说,是寻找故事发展的贯穿线和人物发展的贯穿线。

4. 我们以《西厢记》这部戏,“红娘”这个人物为例子,一起来看剧本,从中寻找故事发展的贯穿线和人物发展的贯穿线,重点讲讲“赖婚”、“闹简”、“赖简”、“拷红”这四场戏。

n 我所理解红娘的个性和特性
红娘的个性——
u 聪明机智
u 善良
u 正义感、热心肠
红娘的特性——善于观察,善于应变,她能“鉴貌辨色”!

(一) 第一场 惊艳
l 红娘的身份:丫鬟,相国府的大丫鬟。
l 红娘的任务:行监坐守,陪伴小姐,保护小姐。
l 事件:遇见张生。
l 张生把红娘看得很重,分析他的唱段“小红娘举止甚端庄”、“听说拔心惆怅”(P5)
l 红娘的身份、任务决定她在遇见张生以后,狠狠地抢白了他一顿。
l 红娘对张生的第一印象是“真个是书呆子”。

(二) 第二场 酬韵
l 红娘的任务:陪小姐烧夜香。
l 红娘和莺莺的人物关系:融洽的主仆关系,“第三支香”与小姐打趣。

(三) 第三场 寺警
l 红娘虽然只有三句话,但表明了她对张生态度的转变——“小姐,倒看他不出”。红娘对张生的态度从“一个傻瓜”到欣赏张生的见义勇为,看剧本要抓住表达人物态度转变的重点句子。

(四) 第四场 赖婚
l 红娘的任务:张罗婚礼。
l 事件:老夫人赖婚。
l 红娘的个性:正义感、热心肠。
“夫人有言在先,如今反悔了,莫说先生听了生气,就是我红娘听了也实是替先生不平。今日之事,全是夫人做主,小姐未必一般心思。也罢,待红娘与你想个法儿,让你与小姐一通情愫。”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行为,很可能引火烧身,但红娘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充分表现她的正义、勇敢、热心肠。

(五) 第五场 琴心
l 红娘的任务:试探莺莺。她答应了帮助张生,但不确定小姐的心思,所以通过“琴心”这场戏,她和张生都要知道莺莺的心思。这场的任务是从上一场“赖婚”带下来的,有连贯性。其实,接下去的“闹简”、“传书”、“赖简”,每场戏之间的任务都有连贯性。
l 红娘与张生的人物关系:
A. 张生不仅不把红娘当 “下人”看,还很依靠她。
B. 红娘赞同张生对莺莺的一往情深,但有时也要调侃他,两者之间比较随意、轻松的。
l 红娘的可爱:张生要红娘传书,红娘说“这我可不敢。要是小姐她一下子变了脸,说:红娘,这是谁的言语,谁要你去拿来的……”

(六) 第六场 闹简
l 红娘的任务:传递书简。
1) 一要让莺莺看到这封书简;
2) 二要确认莺莺对张生的态度。
l 红娘的身份:下人。
l 红娘与莺莺的人物关系:
1) 主仆关系。
2) 红娘同情莺莺,愿意帮助她。但她一定要等莺莺开口说出来,确认以后,才能帮得上忙。可是,莺莺就是怕她知道,就是要回避她,这就构成人物之间的矛盾。
3) 演这场戏时,不能让人感觉——
Ø 红娘和莺莺情同姐妹,无话不说。
Ø 红娘不顾身份,说话很厉害。
l 红娘的个性——善良
l 特性——鉴貌辨色
l 细说这场
i. 红娘上场,她的任务是传递书简。但她的身份是个下人,不可能直接把书简去交给莺莺,所以,她要把书简藏进梳妆盒里。
ii. 红娘还有一个任务是要确认莺莺对张生的态度。所以,她悄悄地观察小姐看了书简以后的反应。
iii. 她没想到,小姐突然恼了,使她措手不及。
iv. 小姐责问她,她是仆人小姐是主,小姐问她什么,责骂她什么,她都只能接受。
v. 小姐说“要告诉老夫人去”,红娘是真的急了,是急辩,带着求恳,不是委屈,因为她善良老实,相信了小姐的话——传书递简不是一个丫鬟应该做的事,所以她急坏了。
vi. 听到红娘说“再说红娘又不识字,知道她里面写着什么”,莺莺露出一丝窃笑,红娘看见了,意识到小姐不是说真的,马上变脸说:“好,小姐不用恼,待红娘到老夫人跟前出首去”。这就是她的察言观色,鉴貌辨色。
vii. 莺莺叫红娘传书给张生,要回绝了她。红娘又当真了,但小姐叫她去,她又不能不去,所以只能一边嘀嘀咕咕,一边走了。

(七) 第七场 传书
l 红娘的任务:回绝张生,没希望了。
l 张生看了书简以后狂喜,红娘被弄胡涂了,因为她不识字、老实。
l 张生完全不回避红娘,“把一条命都托付给红娘”,什么都对她说——这是红娘和张生的人物关系。
l 张生把书简的意思解释给红娘听,“跳墙”使红娘着实一惊。她不敢相信,但看到张生十足的自信,回想小姐的反应,她慢慢地明白过来:原来小姐是要瞒过我。这下她不高兴了,等着晚上看张生怎么跳墙,小姐怎么应对。

