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宇宙意识——宇宙化了的审美的生命意识

星期六 五月 25, 2013 8:58 am



宇宙意识——宇宙化了的审美的生命意识
冷成金

一、宇宙意识及其演变

1、宇宙意识就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

《淮南子·齐俗训》:“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宇宙意识就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它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形态。李泽厚先生在其《走我自己的路中》说:“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本就是渗透情感,中国人将整个宇宙生命 化,情感化,另一方面又将人的生命宇宙化,自然化。”

2、宋代以前的宇宙意识的发展

有限与无限的冲突,永恒的话题以及带有悲剧感的自我意识。

①孔子曾临川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宇宙成了一种外宇宙与内宇宙合一的大宇宙。屈原《天问》一口气就对天、地、神、人等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余个问题。在《离骚》中,《离骚》的后半部,诗人一直在幻想的广阔天国世界遨游,上下而求索。

②魏晋之际《古诗十九首》是这种意识的典型表现。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境界“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平淡冲和的景象,是庄子所指引的“身与物化”的宇宙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就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称为无我之境,并赞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③初盛唐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庄“天人同构”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困惑和孤独的特点,但同时又洋溢着青春气息,

④中唐以后的宇宙意识体现了对历史的的深沉的思考。

⑤宋代宇宙意识的理性色彩。

二、唐诗宋词中的生命意识

1、初唐诗歌中的宇宙意识

王勃的《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则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受启发,将江河之无穷与人生之短暂相比照,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淡淡的伤感。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可谓青春的歌唱: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宇宙意识不是对宇宙的客观描写,而是对宇宙的审美化观照。

理解上面两首诗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人与宇宙的紧密契合;二是人与人在情感在对宇宙的观照中获得了天然的合理性、合理性。

李白诗歌的宇宙意识。

他可以在酒和诗中来追询天地人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砏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䎬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

对宇宙的探索,时空交错,家园的寻觅。宇宙的生机、力量与人格、精神的张扬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③在宇宙意识的映衬下展示伤感与悲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灞陵行送别》)

2、宋词与宇宙意识

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出现在几百年后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之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融通了人与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标志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超旷”的思想境地,反映出这一代身受多种社会矛盾困扰的文人于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化的“途径”。《前赤壁赋》里,苏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瀚江面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获得了“浩浩乎若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陶醉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中,达到了物我同在的审美境界。作者主体精神的高举飞扬,升华为人与宇宙相和谐的宇宙感和生命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欢愉,“渺渺兮余怀”的淡淡哀愁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凉、幽怨,在悲喜交替的情绪迭变中,注入了作者遭贬黄州的苦闷,折射出不甘沉沦,执著于建功立业的理想。苏轼宇宙意识中的人生思考并未停留在唐人情感抒发的层面上,而是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

苏轼的理念源于《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理论,其相对论的辩证观,又给苏轼的宇宙意识增添了思辨色彩。这标志着宋代士人受佛道思想影响,其中一部分人在政治上受挫后,为寻求解脱,执佛老思想为工具,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中摆脱出来,从而达到了更为“高级”的思想境地。《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词中,作者既揭举了“更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屏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此词是苏轼反对熙宁变法而出知密州时写的,虽然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词的基调并不悲愤激昂,也不是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表现了一种旷达的精神。 开篇把酒问天,乃是对永恒存在的向往,在这永恒存在的对映下,不可避免地变化着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既然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须怨恨了。在这里,词人把人生现象和自然现象,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物我界限,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安慰,摆脱了人生苦恼。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赵翼语)的韵味。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孝祥的《念奴娇》,以他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廓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展开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天、地、人“三才”的传统宇宙结构境界。

张孝祥还善于以赋为词,他的《念奴娇·过洞庭》隐然便是一篇《赤壁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75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宇宙意识——宇宙化了的审美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