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华尔街首富为何让美国精英恐惧?
星期四 六月 06, 2013 3:13 pm
从震动市场的戴尔私有化,到沸沸扬扬的康宝莱多空大战,卡尔•伊坎(Carl Icahn)的名字近期屡屡见诸报端。这位以敏锐的嗅觉和闪电般速度著称的资深投资人,已经在华尔街驰骋逾半个世纪。
通过杠杆收购等手段,过去数十年间他成功“猎食”了数十家知名企业,成为华尔街的“不老”传奇。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榜单上,他以200亿美元的身家位居第26位。
精明的“猎食者”
伊坎1936年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在踏入华尔街之前,他曾在职业上做过多种选择:先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哲学,后进入纽约大学医学院。但学业还未完成,他又选择了辍学参军。
六个月后,25岁的伊坎选择退伍并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这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实力、野心和激情在一个个天文数字中灿然交汇”,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毕生事业。
或许是因为拥有犹太人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伊坎在华尔街如鱼得水。196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伊坎公司,主要从事风险套利和期权交易,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伊坎需要一个可以让资本更快增值的途径。
1978年,伊坎开始涉足公司恶意收购领域,汽车零配件制造商辉门公司成为他的首个猎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一度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精明的伊坎嗅到了机会,他筹资8000万美元毅然收购了辉门。
此后,伊坎对这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重组整顿,几年后,当他决定出售辉门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价值已经是当初收购价的20倍还多。
首战告捷的伊坎自此开始了贪婪的“觅食”之旅。1985年,伊坎发觉刚刚完成业务拆分的环球航空集团存在控制权漏洞,便联合合伙人悄无声息地频繁买进该公司股票。在达到监管机构规定的需要披露持股情况的底限后,他开始疯狂地迅速加码,数天内将持股比例从5%骤提至16%。
直到此时环球航空公司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但伊坎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穷追猛打,继续增加持股达到52%,最后完全控制这家公司。
然而,伊坎最终并未接手这家公司,而是在成功引来无数竞购者后将其“高价”出售。这场轰动一时的恶意收购,让伊坎和他的合伙人们狂赚2亿美元,也让他成为扬名华尔街的“企业狙击手”。
倘若有谁挡住了他的道路,他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掀翻在地”
据青年参考报道,卡尔•伊坎的办公室,俨然是座博物馆。在办公室的木质走廊,摆放着他纵横商界30年来所斩获的“战利品”。它们都是美国金融史上最知名的恶意收购、“代理战”的见证。
“战利品”中,包括从美国环球航空公司那里得来的飞机模型——该公司被他收购一事,巩固了他“操盘手”的名声;走廊上的火车模型,则来自ACF工业(ACF Industries)公司,该公司后来成为他的赚钱机器。
华尔街的上市股票,述说着他“征服”多家20世纪最伟大公司的历史——从米高梅到摩托罗拉,从德士古(Texaco,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到纳贝斯克(Nabisco,跨国糕点公司),都有他操盘的身影。
在纽约曼哈顿通用汽车大厦办公的伊坎,让40来岁的亿万富翁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和比尔•阿克曼(对冲基金潘兴广场资产管理公司CEO)有芒刺在背之感。
过去15个月内,77岁的卡尔•伊坎入主这两家公司,随即对14家公司发动“攻击”。这种举动使得他成为商界最具破坏性的人物。
大家都盼望,一大把年纪的伊坎隐退。但他闲不住。他既对戴尔公司发起竞购,又染指了瑞士石油服务公司越洋公司公司(已获该公司3%以上的投票权)。
倘若有谁挡住了伊坎的道路,他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掀翻在地”。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EO奥布里•麦克伦登的下场就是明证。
1982年,时年23岁的麦克伦登成立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由于遭到多项指控(假公济私、可疑的商业行为和挥霍无度等),他在今年1月宣布将辞去CEO职务。伊坎是切萨皮克能源公司董事,他指责麦克伦登没有削减成本。在麦克伦登离任通告发布后,公司股票从17美元涨到了21美元。
这一切让伊坎春风得意。从其身体语言便可看出这一点:他那带有学者范儿的白胡子,时不时地动一下。他近期去美国迈阿密游览,顺带蓄起了胡子。
他还把177英尺(约合53.9米)长的游艇,因为靠玩游艇打发时间,他感觉太没劲了。他现在发现,幸福就是积极采取行动。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伊坎问道,语气带有点矫饰,“参加恼人的聚餐会吗?”他一边说一边挥舞手臂,顺势靠在椅背上。
前些天,他向戴尔公司提交了竞购方案,对戴尔的估值250亿美元。现在,他又按兵不动。伊坎穿着蓝色运动衣,不疾不徐地用吸管从水晶杯中吸几口可乐,“我们正处在游戏的顶层,这是我们的最佳时机。”他说。
平心而论,他的做法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他通过垃圾股票或其他手段来攻击其他公司,后来又通过对冲基金来牟利。《福布斯》估计,伊坎现在的净资产达2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成为华尔街首富。
坐拥这么多的财富,他已无需他人帮助,也无需征得谁的同意。这让伊坎变成相当危险的人。
