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从炕的描写看《红楼梦》的作者

星期三 五月 22, 2013 9:59 am



摘要: 从《红楼梦》中对于炕的描写,希望能缩小界定作者的范围。

一.引言

《红楼梦》作者是模糊的,因为,在书中只含混写道: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二百多年来,吸引了许多名人学者,对《红楼梦》的作者,竞相猜测。如今的猜测,越来越多,越来越玄。笔者被那些猜测忽悠得晕头转向。于茫茫然之中,想寻找点破绽,能缩小猜测的范围也好。

笔者是老北京了,喜欢读《红楼梦》,当然,有被“北京腔”吸引的因素。然而,如今有人否认“北京腔”,认为原创者是南边人。笔者暗自私忖,《红楼梦》中还有其它浓厚的北方色彩,那就是炕,它绝迹于南方。

于是,翻开《红楼梦》,反复寻找有关炕的描写。结果非常丰厚,只是未被关注而已。简言之,在《红楼梦》中数百个人物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炕。毫无疑问,这有助于缩小作者范围的界定。本文以此为话题,慢慢道来。


二.说说《红楼梦》中的炕

笔者围绕炕的生活有二十多年,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都离不开炕。现在,要话说《红楼梦》中的炕,不会有困难,还会是乐此不疲的事。

炕与床不同,炕是用砖和土坯砌成的,内有火灶、火道和靠墙的烟道,烧起火灶时,可以使炕体温暖,是北方人度过寒冬的温床。借其温暖、牢固和宽大的特点,具有比床更多的用场。所以,可从几方面来描写炕,其一,与炕的结构有关的操作和配置描写;其二,与炕有关的活动描写;其三,在活动中的礼数描写。

在《红楼梦》中,关于炕的描写,真是面面具到,细致入微,自然流畅,常把笔者带回到有炕生活的回忆中。下面就分明别类叙述。

1. 对于炕的运作和配置描写

在围绕炕的生活中,首先要会燃起火灶,还要懂得适当提前烧起来。请看《红楼梦》中的描写:

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 ….”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 (第49回)

由此可见,细心的长嫂李纨,熟知当时灶的妙用,并且提前派合适的人去烧起火灶。特别,她用的是地道的北方土语“笼地炕”,即燃起火灶。

围绕炕的生活还有另一特征,这就是,炕面比床面大得多,一般都有两米宽,五米以上的长,而且,炕面的四边有三边与房屋的实体相连,只有一边是供上下用的。它不仅是用砖和土坯形成的棱边,还要用光滑的,长条的硬木固定在此边的上沿,使得上下炕时,耐磨又舒服。对于如此特殊的炕边,有一专有名称“炕沿”。在笔者的童年时代,无数遍地把“炕沿”挂在嘴上。在《红楼梦》中,据笔者统计,出现“炕沿”不少于二十次。例如:

凤姐笑道:“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刘姥姥方扭扭捏捏在炕沿上坐了。(第6回)

依前所述,炕不同于单功能的床,确切地说,炕是房屋建筑的一部分。那么,自然需要某些配套的家具,其中有炕下用的,有炕上用的;炕上用的又有常搬动的和较固定的。别看复杂,在《红楼梦》中都有描写。例如:

(王夫人的)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 ….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 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第3回)

此外,在炕上用的有炕屏,是不常搬动的;常搬动的有炕桌,炕桌有长的、圆的、大的和小的之分。在《红楼梦》中都有描写,不再列举。

2. 对于与炕有关的活动描写

在北方,每年有半年是寒冷的,所以,除了睡觉,还有许多活动与炕有关。概括地说,有餐饮、劳作、书写、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在《红楼梦》中,无遗漏地都写到了。先看在炕上吃饭的例子,

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第6回)

再看在炕上劳作的两个例子,

(宝玉)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第8回)
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第15回)

再看在炕上书写的例子,
可巧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唪诵唪诵。那贾环正在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灯,拿腔作势的抄写。(第25回)

