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治学态度

星期四 一月 31, 2013 2:20 pm



方舟子先生,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自我标榜自我陶醉,就自身标准以揆四海,诧异韩寒为何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书,语文考试却不及格,以此推出韩寒文字有代笔之嫌。其逻辑当真混乱得可以。其实方先生的吹嘘,除了证明他的文史水平达到了语文考试要求以外,似乎并不能证明其他任何问题。语文考试与文学水准之关系,此处姑且不论。我们不妨继续断一断方状元的文史水平及治学态度。那就是,曹雪芹是否参加过科举呢?当网友诘问:“曹雪芹连秀才都没中,是不是说明《红楼梦》也是代笔?”方先生不假思索,铁口直断:“曹雪芹是旗人,不能参加科举,他想中秀才也没法中。而且明清八股文有特定的写法,和现在的作文不是一回事。”之后发现错误,又更正道:“查了一下,八旗科举考试时开时停。而且旗人直接参加乡试,不存在旗人秀才。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有人说方舟子“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是结论,不是论据,反驳我上一篇文章也是“有眼如盲”“断章取义”。先谢各位批评。从纯粹逻辑上看,那“反正”还真的只是结论。但是,文学与科学所不同的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除必须逻辑清晰以外,还须看语感的。方舟子断言旗人不能参加科举。张口就来,闹了笑话。改正时却不肯直接认错,而是不很情愿地折中说,虽然也科举,却是时开时停,言下之意是旗人科举不很认真,形同虚设。为了补救曹雪芹的功名问题,又是张口就来,“旗人直接参加乡试,不存在旗人秀才。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从语感上看,这“反正”不光是个结论,也是一个旁证。而因其他论据站不住脚,于是这旁证成了孤证。——何况他是先有了“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的想法,为了给曹雪芹找不参加科举的原因才铁口直断“旗人不能参加科举”“旗人直接参加乡试,不存在旗人秀才”的。方舟子诧异韩寒年少,怎能读过那么多书。我生于一九八七年,说来惭愧,迟至十二岁才知读书,阅读与本文有关的《红楼梦》则是在十四岁。当时附庸风雅,险些朝着“红学家”的方向发展,好在年龄渐长,觉红学研究琐屑无谓,于是就丢开手了。这次只因方先生一句话,竟使我又重新开始翻查当年所搜集的各种红学资料。上一篇不曾提及,是因为我深知,治学须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语),不能像方舟子那般张口就来。我当时想,围绕《红楼梦》有着各种争议,光是曹雪芹本人的名、字、号及生卒年就有各种说法,是否参加科举实难考证,于是暂且搁置。不料找出资料随手翻着,却渐渐翻出了证据。《红楼梦》版本众多,最为接近原貌者为各种抄本。抄本中有脂砚斋批语。脂砚斋究为何人,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脂砚斋必是曹雪芹极亲近之人,批语可信。抄本中弥足珍贵者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等。其中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时,根据的是“戚蓼生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根据的是“庚辰本”;而“甲戌本”是公认的最珍贵抄本(时间最早,脂批最多),但所存回目较少。甲戌本第二十六回:“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记挂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袭人正记挂他去见贾政”之旁,有脂批道:“生员切己之事,时刻难忘。”庚辰本第十九回(甲戌本所存回目中无第十九回):“宝玉笑道:‘你就家去才好呢,我还替你留着好东西呢。’袭人悄笑道:‘悄悄的,叫他们听着什么意思。’”“我还替你留着好东西呢”之旁,有脂批道:“生员切己之事。”此二条抄本截图见文后。“生员切己之事”,从语意判断,此处的“生员”二字,显然是称呼作者,亦即曹雪芹。接下来,我们考证“生员”是什么意思。《辞源》释“生员”为:“科举时代,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生员。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员,指一定的数额。宋以后监生与生员有别。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都称生员,俗称秀才。”《明史·选举一》:“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这些年,我因见市面上各种古籍译本,几乎是清一色的文笔粗糙,不可卒读,遂尝试着写了《聊斋译稿》。在《叶生》篇的注释中,算是详细阐释了《明史》中这一段:“监,指国子监,即太学。国子监中学生通称监生,或太学生。以其出身不同而有各种名目——有举监、贡监、荫监及例监。举人会试不中,择优送监读书,以待再考者,称为举监。