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朝圣

星期三 一月 30, 2013 10:16 am



是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书店,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据点,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还是一个图书馆,可以让海明威随兴免费借书;一个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不敢碰的书;一个家,可以睡,可以赊账借钱,可以让流浪作家以此为通讯地址……


View fullsized书店内珍本书一瞥

  很早就知道巴黎有个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还有塞纳河边的绿箱子——旧书摊,一直想去看看。十二年前第一次到巴黎,跟着旅行团行程匆匆,又正值巴黎人潇洒度假中,别说莎士比亚书店,就连绿箱子的影子也没看见。留下几多遗憾。

  几年后,又在捷克的中世纪小镇克鲁姆诺夫见过一家小小的莎士比亚书店,一无所获。

  十二年一轮回,终于有机会再去法国,心说一定不能错过。但二十一天的行程以巴黎为圆心四处奔波,直到整个旅行的最末一天,下午四点就要赶回酒店集合赶飞机,这天上午,团员们方有时间去了各自的“朝圣路”:有一群去拜见“老佛爷”购物,有的三三两两去花神和双叟咖啡馆缅怀波伏娃和萨特,去巴黎歌剧院和罗丹美术馆,我毫不犹豫地背起双肩包,独自奔向心中的圣地。

  今日此行不仅要实现自己的心愿,也为一位书痴朋友的嘱托,他托我在莎士比亚书店买一本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的初版本,因为海明威曾在那本书里深情地提到了这家书店的前身。他还特意提醒我:书上要盖上书店的印章。

  算起来,这也是我在巴黎第一次脱离大部队一个人独行。城市陌生,法语不通,心中惴惴,仍勇敢前行。在当地留学的姑娘小于为我查到了莎士比亚书店的具体地址:37,Rue Bucherie。同时告诉我,离书店最近的地铁站是RER 之B线的一站:Saint-Michel Notre-Dame。

  行前,我做的功课都抄在一本笔记上:

  莎士比亚书店:乔治·惠特曼 巴黎圣母院西南St Michel 街上 5区(拉丁区)
  旁边就是塞纳河左岸的二手小书店——绿箱子。售书、杂志、画册、活页乐谱、海报和明信片。
  莎士比亚书店旧址:奥黛翁街12号(6区)、圣米歇尔大道93号、比什利街37号。
  西尔维亚·比奇创建。
  Life for humanity.

  写这篇文章时才知道“比什利街37号”正是现在书店地址的中文译名。

  辗转换了两部地铁,特别在换乘处走来走去试了好几次,方知须出站换乘……终于顺利到站。出地铁站后也颇费周折,时间一点点流逝,可自己还是毫无方向感茫茫然走着,因为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条路(后来才知这是条太小太短的路而在地图上被忽略掉了)。直到在小巷子问到一家中餐馆伙计,才豁然开朗,终于寻着。

  站在莎士比亚书店跟前,我激动得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我仰望着这个小小的拐角边的书店,真的与电影《日落之前》里一模一样。电影一开场,男女主角阔别九年,正是在此地重逢。

  绿色的门楣,黄底的店招,中间有莎士比亚的小像。橱窗里大幅照片,硬汉海明威正朝我微笑。门外所有的空间都利用起来,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书名。右边倚墙有一人高的书架,书架上方有一个睿智老者的画像,原来是《草叶集》作者沃尔特·惠特曼,据八卦称与开这家书店的乔治·惠特曼沾亲带故。书店门口空地有三两个矮矮的特价书小书架,像几本打开的书。一柄白色大伞下,一桌两椅,有人在交谈,小桌上也散漫地堆着书。

  我用力呼吸着这里的书香,不停地从各个角度拍照。书店正上方高处拉着一个白色的横幅,纪念2011年刚刚去世的书店店主乔治·惠特曼,有一张他身着花纹西装像,大字写着:

  In fond memory of George Whitman
  12 December 1913 - 14 December 2011
  “…the business of books is the business of life.”
  (纪念乔治·惠特曼
  1913年12月12日-2011年12月14日
  “……经营书就是经营人生。”)

  阳光下书店内外人来人往,不知为何有摄像机在远处对准了它。那天我去的时候,东方面孔很少。我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友善的金发姑娘帮忙为大老远来的我拍张照留念。

  踏入书店,房子很旧,在优雅的大吊灯下,书与书拥挤相偎,互相温暖着。气氛随意而亲切。游客、读者纷至沓来,但书店里很安静。

  墙上有一些古老可爱的照片和画,比如乔伊斯和店主人比奇小姐在书店里聊天……可惜店里不许拍照。有的画在书店出售的明信片中可寻,而另一些更想要的却不出售也不能拍摄,只能印刻在心里。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莎士比亚书店里书天书地,大吊灯下,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台阶上埋头习书,安然沉静,台阶上写着一句话:Life for humanity。

  一楼的售书柜有两个,一个在门口,一个在书店中间,两个美女在忙碌着,也不知哪一个是现在的老板——乔治·惠特曼的女儿,她有个传奇的名字: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