看完此句,不由得想起笔者的中小学时代,大部分作业是在炕桌上完成的。

再看一个娱乐的例子。这是《红楼梦》第63回的前半回,描写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欢乐场面,是在炕上进行的。这里仔细描写了怎样使用炕桌,怎样围绕炕桌饮酒和娱乐。在这个例子中有多种示例,不妨多摘录几句:
袭人道:“不用围桌,咱们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
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
袭人又死活拉了香菱来,炕上又并了一张桌子,方坐开了…
袭人等都端了椅子在炕沿下一陪。(第63回)

最后,在炕上还有戏耍活动,在《红楼梦》中,描写贾蓉、贾珍戏弄尤三姐的情节,就有此种活动。例如,

尤二姐说:“…等姐姐(指尤氏)来家,咱们告诉他。”贾蓉忙笑着跪在炕上求饶…(第64回)
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第65回)

3. 对于围绕炕的活动中的礼数描写

在围绕炕的活动中,多年来也逐渐行成了一些礼数。这些礼节属于潜规矩,不是法定的,因此,只有较长期生活经历者,才能心领神会,靠读书是学不到的。换句话说,此类礼节,属于围绕炕的活动中更深层的经验。在这方面,《红楼梦》的作者,绝对是高水平的。不妨举例说明,

[ol]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第7回)
宝玉躬身进去,只见贾政和王夫,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第23回)
尤二姐拿了两碟菜,命拿大杯斟了酒,就命兴儿在炕沿下蹲着吃,,一长一短向他说话儿。…。 兴儿笑嘻嘻的在炕沿下一头吃, 一头将荣府之事备细告诉他母女…(第65回)
凤姐听(王夫人)说,又急又愧,登时紫涨了面皮,便依炕沿双膝跪下,也含泪诉道:“太太说的固然有理,…。”(第74回)[/ol
从以上的例子很容易看出,围绕炕的座位尊微次序是:炕上座、炕沿座、炕下座、炕下立。其实,就活动方便而言,到炕上去坐最麻烦,先脱鞋,再上炕,还要会盘腿坐。如今的年青人可能不知道,“炕上座”被排在第一等。

此外还要特别指出,凤姐“依炕沿双膝跪下”是自我惩罚。笔者童年也领受过,所以,每当读到王夫人的盛怒引来凤姐“依炕沿双膝跪下”时,总有不寒而栗的感觉,随后便是赞叹不已,写的太真实了,非过来人如何能写得出。

三.其他小说中的炕

为了比较,本文还对其它几部明清小说,考查了它们关于炕的描写。

先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它们都是名著,不过,一个是讲汉朝末年的故事,一个是神话故事,都没有写炕,只有床,这是可以理解的。

再看《水浒传》,这是明初的小说,写的是宋江造反的故事,主要活动应当在华北地区。其中写到炕只有三处,而且仅限于“炕上坐着”和“炕上睡着”的简单记述,书中提到床却有上百处之多。

另一部是《姑妄言》,这是清朝人曹去晶写的,自称“辽人为三韩者”,成书于“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1730年)。全书约九十万字,讲述了李自成推翻明朝前后的人情故事。自然含有北方的风土人情的背景,而且作者熟悉北方的生活习惯。可是,《姑妄言》对于炕的描写,只有一处,而且是借书中人物宦萼,讲述一个北方笑话,提到了炕。还特别指明,故事发生在“永平府”,并强调“北边的店比不得我们南边”,即,南北有别。此外,书中人物的活动只涉及床,都不涉及炕。

还考查了《金瓶梅》,虽然它是从《水浒传》中演生出来的,实际上是写明朝的事。在此书中,描写炕和床都很多,细节从略。只说两点,就数量而言,描写炕和床的比例,约为1比2;就质量来说,对于炕的描写,主要限于“放上炕桌,吃(喝)”,或是“在炕上睡”的简单记述。