他昔日的同事、亿万富豪利昂•布莱克说:“他(伊坎)喜欢获胜,喜欢金钱——但钱只是他用来证明自身价值的记分卡而已。他精明而且无情无义,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尽管他不是永远都正确,但我从来没有跟他打赌。”
当一只“孤狼”,用自己的投资工具武装自己
华尔街对卡尔•伊坎重新抛头露面感到吃惊。实际上,为了这次重出江湖,他“蛰伏”了5年,暗中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在本世纪前10年,伊坎通过对冲基金赚了数亿美元。到2007年,他已管理5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钱来自捐赠、养老基金甚至来自中东某个国家。他的资产管理一直良好。然而,经济萧条期间,他损失了35%的财富。
突然之间,像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一样,他面对失望的投资人,让资金短缺的合伙人拿回了投资。不过,伊坎本人并未收回自己的资产。2011年,他将剩下的17.6亿外部资本重新注入他的对冲基金。
“我与投资人之间从来都没有什么问题,”伊坎说,“但到最后,如果你想全资收购一家公司,就会出现太多的冲突。”
在伊坎看来,与其做个收取“小费”的资产管理人,不如当一只“孤狼”,用自己的投资工具来武装自己。他的伊坎企业公司资产为240亿美元,他本人持有90%的股票。
过去4年,他的投资基金的表现要好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平均年收益率超过25%,而很少有基金管理者能达到这一点。最终,伊坎将当年市场低谷时的90亿美金成功翻了一番。
伊坎昔日的助理基思•迈斯特现在管理着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迈斯特说:“他敢于玩大的,在我看来,他现在的钱比什么时候都多。有些人会崇拜激进分子,在这个领域,谁也赶不上卡尔。”
伊坎说他尊重像迈斯特、丹尼尔•洛布和巴里•罗森斯坦这类羽翼渐丰的激进投资人,他称他们为“棒小伙”。但伊坎与这些新激进分子的区别是:伊坎玩的钱,他全权支配,而这些人玩的钱,投资人能随时拿走。
伊坎依靠自己现有的实力,发动代理人战争。由于财大气粗,他可以向昔日被认为固若金汤的公司发起进攻。他挥舞一把铝制尺子,好像把它当做了武士佩刀,“现在,不用出售任何东西,我们就可以写一张100亿美元的支票。”
由于手头“弹药充足”,伊坎可以跟市值500亿美元的大公司较量较量。
在与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较量时,他处于有利位置。今年2月,迈克尔•戴尔似乎以畅通无阻的方式重新控制他在大学宿舍创立的公司:戴尔联合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银湖(Silver Lake)提出以240亿美元、合每股13.65美元的报价收购戴尔公司,拉开戴尔私有化序幕。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伊坎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迅速买入戴尔10亿美元股票。他认为,既然戴尔注入了这么多资金,其股价一定很便宜。3月中旬,伊坎决定对戴尔发起更有力的进攻。月底,他告知戴尔公司董事会,他要购买公司的控制权。
现在,有知情人士透露,伊坎可能不会推进上月对戴尔公司提出的初步竞购提议,而是考虑进行敌意收购。
伊坎非常擅长这种游戏,也对此乐此不疲。为获得他与戴尔公司间的故事,《福布斯》采访伊坎约10来次。伊坎说,“迈克尔或许自己搞砸了。他将自己置于可能失去公司的境地,因为从正常来讲,将他的公司夺走非常困难,因为他持有15%的股份。”
伊坎已经制定计划,因应迈克尔•戴尔离开戴尔后的局势。
卡尔•伊坎让很多公司恐惧
“我之所以能赚这么多钱,原因是太多的企业存在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1978年以来,伊坎一直使美国企业界人士痛苦不堪、怒火中烧。他的猎物是人浮于事的大公司,先是收购足够的股份,然后推翻管理层,削减浪费,出售不盈利的部门,从而实现最重要的目标:抬高股价。
尽管看上去伊坎无处不在,实际上,在做生意时,他很少离开他的办公室。他也很少坐飞机去参加股东会议或者到律师事务所。有些时候,他会打个电话,施加自己巨大的影响力。
他可以从曼哈顿来对公司作出大的改变,他坚称不需要微型管理(与宏观管理的理念相反。管理者透过对被管理者的密切观察及操控,使被管理者完成管理者所指定的工作。)“这(微型管理)就相当于观看一个医生做手术,并告诉他做错了。”
伊坎是个扑克牌老手,但在投资时却很少虚张声势。他笑着说:“这有点像电影《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的场面,哈里坐在那儿,枪已在手,他说,‘我不清楚枪膛里有没有子弹,也许你会走运,但我还是会扣动扳机。’有时人们怀疑所谓的激进投资者是否会扣动扳机。他们得明白,要是我们不得不行动,我们会动手的。”
他主演过的“战争片”比已故好莱坞明星约翰•韦恩的还多,其中一些“战役”包括:纳贝斯克公司(RJR Nabisco)、德士古石油公司、环球航空公司、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时代华纳公司、英克隆制药公司(Imclone)和雅虎等。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说:“这有点像本能。就像橄榄球比赛中明星球员带球进攻,迅速跑过球场触地得分,我想你不会问他,你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你在那里往左或往右急转?”
伊坎一边用吸管喝着可乐一边说:“我之所以能赚这么多钱,原因是太多的企业存在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他说:“往大处说,像我这样的人越多,生产部门和企业中心的竞争力和效率就会越高。”
伊坎出生于犹太家庭。很多年迈的高管退休后,和家人在一起过上幸福生活。但伊坎恰恰相反。由于他没有退意,他的孩子跟着他在公司工作,父子间的交流也更多了。
伊坎去年将30亿美元交给儿子布雷特(33岁)打理,以帮助儿子磨练赚钱能力。布雷特和大卫•谢克特(伊坎企业公司员工)从2012年8月1日开始管理这笔资金。
布雷特已拥有令人羡慕的记录。自2010年以来,他和德意志银行前交易员谢克特一直在管理伊坎的3亿美元的“萨尔贡投资组合”(Sargon Portfolio),他们将该组合价值翻了一番。
BWCHINESE中文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84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华尔街首富为何让美国精英恐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