  这个名字将莎士比亚书店的前世今生连在一起。

  1919年11月19日,美国人西尔维亚·比奇小姐的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开张。书店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一串光辉的名字。

  这是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书店,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据点,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还是一个图书馆,可以让阮囊羞涩的海明威随兴免费借书;一个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不敢碰的书——1922年2月2日,乔伊斯在四十岁生日当天拿到印刷成书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一个家,可以睡,可以赊账借钱,可以让流浪的作家以此为通讯地址……

  1941年年底,纳粹已经占领巴黎,因不愿把自己的最后一本《芬尼根的守灵夜》卖给德国军官而得罪德国人,为避免书店的书被查抄,比奇小姐与友人以最快速度将书店的一切转移走。莎士比亚书店从此走入历史……

  1951年8月,美国人乔治·惠特曼新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他征得西尔维亚·比奇小姐同意,承继了书店的名字。此时距离书店消逝已有十年。

  虽然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已非当年人事当年书当年景,但是,还是应该感谢乔治·惠特曼,是他延续了书店的一缕香火。是他,让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在今天仍然可以回到这里,回味历史。

  也是他,让自己的女儿与比奇小姐拥有同一个名字。如今,书店由他的女儿执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延续着小小独立书店的传奇……

  正一边想着,一边沿着三四级楼梯向上走,楼梯边上果然有“Life for humanity”之句。

  到书店中央,这里书多得顶天立地,有一点点可爱的凌乱。高处的书配着一架普通的古老的木扶梯。一楼出售的多是新书,来不及一一看书名,但好像也不都是最新的时髦的,很多常销名著:比如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透着书店的历史渊源。还有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北回归线》作者亨利·米勒的作品等。

  转角木头楼梯,台阶上有一块块圆圆的磨痕,大概是被络绎不绝的书迷、游客一天天踩出来的。

  楼上的空间不大,但是很经看,很特别。

  楼梯右侧的是童书新书区,有图画书,也有儿童名著。《小王子》、A. A. 米尔恩的“维尼·菩”系列都在醒目处。

  童书区的尽头有一方红色的幕布使那个地方看起来如舞台,不过舞台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书迷的各色留言和照片。留言多为西文,亚洲人倒不多,只见两张报名照大小的日韩脸贴在那儿。因为害羞,我也没写一个字。

  往里走,童书区的背后一个小房间,一对法国父女在这个少人的角落里,在这里他们如在家中,小女孩在随意摆弄桌上的国际象棋,父亲坐在一边的小床上习书。小女孩不时轻声地向爸爸问几句,爸爸一边耐心作答,一边仍保持安静看书的状态。

  在他们的对角,有一架乳白色钢琴,琴边有另一张小小的铺着猩红色床单的床——这两张床大概就是传说中莎士比亚书店的最大特色了:书店免费为来巴黎的文化旅人提供床位。条件是必须每天为书店工作三四个小时,还必须每天读一本书。

  我很想在没人时去小床上躺一下,试试感觉。不过踌躇半天,终于没有——午后我再一次上来二楼,看到那红色床上赫然躺着一位年轻的金发女郎,四仰八叉,如同在自己家一样舒坦。我有点后悔,因为至少应该找个机会坐一坐。

  楼梯左边,一抬头,进入靠窗内室的门楣上看到了书店的一句名言,早已分享到了全世界:

  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打扮的天使。

  内室的窗外有个小小天井,充满童趣地排列着一些绿色植物和小玩意儿。

  过道一角,有个很小的工作间非常特别,布帘微拉,只有一台小打字机赫然在目。

  从过道到靠窗的这一间,书架上的书变得不一样了——都是精装,要古老耐看得多!书后也无标价——后来我才从一张纸条上慢慢知道,这些书正是书店最早创建者比奇的珍藏,如今在此成为一个纪念比奇小姐的图书室。不过,这批书虽然珍贵,但是每个读者都可随便翻阅,只是不出售。

  我心怀珍重,取出其中一本,在手里摩挲着,翻阅着,体会书经历的:温存的阅读,纷飞的战火,有尊严的逃亡和重见天日。

  向比奇小姐致敬,一切仿佛新鲜可触。

  在其中一本书里,随意地夹着一张便条,上边以英文写着:“我正看到此页,请勿将此便条书签移走,多谢……”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读者,反正便条一直留在那里。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在这家纪念图书室里似并无专人管理。到处都有舒服的椅子可以让你坐下来安安心心地读书。窗前的鲜花、窗外的塞纳河、圣母院见证着:窗里窗外,一方安静,一方喧嚣。

  墙上还是挂着诗人惠特曼的照片,高处书丛里有个幽默的白色雕像,那个可怜的男人似乎被这么多书挤扁了脑袋……

  多想在此地坐下来,读书,甚至多翻翻几本也好。可是时间不允许,我恋恋地冲下楼去,先买了几张明信片,再冲向门口的特价书区翻看。

  问了人,才知道我需要的古董书、初版书并不在我去过的这个门面,而是在其左侧,匆匆先挑了三本,五十五欧,付钱盖章。我也看到了海明威初版的《流动的盛宴》两种,遂心满意足去一家港式小店吃一碗海鲜面,一面给远在上海的书痴朋友发短信:

