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戏剧舞台上的传统之光(原版和完整版)---综述美文

星期三 一月 30, 2013 10:49 am



传统文化的复苏为中国戏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语境,2012年的中国戏剧正因此呈现出许多新景象,令人欣喜,也令人深思。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最值得肯定的是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和巡演活动。这是文化部改革和完善文艺评奖方式的重大改进,更是促进我国舞台艺术繁荣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2012年,有20部戏剧作品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这些获奖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括15部戏曲作品和2部儿童剧、2部歌剧和1部舞剧,其中有京剧《杨门女将》、昆曲《十五贯》、黄梅戏《天仙配》、豫剧《朝阳沟》、越剧《红楼梦》等建国以来创作的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我国戏剧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设立于2009年,首届获奖的18个剧目,从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超过400场的作品中选出,包括9台戏曲剧目、2台话剧、2台儿童剧、1台木偶剧和4部歌舞杂技类作品;第二届保留剧目大奖的评奖范围有新的变化,纳入了1949年以后首演、而且演出达到1000场的剧目,并且再一次明确规定这些剧目近三年的演出场次必须达到60场以上。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意味着国家在戏剧领域的政策导向的重大转变。
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类艺术样式与文学、美术的差异就在于,衡量各表演艺术门类某一时期达到的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并不是、至少并不主要是新作品的创作,而是作为表演的实际舞台呈现的状态;衡量一时期戏剧繁荣程度的指标,也不是、或主要不是新剧目,而是实际舞台演出的数量与质量。在任何时期,艺术创作都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然而对于包括戏剧在内的表演艺术,观众是通过欣赏实际演出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他们固然并不排斥新剧目,但是那些久经检验的经典剧目的演出,因为积淀了许多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努力,往往更容易达到较高的演出水平,因而相对于新作品的舞台呈现,更为人们喜爱,也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戏剧达到的艺术与思想高度。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不断创作新作品,更表现为经典剧目演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对一个表演团体而言,是否拥有一批呈现特有风格的保留剧目,也是剧团水平的主要标志。因而,时代需要经典作品的高水平呈现,剧团需要通过优秀剧目的长期演出形成自己的保留剧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纷繁的戏剧评奖只关注新剧目,各类奖项均旨在鼓励新剧目创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剧团重创作轻演出的倾向,同时也挫伤了剧团上演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和形成自己的保留剧目的积极性,在演出市场迅速萎缩的特定背景下,其负面效应更被无限放大,成为戏剧界诸多令人诟病的乱象的政策根源。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悠长的进程,如同自然生态,森林可以因人为的破坏在一夜之间毁灭,重新恢复却需要许多年的精心涵养;中国戏剧在当代史上几度遭受重创,它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在拥有正确与健康的政策举措的前提下,经过许多年的持续努力,才能达成理想。十多年前,我就在《文化月刊》撰文,建议文化部考虑改变“文华奖”只设“新剧目奖”,即单方面鼓励新剧目创作的倾向,增设旨在鼓励经典剧目演出的奖项,完善国家评奖的引导机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就可以看成是对戏剧生态环境令人欣慰的重要修复。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在戏剧发展领域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回归戏剧本体的要求,它以国家大奖的形式,鼓励各剧团创作可以长期演出的保留剧目,尤其是鼓励各表演团体致力于通过优秀剧目经常性的演出,在舞台上锤炼出一批能够传之久远的新经典,推动戏剧艺术的有效传承。它对促进戏剧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
2012年各级政府主办的戏剧活动中,在苏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节令人瞩目。上海昆剧院的《景阳钟变》在该届戏剧节上得到高度评价,荣获优秀剧目奖榜首,它也被人们认为是今年中国戏剧领域最重要的新收获。《景阳钟变》改编自明清传奇本《铁冠图》,其中的多个核心场次,都有传统折子戏的根基。在那些原本从长篇传奇中撷取片断形成的经典折子戏基础上,通过有节制的连缀手法与适度的删削或增益,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故事相对完整的新的“全本戏”,是历来昆曲演员和戏班继承其传统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与其称《景阳钟变》为新编历史剧,不如称它为传统戏的新整理。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给它很高的评价,正如上海昆剧院的全本《长生殿》,《景阳钟变》在表演上继承了传统戏的精髓,充分体现了当代昆曲演员继承和接续传统的能力,取得了令今人满意的成果。
参加中国昆剧节演出的另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是山东柳子戏剧团演出的极其别致的《富春梦》。这部戏由画家陈平编剧,体裁独特,剧本完全按照杂剧体制撰写,导演于少非则依据文献中并不多的记载,力图想象性地重构中国戏曲初生时期的、久已不见的舞台景象,它仿照宋元杂剧的舞台形制,戏剧人物的上下场、乐队的位置以及音乐的配置,以及剧情间歇中的演奏等部分,都让人依稀感到宋元时代的古意。更由于该剧经由柳子戏具独特历史内涵的演绎,使这部努力再现宋元时期中国勾栏瓦舍的演出形态的昆唱的杂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昆剧节创办于昆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前,从第三届开始渐入佳境,从单纯接受各昆剧团的新剧目演出,转而开始更重视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与演出,参加演出者也逐渐扩展到更多地区。昆曲在明代以来有极其广泛的传播,全国各地的大剧种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昆曲剧目,尽管风格不一,却充分体现了昆曲的丰富性。本届昆剧节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港台、日本的十多个表演团体的23台剧目,再加上曲友和戏迷的活动,让昆曲的面貌,得到更全面和多层次的呈现。
