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刘世杰:孔尚任罢官疑案探考
星期日 三月 24, 2013 3:36 pm
孔尚任罢官疑案探考
刘世杰
摘要:孔尚任是清代著名的戏曲文学家。三百年来,孔尚任罢官原因,众说纷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疑案。现有文献表明,孔尚任因创作揭露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顺天乡试黑暗的《通天榜》传奇,盛演京城,被康熙当面“斥逐”而罢官。
一、众口不一说罢官
孔尚任(1648-1718),宇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著名的戏曲文学家。著作等身,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八卷,卷一、诗(诗观三集)及《诗最》;卷二、诗《湖海集》,是作者帮助孙在丰到淮、扬办理疏浚淮河海口工程时所写;卷三、诗《岸堂稿》是其在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的部分作品;卷四、诗《长留集》,是研究孔尚任后期生活、思想各方面极珍贵的材料;卷五、诗词曲;卷六、文;卷七、札;卷八、题跋。附录收《孔尚任著作目录》、《后记》、补遗《燕九竹枝词》。[1]
孔尚任在康熙二十三年(l648年)十二月七日被“从优额外授为国子监博士”[2](P43),“二十四年乙丑正月十八日,乘传赴京。二十八间,升国子先生座”[2](P44)。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奉命随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陛辞于乾清宫”[2](P46)。三十年八月,与顾彩合著(小忽雷)传奇成。[2](Pll4)三十四年“九月下旬,迁户部主事,职宝泉局监铸”[2](P121)。三十八年三月写 《桃花扇小引》,六月《桃花扇》“凡三易稿而书成”[3](P5)。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二月,“晋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三月中旬,以疑案罢官”[2](P155)。四十一年“暮冬,归曲阜”[2](P171),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正月上元前卒于家”[2](P210)。终年71岁。
从1700年孔尚任罢官到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阙如,孔尚任自己和当时一些与之交游的人也含糊其词,300年来,孔尚任罢官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疑案。后来的研究者,只能根据孔尚任自己的一些诗文,根据当时与孔尚任有交往的人的一些诗文,来揣测估计这个问题,各自提出了一些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说:
(一)“疑案”“冤案”说
第一,汪蔚林《孔尚任诗文集·后记》言其“罢官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探索。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从他的朋友或者他自己的作品看,都是以曲笔出之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我想先排比一些材料,然后再来求得比较接近于真实的解决。
一、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十六《送孔东塘户部归石门山序》:
曲阜孔东塘先生以户部主事晋员外郎,罢而归。王公贵人下逮布衣之士,莫不惜之……予知先生久,是时初拄谒,则读其所为《桃花扇传奇》,盖谱弘光南渡轶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故,情辞淋漓悲宕。予又质以先君子所为《崇祯遗录》,相与慷慨太息……今归矣,怅望黄金台,悲回市上,悲歌狂醉者何人乎?俯仰天地,眷怀今昔,能不凄然泣下也。
这里提到‘罢而归’,没有说明是什么事;中间又忽然把《桃花扇传奇》和《崇祯遗录》连做一起,而又‘相与慷慨太息’,颇值得我们注意;最后‘怅望黄金台’‘眷怀今昔’,也是意有所指的。
二、李塨《恕谷诗集》卷下有诗云:
紫陌寻春无处寻,罢官堂上暮云屯。琅倮匣啡叮刁萌死垂惨蛔稹4巳蘸畏搅羰ヒ幔裟暌攀滤抵一辏ㄗ行募颉⒓疽埃得骷菊糯菏拢I两窆拍强耙洌幌劬揖墒牛ǘ良揖派剑碇俟橐玻�
也提到召官,原因仍然不明;张春《明史》有传,是个忠于明朝,被人诬为不忠,因而全家受祸的人,拿这个‘忠魂’来和‘圣裔’对比,可能是相类的对比;‘讽之速归’,应该是劝他早日离开北京,兔得受祸。
我们再来看他自己提到这件事的诗:
离亭且话归田兴,世事纷纷久自明。(《答李鼐公》)
我是白头薄书郎,被谗不辩如聋哑。(《赵药园过岸堂大烹款予》)
余被谪疑案,纲南颇知,曾赠金慰余。(《和蔡纲南赠扇原韵送之南还》注)
他对这件‘被谗’‘被滴’的疑案的发生,开始是朦朦胧胧的,和‘梦里’一样,只有装聋做哑,不加辩解,希望这‘纷纷’的‘世事’能日‘久自明’!