  今天是我在法最后一天,几经周折我独自一人寻到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在此朝圣。终于见到《流动的盛宴》旧书,一本一百七十五欧,一本两百五十欧,贵得离谱。请速回复要不要那贵的书……

  可是书痴一直无音讯。

  午后我又到书店边上、塞纳河边的绿箱子边走了一圈,阳光澄澈猛烈,啊,我的书梦今天都实现了,真好!不同于莎士比亚书店的英文书,这里的二手书摊是法文书的世界,明信片、老绘画、旅游产品应有尽有,出手买了一些,又拍了很多照片,心满意足。

  在书店门外绿荫木椅坐下休息一阵,再冲到莎士比亚书店,心想有很多很多次,该买的书没有买,留下的是终身遗憾。比如有次我在国外一家书店翻开一本立体童书,书中一个人从楼梯上骨碌碌摔了下来,觉得很好玩,惜太贵没买,后悔到今天……今天要不留遗憾,我兴冲冲,冲上二楼买了新书图文本A. A. 米尔恩的《我们六岁了》十五欧,又去古董书区买了彼得兔作者传记二十五欧,济慈十四行诗(品相有瑕疵)十五欧,将我喜欢但是原先还在犹豫中的书一网打尽。整理好书籍,正跟美女店员道别,因为聊得有点熟了,我用英文小心翼翼问她,我来自遥远的中国,马上要乘飞机回去,可否允许在店内拍一两张照片?她同意了,匆匆拍了书店店堂内情形,也让她为我在书店内留影。

  恋恋不舍中,正准备按照原计划往回赶。此时书痴的短信终于来了,时间已是下午两点二十四分:“想知道是哪一年的,是否精装,有没有书衣(护封)。”

  我火速回到书店寻书并回复:“两本都是1964年初版精装,便宜些的英国版,贵的美国版。有书衣,目前都只见到一本……”

  在确定买英国版后,我立刻将口袋里最末两张百元欧元大钞悉数奉上,并去敲章。可惜来了一个新的营业员,章敲淡了一点,只这一点点遗憾。

  将书恭敬地放到双肩包里装好,地铁上人丛中我警惕地将包前置,生怕有任何闪失。

  提前十分钟回到宾馆。去机场的路上每个团员都心满意足,各秀斩获。我沉默着,也心满意足,我用这珍贵的一天只去了一个地方:我梦想的圣地,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回到上海,书痴朋友接书,喜不自禁,夸书的品相真好!我跟他说,一百七十五欧元其实已经够得上买奢侈品的退税标准。他得意而认真地说:这是真正的奢侈品。我默默同意。

  他借给我几本与莎士比亚书店前世今生有关的书,在比奇自己写的书里,第一句话就深得我心:

  Passion of the books, by the books, for the books.

  还有一本书尾居然夹着一张彩报,在层层书的背景前,我一眼就看到老惠特曼头顶那闪亮的大吊灯。多么亲切!

  愿莎士比亚书店的灯一直亮着。


延伸阅读

  ●《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
  [美]海明威著,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莎士比亚书店》
  [法]雪维儿·毕奇著,陈荣彬译,“网路与书”台湾出版
  ●《时光如此轻柔》
  [美]杰若米·莫尔瑟著,刘复苓译,台湾马可孛罗出版


东方早报
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20/932692.shtml


View fullsized37 Rue de la Bucherie

Tucked on the edge of the Latin Quarter, opposite the Notre Dame, lies the current Shakespeare and Co., follwing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original store opened by Sylvia Beach in 1921, which was frequented by Gertrude Stein, James Joyce, Hemingway, and Ezra Pound (and published Ulysses when no one else would) and was closed during WWII.

An eccentric American named George Whitman, a friend of Beach, opened the current incarnation in 1951. A fervent communist, he decided he would welcome all writers needing a place to stay in Paris as his own personal guests at the bookstore, and he painted the inner door with the bookshop's motto “be kind to strangers lest they be angels in disguise." Throughout the 1950s, the shop served as a base for many of the writer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such as Allen Ginsberg, Gregory Corso, William S. Burroughs and Henry Miller.

The requirements to stay were simple.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 basis, these guests, whom George dubbed the "Tumbleweeds," must write a biography and help out for an hour or two a day around the bookstore. With thirteen beds concealed as bookshelves during the day, Shakespeare and Co became, and remains to this day, "a socialist utopia" for the wanderlust-stricken traveler looking for a place to stay in Paris. The man himself can often be seen wandering around the bookshop looking like remarkably like Doc Brown from Back To The Future, inviting lady customers upstairs for iced tea.

Today George's daughter, Sylvia, has taken over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of the store, but the tumbleweed tradition still lives and George claims that as many as 40,000 people have slept in the shop over the years.

Regular activities that occur in the bookshop are Sunday tea, poetry readings and writers' meetings.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37 rue de la Bucherie
Latin Quarter
75005

www.wearespiltmilk.com/
http://www.tugan.co.uk/topic-2010/
Author: 隽饴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47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