值得关注的还有2012年9月在唐山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来自东北、华北地区的17个评剧院团演出了18台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剧目,展示了评剧的当代水平与最新成果。评剧节从2000年起一直由唐山这座拥有数以万计评剧票友的城市主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观赏、普及、传承”是其核心主轴。传统剧目在历届评剧节都是最受观众欢迎的部分,本届评剧节的首场演出,是天津评剧院由曾昭娟领衔主演的新编传统剧目《赵锦棠》,它改编自花派代表剧目《朱痕记》;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天津评剧白派艺术剧团演出、王冠丽担任主演的《珍珠衫》,它由评剧前辈成兆才创作,堪称评剧的看家戏,近年又经过细致的加工与整编,更有舞台感染力。
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等联合举办,尽管只有西北五省区秦腔院团10台剧目参演,但是对西部地区的戏剧发展自有其重要意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2011年西安首演后,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中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这次参加秦腔节展演,不仅获得多项大奖,更应观众的强烈要求而加演,为现实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成功,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随着剧团体制改革的推进,2012年各地政府对戏剧的投入有明显增长,地方性的戏剧节成为检阅投入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非官方举办的戏剧展演活动也值得充分注意,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话剧导演,林兆华虽然早就已年过古稀,却依然不断推出新作,视野也愈加开放。2010年开始,他每年一度举办以自己命名的戏剧邀请展,为中国戏剧界带来新颖的格局。林兆华根据自己的艺术判断,基于独立的评价尺度,遴选与邀请国内外优秀剧目参加展演,通过这些具体的舞台作品,他特有和成熟的戏剧观念得到了立体呈现。
今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最具吸引力的仍是裴艳玲的演出。继2011年林兆华邀请裴艳玲参与当年的邀请展后,她在当代中国戏剧界堪称大师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邀请裴艳玲参演,一方面体现了话剧导演林兆华对中国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戏曲传统的珍惜、重视与景仰,同时更让他找到了与西方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对话的舞台方式。如果说去年的邀请展上,林兆华依然试图让裴艳玲的表演成为体现他的戏剧理念的工具,那么,今年的“甲子四折: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戏曲专场”更是洗尽铅华,两场演出分别推出裴艳玲的《浣纱记·寄子》《翠屏山》《平贵别窑》《武松醉打蒋门神》四个经典折子戏,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裴艳玲允文允武的功力,为当代戏剧舞台提供了真正具有标杆性的作品。
本次邀请展还演出了林兆华自己最为珍爱的作品之一《建筑大师》和李六乙的《安提戈涅》,两位不同世代但均以具有非凡想象力著称的导演,分别用中国的方式演绎西方经典名剧,激起观众浓厚兴趣。当然,最受观众期待的还是彼德·布鲁克的《情人的衣服》。这位因戏剧论著《空的空间》以及大量舞台作品受到世界各国戏剧家推崇的世界级大导演的作品受邀来华演出,本该成为今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重头戏,可惜最终效果和预期颇有落差——不仅彼德·布鲁克导演没有如约来华,而且《情人的衣服》的风头,显然被几乎同时在中国举办的另一个非官方戏剧展演“爱丁堡前沿剧展”中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盖过。
“爱丁堡前沿剧展”作为今年极其重要的另一项非官方话剧展演,它于10月份在上海大剧院拉开序幕,随之在中国各城市巡演。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安德鲁与多莉尼》是一部问世以来即在全球巡演,所到之处无不令观众震惊的佳作,有先后在30多个国家有成功演出的经历。这部仅由三个演员分别戴七个面具完成的的默剧,深情而幽默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动人故事,它完全没有台词,全凭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继去年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赢得极高评价,今年的演出再次刮起旋风,当之无愧地成为今年最受欢迎的话剧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话剧发展一直是由所谓“主流话剧”和民间力量共同推进的,除了上述民间主办的邀请展外,民间力量还包括此起彼伏的校园戏剧。2012年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学生创作演出的话剧《蒋公的面子》,以南京大学校史为题材,编剧是该校戏剧影视专业一位三年级学生,她通过1943年蒋介石兼任南大前身中央大学校长时,邀请三位中文系著名教授赴宴的史实,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与多种应对方式。特殊的题材与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划,令该剧破天荒地连演35场,其中包括在南京本地和北京、上海的演出,多数场次均公开售票,数轮演出之后仍欲罢不能,在历年的校园戏剧编演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蒋公的面子》的戏剧意义远远超越了它可观的票房收益,话剧的民间发展,同样是民国以来极重要的、值得今人参照的历史经验。它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戏剧的脉络,这一群青年学子,由于不必身负国有剧团无法挣脱的束缚,因此拥有更开阔的表现空间,给当代戏剧的繁荣与发展路径,提供了极有益的启示。
如果我们说2012年的戏剧创作与演出呈现出诸多良好的迹象,决不是一句套话。在上述作品与演出中,我们看到戏剧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有了更多的领悟,这一年里戏剧界出现的多次论争,都在不断深化我们对传统的情感与文化认同。2012年的戏剧舞台,正因其闪耀着传统之光而精彩,令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努力继承与弘扬中国戏剧的伟大传统,包括借鉴近代以来戏剧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是戏剧持续回归繁荣景象的不二法门。

作者:傅谨
附注:文章是给《人民日报》写的,发表时有些压缩和变动。原文和全文是这样的。尤其是关于《蒋公的故事》的启示。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474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30, 2013 10:56 am    发表主题:    

话剧的民间发展,同样是民国以来极重要的、值得今人参照的历史经验。它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戏剧的脉络,这一群青年学子,由于不必身负国有剧团无法挣脱的束缚,因此拥有更开阔的表现空间,给当代戏剧的繁荣与发展路径,提供了极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戏剧舞台上的传统之光(原版和完整版)---综述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