许我归田归不得,津门空有向南舟!(《僧根洁过白云寺》)
渺渺还山未有期!(《和蔡纲南赠扇》)
有一首诗题是:《中秋犹不能归岸堂赏月同谱儿赋》。这件事由‘送春’一直拖到‘中秋’,还没有了结,‘归田归不得’,可见不是一件小事。时间拖得越久,诗还是照旧写,不知不觉之间,他给我们道破了‘疑案’的个中消息:
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谤诽。(《放歌赠刘雨峰寅大》)
送我诗发温厚情,方外亦惧文字祸。(《答僧伟载》)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孔尚任的罢官‘疑案’是以文字肇祸的。因而王源所提到的《桃花扇传奇》事,可以和罢官联系起来;有人推断他的罢官可能与《桃花扇》有关,也从这里得到证实。”[2](后记)
第二,与孔尚任交往甚深的刘中柱《真定集》卷三有《送岸堂》七律一首,三四句是:“身当无奈何将隐?事在莫须有更悲”[2](P156)。似乎是“莫须有”的冤案。
第三《中国文学大辞典》“孔尚任”条认为,孔尚任康熙“三十四年擢户部主事,三十九年迁户部员外郎。以疑案罢免,出游各地”。[4](P1289)
第四,《乾隆曲阜县志》卷八十七说孔尚任“以事休致”[5](P249)
(二)“贪污案件”说
刘雁霜《试谈孔尚任罢官问题》一文指出:“总而言之,我们的结论是:
一、孔尚任的罢官和《桃花扇》无关。这是可以从孔尚任的政治态度、《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当时统治阶级人物对《桃花扇》爱好的狂热等等方面得到证明的。
二、孔尚任罢官的真实原因,由于直接资料的缺乏,目前还不能提出完全肯定的判断。
三、我们认为,根据对间接资料的分析,孔尚任的罢官和他在监铸任上的表现有关,即牵连在贪污一类的案件之内,这有着较大的可能性。”[6]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四)说孔尚任“亦有因被卷入贪污案而被罢官的说法”。[7](P3l2)
(三)“文字肇祸”“耽于诗酒”说
孔尚任罢官后,有《答僧伟载》:
人如脉望纸中裹,一切世法皆懒惰。安能为郡学折腰,解组归去人曰可。送我诗发温厚情,方外亦惧文字祸。浮云富贵吾家言,举来印证不相左。君住长安我住山,入世翻结出世果。已知荣辱了无关,生死何须更示我?[1](P237)
有《抱一堂歌赠李将军》:
……我已放归为山农,肯顾无益破甑瓦。迟迟出画意无他,为君赠诗不易写。非感君食感君心,典衣来供下饭鮓。岂无倾囊馈金人?只觉金多情尚假。国士有心为君倾,健儿有命为君舍;我有秃颖难为言,抱一堂中客均哑。[1](P238)
有《放歌赠刘雨峰寅丈》:
英雄情非儿女比,离别亦复言娓娓。当年同辨石鼓文,白头郎署今有几?携手退衙即看花,放量陪君倾婪尾。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谤诽。自古公卿去国多,不才何况臣虱虮。一卷石似夏云峰,中有洞天发万卉。鲁国家藏泗水春,何日拉君荐葑菲?山木结瘿刳成樽,一石留髠器雄伟。薜萝月照古石门,哗然姆战惊山鬼。[1]
有《赠吴镜庵》:
……借酒细论文,文中有胸臆;真文不媚时,甘受人弹弋。……[1](P212)
孔尚任没有言自己为什么被罢官,而一味说“方外亦惧文字祸”,“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谤诽”,“真文不媚时,甘受人弹弋”,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好像孔尚任无罪被罢官。
当时给孔尚任赠答的人也不直说孔尚任为什么被罢官,如刘中柱《寄岸堂》说,“身当无奈何将隐,事在莫须有更悲”,“口易烁金纷未解,指难点铁债安偿”。[6]顾彩《有怀户部孔东塘》说:“朱绂遂因诗酒捐,白简非有贪饕证”,安慰孔尚任:“白环重赐会有时,湔谗洗毁复待聘”。[6]这样一来,孔尚任罢官的原因就被后来的研究者理解成“文字肇祸”,“耽于诗酒”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如袁世硕先生以为:“作为皇帝特别拔用的官员,孔尚任耽于词曲,至少是没有把心思放在政务上,更谈不上鞠躬尽瘁了。作为一位圣裔,孔尚任不以究明经义,阐发圣道为己任,却喜词曲小道,也该算是舍本逐末吧!这便使康熙皇帝大不以为然,感到孔尚任有违圣衷,有负皇恩。这恐怕就是孔尚任被谪官的根本原因”。[2](前言)“孔尚任是被以耽于诗酒,废政务,宝泉局监铸不善的罪名而罢官的”。[2](P157)胡雪冈先生认为孔尚任“因文字致祸而罢官这是主要的”。[8](P105)
(四)与(桃花扇)有关说
