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禁书

星期四 一月 23, 2014 7:32 pm



德国素有“读书的国度”之称,但在前东德的几十年间,读书却成了禁区。对当局来说,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有另外的意味,那就是:知识就是危险。为了防范这种颠覆性资源,当局主要是堵住三个渠道:海关、图书馆和书展。八十年代,东德也有了萨米亚特读物,但与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相比,数量仍少得多。这是因为东德社会不是以作家为文化中心,异议文化主要表现在参与西方流行媒体的文化反抗,如乐队、导演和媒体人,而不是文学家。

  海关拥有许多权限,可以随意检查和没收书籍,并将没收的书送到专门机构。如果是邮寄书籍被没收,一般都不通知收书人。根据1961年的规定,“内容违反和平保护法和民主德国宪法第六章,或者观点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文献”属于禁书,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全凭上面的指示和海关人员的判断,比如海关人员就曾认为《米老鼠》画册是危险品。十九世纪德国探险小说家卡尔·麦在东德拥有无数粉丝,但也遭到查禁,因为小说主人公生活在没有当权者的环境,行为过于自由。

  在所有大图书馆,都设有一个“特殊科研文献部”,将禁书存放在内,不能外借。自1946年至1989年间,德意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类书就达一万册。这些书包括色情作品、纳粹书刊和反社会主义的书刊,对此规定了严格的使用权限,借阅者必须出示用作学术研究的单位证明,在特定的阅览室阅读,并且禁止互相交换。图书入馆时都须经过筛选,由专门的审查委员会负责,其成员都是熟悉意识形态教条,具有阶级觉悟而不是知识水平。

  但如果有人宣称存在审查制度,就会获罪入狱,因为按照官方的说法,东德没有审查制度,那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政策。禁书单上往往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包括库斯勒、奥威尔、索尔仁尼琴、卡夫卡、乔伊斯、萨特、加缪、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雷马克、普鲁斯特、尼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多诺等,此外还有东德政论家巴赫罗、哈费曼、歌词作者比尔曼、女作家沃尔夫,他们都是因触犯当局遭禁的。由于中苏交恶,西方一本研究中国人民公社的书也遭封存。

  最危险的书自然是奥威尔的《1984》。五十年代初,这部小说就在东德学术圈和大学生中流传。一位大学生谈恋爱受到干涉,双方被迫分手,小说中温斯顿和裘利亚的爱情悲剧使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此喜爱上此书。后来他因传播《1984》而被逮捕,被处三年监禁。审讯时检察官大声呵斥他,那口气就像是奥悖良在吼:“我们要把你榨空,然后灌注我们的思想。”三年监禁的确将他改造成了另一个人,他开始遵循奥威尔的劝告:“随波逐流是我的口号,这是保持不受伤害的唯一途径。”从此他过着百依百顺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反抗的欲望。

  每年春季的莱比锡书展会也是书迷最喜欢去的地方,来自西德出版社的展台前形成人流,看书的人占满了走廊,许多人从早上到下午,站着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还有人结成小组,轮流着抄写书籍。一位工人作家整天在展台前转悠,抄写抒情诗集,就这样熟悉了乔伊斯、庞德,金斯堡、曼德尔施塔姆等人的作品。由于人潮如涌,书展的监控是最难的,安全人员根本无法分清各个展台前的读者。

  渐渐地,读书变成了偷书,常有人将书夹带回去。出版社不得不让人群分批进入小展厅,安全人员更是不知疲倦地巡视,但却无济于事,一些展台工作人员甚至帮着读者行窃,他们接到出版社指示,要求对偷书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展台在第一天就丢了四分之三的书,监控人员报告说:“很难说丢的这些书是被展台工作人员赠送出去了,还是故意视而不见任由读者偷走了。”偷书者有工人、家庭妇女、中小学生,甚至有高校教师、医生和工程师,出版社如果将丢失的书记录下来,就是一份最畅销书单。

  禁书的目的是控制思想流通,让人们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力。但是,人的求知欲望总是挡不住的,即使会冒住牢的风险。有位教授年轻时曾当过图书馆员,借着工作机会,读了大量禁书。他甚至写信给西德出版社,想联系出版东德的诗歌,结果遭到审查。当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人们将禁书的封面撕掉,换上另外的书皮。如果获得一本禁书,总会借给朋友轮流传阅。一对夫妇回忆,曾借到一本禁书,限期只有几天,只好俩人在夜里换着读。

  任何时代都有秘密读者,这是永远的审查官与秘密读者之间的战争。但在前东德,秘密读者的存在却有更深的含义,他们争取的是读书的自由与权利,在一个没有公共社会的时代,秘密读者形成了波兰学者库隆所说的“平行公众”。

来源:《财经》杂志
Author: 景凯旋

http://www.tugan.co.uk/topic-2770/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06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