再说《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清嘉庆、同治年间),燕北满人,当然,对炕是熟悉的,写的是晚清北方的故事,所以,书中对炕的描写很多,从数量上超过了对床的描写。与《红楼梦》相比,其情节亦然显得简单。

最后看看《老残游记》,作者是晚清人刘鹗(1857-1909),江苏镇江人。在刘鹗的游历中,包括了山东、河南等北方省分,还多次到过北京短住,所以,他对炕是不陌生的。他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炕很多,写床却只有几处。可是,与《红楼梦》相比,所涉及的活动简单,主要还是写“吃、睡和放物”的表面现象。

四.思索与探讨

1. 思索

《红楼梦》的作者,作为谜团成了“死结”。

客观地说,《红楼梦》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近八十万言的正文和批语中,应当包涵有作者身世的丰富信息。

但是,破解谜团是困难的,解答也可能是复杂的,甚至于得不到确定性的答案。

从现代信息论观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所掌握的资料属于不完全信息时,无法取得准确性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多种解答,应当选出最佳者,或者说与真实情况最接近者,称之为最佳估计,或最佳判断,等等。

对此,在红学研究中,有可借鉴之处。比如谁是作者的问题,在没有“硬证”时,就属于不完全信息的情况。此时不应当用“绝对”这样的词汇,肯定或者否定哪种说法,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在红学界,“红学不废百家言”和“可作一家之言”的提法,是合理的。

近年来,有红学家提出“为真概率”概念,作为选择最佳判断的准则,在多种说法中,选出为真概率最高者来。这与现代信息科学的思维是吻合的,借此既可以避免无休止的争论,也有望在现有信息资料条件下取得某种共识。

2. 探讨

从前两节的考察结果不难看出,《红楼梦》对于炕的描写,堪称顶级水平。特别是涉及炕的活动场面,以及其中礼节的深度,其它小说都明显逊色。这既表明《红楼梦》作者有传神的文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就是说,要有长期居住在有炕的地区经历。

比如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就不符合这样的条件。再如,明代南方文人,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写不出比《老残游记》中更精细的炕来。况且,也没有必要描写他们所不熟悉的炕。

如此说来,对《红楼梦》作者的界定,应当具备“不仅熟悉北方的炕,而且有长期居住的经历”的条件。
当然,仅凭这一条件是无法确定作者的,但是,对已有的多种说法,分别考察它们,可以判别哪些更符合如上的条件。

如今,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说法,难于精确统计,可能有几十种之多。这里不能进行逐一考察,只能将它们分成三组:

第一组,作者为一人;
第二组,作者为多人合作;
第三组,作者为原创者,与改编者完成,两者非同代人,

分组进行探讨。

先说第一组,按照前文提出的条件,该作者应当在北方有长年居住的经历。但是,在《红楼梦》中的确有南方的语言、文风和人情的描写,如果作者缺少在南边生活的经历,也难写出如此巨著。这对于确定作者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说第二组,此时容易解决“南北交融”的难点,只要合作者中既有在南边长期生活过的,又有在北边生活过的。余下的问题是,他们有怎样的关系,以及怎样的经历,这是另外的话题。

最后说第三组,认为“原创作者”比最后的“编撰者”(曹雪芹)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原创作者”是南边文人。对此说法可以辩解说,原作中没有炕的描写,“编撰者”是北方人,“增删五次”后,添加了现在看到的《红楼梦》中炕的描写。然而,本文所揭示的内容,许多不属于修改编辑所为,只能是原创性的,或者是重新写作的,特别突出的例证是,第63回的前半回,完整的庆寿活动,都在炕上完成,深入、细致、风趣,在全书中也是顶极的华丽篇章,怎能说是编辑加工的结果呢?看来,该组的说法,难以解释《红楼梦》中对于炕的描写,让读者理解和信服。

http://www.tugan.co.uk/topic-2270/
blog.sina.com.cn/u/1869721075
Author: 安鸿志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74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从炕的描写看《红楼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