王季思、马雍认为孔尚任的罢官与《桃花扇》有关。王季思认为,孔尚任“到了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一一引者)春天,他就因一件疑案罢官。根据马雍先生的意见,认为‘很可能和(桃花扇)的脱稿有关’”。[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三)说,“孔尚任的‘罢官’问题无论从他的作品和他的朋友的记载来看,都很含糊,以文字肇祸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可能和《桃花扇》有关”。[10](P1057)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关于孔尚任的《桃花扇》,“显然,作者写的不是儿女私情,而是爱国热情。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作者才不惜花费这样多的时间精力。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康熙皇帝看到这部剧作的第二年,孔尚任就被迫辞官,回到家乡去了”。[11](P143)
黄卓明认为:“关于孔尚任的罢官情况,确实是微妙的。而从这种微妙的情况中去追寻,终于可以找到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孔尚任因‘文字’而被罢官,但这个‘文字’却不应成为导致罢官的原因,完全是‘被谗’和‘为时人绐’。所谓‘文字’到底是什么?无疑应是《桃花扇》,“孔尚任因写了《桃花扇》而落得一个罢官的结局”。[12]
张文澍认为,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二月,晋户都广东清吏司员外郎,然三月中旬即以疑案罢官,疑即以《桃花扇》剧遭清帝忌”。[13]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四)认为,孔尚任“罢官的原因,至今无确论。从其‘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放歌赠刘雨峰》)的诗句来看,或与《桃花扇》的内容有关”。[7](P3l2)
(五)与《桃花扇》无关说
刘雁霜《试谈孔尚任罢官问题》一文,谈了两个问题:一、罢官与《桃花扇》无关;二、罢官原因的探索。他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孔尚任的罢官和他的《桃花扇》无关。”“到目前为止,我们掌握了不少当时的有关孔尚任生平事迹以及《桃花扇》创作、演出情况的史料,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项可靠的记载曾经把孔尚任的罢官同《桃花扇》牵连在一起。”“把孔尚任罢官的原因归结为他的《桃花扇》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即所谓‘爱国主义思想’或‘民族意识’,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这样的内容,在《桃花扇》里,是并不存在的。”[6]
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下)认为,孔尚任“后迁至户都员外郎,因故罢官”,“孔氏罢官原因不详。或以为与《桃花扇》的写成有关,此说不可靠。按作者于《桃花扇本末》中记宫中索剧本一事,是带炫耀的;又记他解官之后京中大僚犹群聚观赏此剧,更说明他井非由《桃花扇》得祸”。[14](P477)
(六)与孔尚任创作的《通天榜》传奇有直接关系
300年来,孔尚任罢官间题,众说纷纭,在没有见到当时有关这个问题直接文献的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应该说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至少为我们研究孔尚任的思想和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品《桃花扇》等,提供了一些文献资料。
现有文献表明,孔尚任并非因上列五种原因而罢官,而是因为孔尚任创作了《通天榜》传奇而罢官。《通天榜》传奇,现已失传,各种戏曲书目皆未见著录。但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由余家谟修、王嘉诜纂的七十六卷《铜山县志》中可以了解其大概。该书卷五十《人物》中,有李向阳、李弇、李蟠、李杜、李光璧祖孙五代情况的记载。接着是《旧志·圭美堂偶然集序》收蒋攸銛《修撰李公传》,其云:
“弇子蟠,字仙李,号根庵。幼岐嶷,读书十行俱下,为文洋洋数千言下,笔不加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三十六年成进士。制策问军政吏治河防诸事,蟠条对剀切,治河策尤称上意。遂擢一甲第一人,授修撰,入国史馆,纂修《一统志》。会暹罗来朝,赐蟠一品服,命充馆伴。蟠宣扬德意,音出如洪钟。使臣额手庆,得识天朝第一人物。三十八年(1699年)主顺天乡试,鄂尔泰、史贻直、励杜讷诸名臣咸出其门。而不得志者乃为蜚语中蟠。事闻,复试殿廷,无一黜落者,得解。而郎中孔尚任以作《通天榜》传奇,宣播都下,斥逐。蟠亦遂谪戍沈阳三年。昭雪,得赐环,归居林下,时以著述自娱。著有《偶然集》。……书法赵孟钏椤抖隆捶藕淄ぜ恰怠贰ⅰ督鸶站罚袢吮χ艄拌笛伞W佣派剖锕忤怠⒐な模壬檬榉ǎ凶娓阜纭!�
