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该正确认识老舍了——看话剧《离婚》有感
星期三 七月 10, 2013 8:23 am
老舍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一生中写过十几部长篇小说,写过十几部短篇小说集,写过十几部话剧。这是作家中也是不多见的。
中国人熟悉老舍,主要是从他的话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开始的。而《龙须沟》是因为被拍成了电影,《骆驼祥子》是因为被排成了话剧,《四世同堂》是因为被拍成了电视剧。唯有大观众熟悉的话剧《茶馆》是老舍的原作,而这部原作到底什么样,现在的广大观众是看不到的。据说当年《茶馆》剧本要发表时,老舍先生坚决不同意发表演出本,而要发表他的原剧本,可是最后发表的还是北京人艺的演出本。
这样说来,我们现在认识的老舍,其实是被改篇过的,并非老舍先生的真面貌。
老舍先生最高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他一生发表过十五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文博士》、《火葬》、《惶惑》、《偷生》、《饥荒》、《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补篇》、《正红旗下》。这些长篇小说,都是老舍先生的力作,整体上代表老舍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水平。可是,读者真正熟悉几部?
老舍的长篇小说,大多以都市小人物为主线,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性格、命运的描写,反映中国普通人的生命本质,反映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卑微、小心、狡猾、多疑、明哲保身、不负责任。在老舍笔下,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社会。反映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众多的小人物,成为中国的主体人群,中国才会变得如此软弱,不堪一击,中国才会长期处在国际社会的边缘。老舍先生对中国小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小人物安于现状,瞧不起比他穷的人,看不上比他富的人,盼望穷人选择,分了富人的钱,但自己绝不参与选择但盼望参与分钱。他们但希望有革命,又清高地认为革命是目无纲常。总之,小人物认为世界上只有他们活的最好,最有价值,最明白,最不费力又最舒坦,其它阶层都没有他们超脱,小人物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体,是爷。其实,老舍这种对中国小人物的描写正是提示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老舍同情他们,老舍认为他们非常可爱。老舍通过他们表达了一种情感:革命是野蛮人的行为,完全不值得提倡。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最有价值的深刻之处。人的坚忍对造反革命难的多。造反革命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杀不了你我死,还不简单吗?文明人是不会干这么事的。所以,老舍本质上不会鼓吹革命。这是我们应该认识的老舍的价值。
可是,我们现在宣传的老舍的作品中,恰恰在这一点上,违背了老舍,背离了老舍的深刻,给老舍强加上浮浅。
话剧《茶馆》,结尾加上唱《团结就是力量》是最可笑的。老舍没有这种思想,如果老舍有这种思想,他不会这么写王利发,他不会让三个老头最后无奈地为自己送终。三个老头团结起来不就好了嘛!
小说《骆驼祥子》最后沉沦,逛妓女,惨死街头。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的处理来表达,一个生猛的硬汉子,被生活折腾染上恶习是多么地悲惨。而改编成话剧,没有了这个结局,而是让祥子的同伴上西山投西八路了。老舍通过祥子这个人物揭露的人性的悲惨命运被淡化了。
最可怕的是电视剧《四世同堂》居然写出了一首“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的主题曲。这首插曲,尽管由骆玉笙老先生演释出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这不是老舍的思想。这是革命党的思想,老舍不是革命党,老舍写《四世同堂》是写北京城普通人的懦弱、容忍、坚守,也有不耻于北京人的投机、无耻、奴性。这里没有革命什么事。整是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准确地写出了北京城在日伪时期的真实面貌。才是中国人在日本人占领时期的真实嘴脸,而这种描写,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本性,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一唱革命歌曲。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浮浅了百分之八十。
老舍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海外归来。他认为他所讽整、提露的中国小人物的懦弱和受人欺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片光明普照在中华大地上,所以,他写出了《龙须沟》这样歌颂新生活的剧本。但他很快发现,他太乐观了。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中国人的人性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改变的是小人物更懦弱了,当权者更无耻了。他一生所提示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是有所发挥,并没有改变。他一生中最不喜欢的革命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历在天天发生着。他痛苦,所以,他选择自杀。
正确认识老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把老舍先生没有思想强加在老舍身上,我们不能非让老舍革命,我们已经逼死老舍,不能再把老舍的作品也逼得记世不能翻身。
所幸,我看到三部接近老舍精神的话剧。一部是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另外两部由方旭的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出品的《猫城记》和《离婚》。
《四世同堂》演出后,我专门写过评论,这里不再赘述。
在《猫城记》中,我已经看到了改编者对原著精神的正解,老舍先生对“马祖大仙”的无情讽刺,表达了他对“乌托帮式革命”的彻底否定。也许正因为这一点,《猫城记》在1949年以后,一直被冷落。但是,现在看来,有“三万年历史的乌托帮国家猫国”所有的丑行,现在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你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对革命国家猫城的深刻思考和预见。
《离婚》是方旭的明戏坊精心制作的根据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的另一部戏剧作品。在这部戏里,方旭继续了对老舍先生的理解。他们把一帮小人物的狡猾、自私、互相算计、勾心斗角演释的活龙活现。《离婚》没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之分。这个在一个小事务里工作的小科员们,都要面儿、都自私、都算计、都想对自己有好处。正是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是永远可以调和的,又是永远要冲突下去的。这就是老舍先生看透了的中国小职员的本质。但是,在老舍笔下,他们都不是坏人,他们是中国这块土壤中大量存在的人群,这才是老舍先生认为最可悲的。
话剧《离婚》准确地把握了老舍先生小说原作的精神实质,没有政治拔高,没有煽动革命。我觉得这是最应该肯定的。陈丹青这样说过:“革命就是一帮最无耻的人上来,干着革命者最不应该干的事。”我想,陈丹青和老舍先生是相通的。
像老舍先生这样的作家,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还有一些。他们的文学作品,历史价值很高,可是,就是因为不符合“要宣传革命”这一点,六十多年来,几乎在中国文坛上消失了。我想,从正确认识老舍开始,找回中国文坛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有价值的人物和作品,实在是中国文坛需要做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关东散人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98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该正确认识老舍了——看话剧《离婚》有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