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场比賽

星期三 九月 13, 2006 10:16 am

最近我留意研究了一下不同生活状况的人的一生,发现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四场比赛。而许多人两场比赛就出局了,当起了观众。

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高中毕业,这是每个人学习书本知识和部分生活知识的阶段,也是第一场比赛。很多人认为这一场比赛赢了就万事大吉,输了就万劫不复,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当然好的开头是谁都希望的,不过没有开好头也不要紧,第二场比赛更为关键。

高考结束后,进高校的读书去了,没能进高校的有些去部队了,有些进工厂打工,有些继续种地。

大概在四十岁前后,第二场比赛结束。从高校出来的,如果从事学术、写作、科研等工作,这时一定要到达中坚层次,否则基本就要准备出局,如果从政、从商,还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性价比”,第三场也只能打打“外围赛”了,精彩的决赛阶段比赛大概与其无关了。

这些读了高校的,因为有一个稳定的、优裕的、受人尊重的工作,比赛的动力性反倒呈下降趋势。而那些第一场比赛输了的人,其中的相当部分不可以小视,他们咬牙奋斗二十年,往往大有成就。兵家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受学历的影响,大部分选择经商。经商正如写诗,“诗有别才,非关书也,”与读书多少并不成正比。当然,文盲不能写诗,这从另一角度可以解释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方向性的正确。

经商靠人脉,要广交朋友。读书人往往过于眷恋自己,不随和,对稍不顺眼的人就不愿来往,而且讲义气方面也显得不够。这样经商几乎不可以成功,尤其是白手起家.

从社会底层打拼上来的人,心态非常平和,风雨坎坷给了他丰富的经验,智慧和机警的处事方式,紧强的脊梁和心灵,他们有着强烈的胜负欲,为了成功可以委屈自己。这些都是冠军选手必须具备的。

所以历代读书人虽多,很少能成为开创性的人物。光武帝刘秀年青时曾入太学,算是个大知识分子,要知道西汉时还没有科举制度。他能开创东汉的天下,除了因为出身于豪强家族,也与他从小练武,在西汉末年的战争中长期冲锋陷阵有关。刘秀曾经只带十数骑从四十万大军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成功。这样的一代人杰当然与一般书生不同。

经商与打仗有相通之处。军人要战功,商人要效益。但战功以杀人为基本要素,而经商是有益于全社会的。李世源先生说:“经商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每一个成功的经营者都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他掌握的所有资产都在社会的大经济循环中进行,他实际上只是经营活动的负责人而已,一般而言他只会将很小的资金用于个人消费。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讲他们是有理由被尊重的。当然商人的争胜之心必须在道德和法律的控制下进行,否则也会带来灾难。

在美国也是这样,绝大多数百万富翁都是高中学历,他们的能力来自于实践,他们聘请大学以上学历的人管理企业。

第二场比赛给第三场比赛打下了必须的基础,第三场比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历史的视野的关键之役。许多人在这时都只能当起了观众。在这里文学是一个特例,许多文学家在二十多岁就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例如李贺与王勃。因为他们只要与自己打交道即可成功。也有大器晚成的,如曹雪芹。

这场比赛大概在六十岁左右结束。这是一般人退休的年龄,如果你在此后参加六十岁到八十岁的第四场比赛,还在赛场的中间闪耀,你一定可以载入史册,因为你一定是真正的冠军。







2006.8.3.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54
1页/共1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