蒋攸銛(1766—1830年),字砺堂,汉军镶红旗人。先世由浙江迁辽东,从人关,居宝坻。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十八岁,乡试中式第十五名,座主为诸城刘文清公墉”。[15]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十九岁,会试中式第五十四名。殿试第二甲第三十二名,朝考第十七名,恩改翰林院庶吉士”[15]。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六十四岁,自订《绳枻斋诗集》十二卷成,付门生朱殿撰昌颐刊板”。[15]十年庚寅(1830年)十月,“二十二日申刻端坐而逝”[15],年65岁。《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六有《蒋攸銛传》,说“攸銛精敏强识,与人一面一言,阅数十年记忆不爽。勇于任事,不惟阿。尤长于察吏,荐贤如不及,所举后多以事功名节者。”[16](Pll449)。蒋攸銛《修撰李公蟠传》中的“而郎中孔尚任以作《通天榜》传奇,宣播都下,斥逐”一句话,为我们探讨孔尚任罢官间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康熙三十八己卯顺天乡试案
康熙三十八己卯(1699年),皇帝在八月辛未(初六),任命翰林院修撰李蟠为顺天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为副考官。[17](二)十一月丁酉(初三),“江南道御史鹿祐,疏参顺天乡试正副考官修撰李蟠、编修姜宸英等,以宾兴论秀之典,为纵恣行私之地。实为有玷清班,请立赐罢斥”。[17]“上谕大学士等曰:‘顺天乡试,所中式者,童稚甚多,物论腾沸,大殊往昔。考试系国家大典,所当严饬,以示警戒。御史鹿祐,题参可嘉。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李蟠等严加议处。’”。[17]康熙三十九庚辰(1700年)正月辛酉(二十七日),“覆试顺天己卯科中式举人”,[17](三)次日,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昨览覆试之卷,今科乡试,诚不允当。派出监考阅卷诸臣,亦甚懦弱。诸臣不拟题启奏,反强请朕命题。’又谓‘所学疏浅,其试卷亦屡请朕定其优劣。朕不允行,仍令诸臣较阅。诸臣倘怀顾忌,不分满州、汉军及南北卷,总合一处,定其次序。朕以为宜按项定其差等。况诸臣俱系制艺出身之人,而寥寥数卷,反不能较阅耶?朕于诸事,惟期合宜耳。虽宗室大臣之子,岂肯徇情?诸臣有何畏忌?即令乡会试科场,俱遣官考试,朕何尝主试?此试卷,朕亦大略阅过。尔等持出,传谕九卿科道,齐集详阅具奏”。[17](三)康熙三十九年二月乙丑(初一),“奏事主事存柱,捧出康熙三十八年中式举覆试文卷,传谕大学士等日:‘此科中式举人,因有情弊,为人指参。朕亦闻外议纷纭,故行覆试,以验其实。朕亲命题,特命皇子、重臣、侍卫,严加监试。朕初谓必有不能终卷者,及阅各卷,俱能在文,尚属可矜。至于落第者,在外怨谤,势所必有,焉能杜绝?诸生试卷,著学士布泰赍回,将朕此意,传谕九卿,即于九卿前启封。照所定等第,缮写进呈。’又命中书班第,复传谕曰:‘朕弃时文已久,览今文体,较前稍变。诸生试卷,朕—一观其大略。诸臣所拟等第俱当。三等以上者,皆可观。有在三等,朕拔置二等者;亦有在四等,朕拔置三等者;四等果属不堪,著令黜革。三等以上者,仍令其会试’”。[17](三)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顺天科举考试的大略情况已如上引文献所说,而主持这次科举考试的李蟠被遣戍沈阳三年,后昭雪赐环归居林下,时以著述自娱,著有《偶然集诗》。
主持己卯乡试的副考官姜宸英被牵连下吏,“未置对,死狱中。宸英浙江名士,善属古文,举朝知其无罪,莫不叹息”。[16]“王尚书士祯曰:‘某在西曹,使湛园(姜宸英号——引者注)以非罪死狱中,愧死矣’。”[18](P1090)
李蟠、姜宸英同榜进士的严虞惇,在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文苑》中,有《严虞惇传》:康熙“丁丑(1697年)榜一甲第二人,为严君虞惇,亦以文学著称。虞惇,字宝成,号兴庵,江苏常熟人。九经三史,幼即成诵。既及第,授编修。馆间应奉文字,多出其手。己卯(1699年),科场狱兴,宝成子侄旨中选,而西溟及蟠皆其同年友,用是挂吏议,镌秩归,”[18]“闲居数年”。[16]