府、州、县学生员,以学行优异入选国子监者,称为贡监。文武官员,荫子入监者,称为荫监。而以庶民纳赀入监者,则为例监。其中贡监又分岁贡、选贡、恩贡与纳贡。府、州、县学依定额(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二人,县学两年一人)如期推举生员入国子监者,称岁贡。起初规定岁贡须是“学行端庄,文理优长”者,久而久之,变成论资排辈,以廪生当得时间长的人出贡。蒲松龄先生,一生科场失意,于七十一岁那年,才熬上一个岁贡生。每三年或五年考选各地生员中“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入国子监,称选贡。遇新君登基等朝廷庆典,又于岁贡之外,加选一次,是为恩贡。生员纳赀入监者,称纳贡。纳贡与例监之别,在于纳贡者是以生员纳赀,而例监是以庶民纳赀。另,荫监亦有官生与恩生之别,文官三品以上,得荫一子入国子监,此为官生;文武官员有功或死难者,不限品级,由皇帝特恩,得荫一子入国子监,此为恩生。”《明史·选举一》:“生员虽定数于国初,未几即命增广,不拘额数。宣德中,定增广之额: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清史稿·选举一》:“有清学校,向沿明制。”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贡生等。府、州、县学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我在上一篇文章说“国子监(太学)及府、州、县学学生,通称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够严谨,最多只能说监生是生员之一种。)列举这么多,就是要确定,在明清两代,“生员”是个专有名词。脂砚斋说的“生员”,不会是别的意思,就是作者是生员,即秀才。那么曹雪芹是否参加过科举呢?既然是生员,是秀才,那是一定参加过的。无论如何,岁科两试,国子监定期考课之类,是必须参加的。再严谨一点:我暂时并没有找到,明确写着曹雪芹于某年月日参加科举的可信史料,不能说是铁证如山,但窃以为上面的证据,已经相当有说服力了。——至少曹雪芹可能参加过,而不是方先生所笃定的那样“反正曹雪芹没参加过科举”。☆ ☆ ☆最后,在评论中看到有方粉质疑我上一篇所附鲁迅手稿有假,最大疑点是鲁迅为什么会写简体“门”字。这种不加考证,先质疑了再说的治学态度,真是学得很好啊。首先,鲁迅写的是行书,并非简体。其次,汉字简化,有一条原则是将行草书楷化,还有不少是采用了民间早已习用的俗字。☆ ☆ ☆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为防方先生打假,还是列出参考文献为妙。上文资料,参考了《辞源》《明史》《清史稿》《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王德昭著,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商衍鎏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以及《红楼梦》各抄本。司马少,2012年1月27日。附记:今天是我生日。满二十五岁了。切盼方先生直面问题本身,莫以年龄学历相压为感。附图:上图截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图截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上图截自,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版,《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偶见巧合,聊供一笑,别无他意。上图截自,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一九九四年版,《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一册。咦,胡适为什么也写了那么多简体字?哦,对了,按照方舟子的逻辑,这张手稿字写得太漂亮,应该是找人代笔的。

来源搜集谷
http://www.soujigu.com/blog_103977.html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482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一月 31, 2013 2:22 pm    发表主题:    

方先生读书既多,须知学问不以年齿论短长,亦不以学历论短长。现在的学历,虽与古时功名迥然不同,却也有其相似之处。纵观历史,单以学问而论,你能说状元就一定比秀才厉害吗?蒲松龄是作家,姑且不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恐怕状元们就写不出来。顾祖禹生逢明亡变故,随父隐居,不愿参加科举。韩寒以教育体制太荒唐,不愿参加高考。原因虽不同,其“不愿”则一也。不上学不代表不学习,考不好不代表没学问。

能否阅读古籍,自然也完全不能以学历高低来判定。
证据就是,我也是高中退学,却自学到能轻松阅读古籍。

此为9点网全文之前的小编附言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语文状元”方舟子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