(八) 第八场 赖简
l 红娘的任务:在这场戏里,红娘是导演。她心里全都知道,就要看莺莺怎么面对张生跳墙,要确认莺莺对张生的态度。
l 红娘不是存心要看莺莺的好戏,出她的洋相,她是在观察莺莺,试探莺莺。
l 作为导演,她有几个举动——
1) 避开小姐,让她自由行动,梳妆打扮。
2) 小姐前脚出门,她后脚跟踪而来。
3) 故意问小姐:时候不早了,要不要烧香?——这是在试探。
4) 红娘故意躲起来,让张生好跳墙过来。
5) 张生跳过来了,小姐大叫起来了,红娘问:“小姐,做什么呀?”小姐说:“有贼!”红娘说:“我说花园里哪里会有贼,这是一个熟贼”……这是红娘在打圆场。
6) 小姐说“带到老夫人那里去”,她又相信了,冷不丁被吓住了。“带到老夫人那里去,不是要坏了他的名声吗?”这是她的老实、善良,打圆场。
7) “待红娘替你来处置吧”,红娘让张生说出来,这是她的聪明,她又在做导演了。
Cool 张生不说,她急了,转而向小姐求情,还是因为她善良。
9) 莺莺对张生说“我们是兄妹之情”,红娘这下认定是张生猜错了,她又被骗进了。
10) 莺莺下去以后,红娘又调侃张生,让他“寒窗重守十年寡”。

(九) 第九场 寄方
l 事件:张生病了。
l 红娘的任务:
1) 第一次上来——心急如焚地告诉小姐张生病了。
2) 第二次上来——确认小姐对张生是有意思的,晓得了小姐的心思,也知道她晚上要去看张生,兴冲冲地上来等着小姐开口去西厢。
3) 红娘要对莺莺诉说心里话,让她不要怕,帮助他们促成好事。
l 与《赖简》一样,演这场戏一定要掌握好人物关系的分寸感,红娘不是要刁难莺莺,而是一心一意地要帮助她。

(十) 第十场 拷红
l 事件:老夫人突然拷问红娘。
l 红娘的任务:避重就轻地能不说就不说。
l 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人物关系:非常严格的主仆关系
不能让观众感觉——“拷红”是红娘在指责老夫人。
l 要演“拷红”这场戏,必须搞清楚人物关系,要掌握四个要点:
1)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是下人,不得不面对,只能被动应答。
2) 因为是被动应答,只能边想边说,边说边观察老夫人的反应。
3) 红娘要让老夫人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和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关系。
4) 红娘是以“自己人”的身份和语气,让老夫人感觉她是站在老夫人的立场上向她指出问题的要害,是“为你好,为你着急”而不是“指责”!
l 《拷红》的层次
1) 红娘被叫上来到老夫人说“欢郎见来”:红娘从揣测到确认西厢事发。
n 红娘被唤上来,毫无准备。
n 一听说老夫人要问“半夜到花园去烧香”,意识到可能是西厢事发,但老夫人究竟知道多少?会怎样问?她都不知道。但不能逃避,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进去进过再说”。
n 见到老夫人以后,老夫人接连质问,红娘心里发虚,回答问题都底气不足,是软的。
n 老夫人说“欢郎见来”,她心想:完了,全败露了,我怎么说……
2) “夜坐时停了针绣”到“早已人约黄昏后”:红娘不得不说,想一句,说一句;她借张生的口,数落老夫人。
n 老夫人拷问,红娘不可能不说,但不能全说。
n 不能理直气壮、竹筒倒豆子地直说。
n 只能老夫人逼一句,她挤一句,再根据老夫人的反应决定下一句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
n 被逼问到无法回避的时候,索性摊牌。

3) “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到“月余来早已情意两相投”
n 唱完“早已人约黄昏后”,老夫人的态度突然软下来,家法也落在地上。红娘抓住这一变化,劝夫人“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其间何必苦终究,夫人啊,得放手时且放手,得罢休时且罢休”。
n 人物关系决定红娘虽然转守为攻,但不可能站在老夫人的对立面上,而是以内婢的身份、自己人的身份,说贴己话,劝慰老夫人。

4) “三不是”
n 红娘趁热打铁,明确地表述夫人的不是,让夫人明白事情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n “三不是”的每一个“不是”里面都有要紧的字眼是戳在老夫人心里的,比如“言而无信”、“治家不严”、“辱没了相国的家声,贻笑人世”,这些是台词中的重点,要抓住重点,在表现形式和唱腔的组织方面进行强调和突出。

结束语:
这些是我自己看剧本、寻找人物线索的做法,这个过程是逐步深入的,但不是不能实现的。你们都是经过了近二十年艺术实践的演员,完全可以做到这些。你们现在所缺少的是静下心来梳理剧本,理解人物,但这恰恰是塑造人物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表演艺术水平的基础。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071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我们来谈谈怎么看剧本/在剧本中寻找红娘》/吕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