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天下名人多为三流人才
星期五 五月 03, 2013 8:05 am
天下名人多为三流人才
大漠霜天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人多认为,名满天下的名人,是世上最杰出的人才。笔者以为,名满天下的人才,倘若是人才的话,也常常是世上的三流人才,而非最杰出的人才。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故事: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魏文侯曰:“善。”(《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扁鹊的话是极有见地的,然非圣哲大贤亦难明此理的。由以上故事,可知:扁鹊的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扁鹊的医术是最差的。但是,名满天下的却是扁鹊,而不是扁鹊的两个哥哥。
由此可知:世人公认的人才,不是像扁鹊的大哥和二哥那样的,而是像扁鹊那样的。故曰:名满天下的名人多是三流人才。
据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
据说,鬼谷子,真名王诩,又名王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鬼谷子善于因材施教,孙膑、庞涓有将才,于是教他们兵法,便于领兵作战;苏秦、张仪有相才,于是教他们策论,便于舌辩游说。
鬼谷子乃天下一流人才,他的徒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偏才,达不到全才的程度,因此只不过各学了师傅的一点皮毛,也就是三流人才而已。然而,建立了赫赫功勋且名满天下的,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而非鬼谷子。
一流人才,眼光卓越,见识超凡,见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纵然是非常之人亦难以比拟,如扁鹊之长兄,一般人难以知晓其才能。
二流人才,眼光颇远,见识颇深,见事于初萌,防患于初然,乃非常之人,如扁鹊之仲兄,一般人也难以知晓其才能。
一流和二流人才,属于“曲突徙薪无恩泽”之人,一般是不被世人公认为有才能的人的,纵然有成绩也很少被承认的。三流人才,属于“焦头烂额座上客”之人,他们常常被世人公认为是有才能的人的。
一流人才,眼光卓越,见识超凡,很难与平庸之君王合作的。纵然是雄才大略之君王,对一流人才仍需“师事之”,方有可能有合作的可能的。历览古今之君王,能始终“师事”人才的,实在是寥寥又寥寥的呀!有些君王的“师事”,不过是在其艰难时期的临时做法而已。
二流人才,眼光颇远,见识颇深,且常常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也是很难与平庸之君王合作的。纵然是雄才大略之君王,对二流人才仍需“友待之”, 方有可能有合作的可能的。历览古今之君王,能始终“友待”人才的,实在是寥寥又寥寥的呀!有些君王的“友待”,不过是在其艰难时期的临时做法而已。
故名满天下名人多为三流人才,君主亦喜欢用三流人才。其原因:
(一)一流和二流人才的才能,不是平庸的君王的平庸眼光和平庸胸怀能够认识到的,故不被认为是人才,亦难以被任用。
(二)一流人才倘若不被“师事之”,是不愿出仕的,故难以被任用;二流人才倘若不被“友待之”,是不愿出仕的,故难以被任用。
三流人才,才能不大,但稍微有点;主见也不大,且并不坚决,能够领会君王的意图,且与君王的智商比较接近。眼光中等,比末流人才长远,比二流人才短浅。思想和见解,做事的方法,追求的目标,常常符合某些平庸或急功近利的短见君王的意图。三流的人才,虽不是雄才大略但稍微具备杰出才能的君王能够使用,有中等才能的君王也能够驾驭,下等才能的君王对他们还有点钦佩。所以,三流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易于被任用的;当然,也就最容易建立功业了,也就最易于名满天下的了。
一流和二流人才“难进而易退”,合则进,不合则退。一流和二流人才,得到尊敬,方能被任用,他们不是奴仆,被呼来喝去的。他们就像孔子说的儒学者一样:“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他们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或如师生,或如朋友,须互相尊重:“义同而进,不同而退” (《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
俗语有:“师傅带徒弟,越带越不济。”师傅算一流人才的话,杰出的徒弟为二流人才,等而次之的徒弟为三流人才,而二流的人才又常常隐居不仕。所以,出仕者多为三流人才。
在唐代,姚崇是被公认的名相,且功勋卓著,与他共事的齐浣认为姚崇是“救时宰相”。在宋代,寇准是被公认的名相,且功勋盖世,对宋朝的稳定有巨大的功劳,与他同时的张咏认为寇准“不学无术”。寇准也觉得张咏的评价恰当。
魏征在一篇上疏中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十有馀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魏征的奏章,表明,连被称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没能“师事”或“友待”一流和二流人才,更何况平庸之君王呢!
某些平庸的君王,有时,连三流人才也不用的,甚至用末流人才,倘若算得上人才的话。如赵王:弃廉颇,用赵括,而致长平之惨败;弃李牧,用赵葱,而致赵国之覆亡。如燕王,弃乐毅,用骑劫,而致惨失七十城。如唐玄宗,弃张九龄,而用李林甫、杨国忠,而致大唐由盛转衰且因之而逐渐亡国。
有一些名满天下的名人,根本就算不上人才,他们的高位,常常是或因祖之功、或因父之位而获得的,他们本人没有任何的真才实学。他们虽然也名满天下,但连三流人才也够不上的。像这样的人,朝朝代代的史书均有记载,且数不胜数,姑且不再举例。
笔者故曰:名满天下的人才,倘若是人才的话,也常常是世上的三流人才,而非最杰出的人才。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闻笔者之言,皆痛斥曰:胡言乱语!
(完成于2009年11月7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69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天下名人多为三流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