由于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案大臣子弟多中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帝以缙绅之有多占中额,有妨寒{酸字酉旁改田旁}进身之路。殿试时,谕读卷诸臣,是科大臣子弟置三甲,以裁抑之”。[16](P3166)
康赐三十八年顺天乡试案,除了江南道御史鹿祐的疏参外,还有讽刺该科正考官修撰李蟠、副考官编修姜宸英“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的歌谣。[19](P70)和士子们写的揭文说:
翰廷科目,原以网罗实学,振拔真才,非为主考纳贿营私,逢迎权要之具。况圣天子加意文教,严饬吏治,凡司属在睚宜洗涤肺肠,以应明诏。不意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寒士之苦,自镪熏心,炎威炫目。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第。……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当路风闻既确,目击又真,何惜弹劾之章,达诸天听。不然苟白简之迟迟,致群情之汹汹。一旦有义士者,挺身而起,或刺之国门,或杀之车下,四方闻之,恐笑士大夫之无人也。”[20]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顺天乡试案,成为孔尚任创作《通天榜》传奇的基本内容,也成为孔尚任被“斥逐”罢官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汪蔚林.孔尚任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孔尚任.桃花扇·桃花扇本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 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Z].上海:上海书店据光明书局,1981.
[5]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A].乾隆曲阜县志:卷八七[Z].中华书局,1987.
[6] 刘雁霜.试谈孔尚任罢官问题(下)[N].光明日报,1965,7,4.
[7]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 胡雪冈.孔尚任和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马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N],光明日报,1954,5,24.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2] 黄卓明.有关评价孔尚任的几个问题[J].文学评论,1981(2).
[13]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4]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5] 蒋攸銛.绳枻斋年谱[A]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Z].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6]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 清实录·圣祖实录[Z]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 严虞惇.姜西溟先生事略[A].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M] .岳麓书社,I991.
[19] 姜西溟典试获咎之冤[A].清朝野史大观.卷五[Z].北京:中华书局,1936.
[20]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感谢刘世杰教授授权,原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第19卷 (总73期)
[此贴子已经被如舸斋于2003-7-10 0:23:15编辑过]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58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刘世杰:孔尚任罢官疑案探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