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蒋泥:说“天才”,道韩寒——《天才的裂变》后记
星期日 一月 20, 2013 9:54 am
【原编者按∶经过一年来的各种调查、论证、分本分析,以及韩寒父子自己的无意透露,已经可以证实,所谓“天才韩寒”完全是个骗局,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文学思想界的最大骗局!但由於韩寒写了反对民主的“韩三篇”,从而得到中国官方及媒体的庇护,质疑揭露他的声音在中国主流(官媒)媒体上基本都发不出来,更别说批评文章集结出书。
蒋泥的这本质疑韩寒的(文章集结)《天才的裂变》出版,是偌大的中国第一本(从人们质疑韩寒父子造假,时隔近一年之後!)这样的书出版,在令人悲哀的中国文化思想界中,仍是一个小小的庆幸。】
“小姐”、“教授”、“大师”,这些本来鲜艳的名词,旁生出来贬抑、嘲讽的含义后,“天才”也有点变性,有时候说你“天才”,其实是在骂你,说你满门都“天才”,实际上骂了你全家。过去的20世纪,我们虽有天才,但是并不珍惜,我们糟蹋天才,天才“裂变”后,有的死了,有的毁了,有的跑了,有的改了,还有根本就不是“天才”的,而是人造神话。“天才”这顶大帽子,也就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送人。好好的“天才”,或许只能高搁。
王安石先生当年为神童“仲永”哀伤,那孩子五岁指物作诗,神采飞扬,他爸爸不是教儿子勤奋好学,以后天光大先天,反将他当了发家的资本,让孩子不再用gong,访客接客,数年后一个“天才”成为常人。人们惋叹不已。
即便如此,人家一开始也是凭著真本事,众目睽睽,需要当面诵诗,作不得假。
网络出现后,“天才”可以不出来面对大众,只要子夜时分,博客里上贴文章,作者无论是五十岁,还是三十岁,都可以假冒十岁,来发表作品。这家伙一下子消减三四十年,去和十来岁的孩子竞赛,如此,不是“天才”,天都会妒忌!
偶尔为之,我们不怪,轻轻笑笑,随即忘了;高级作案犯贪婪狡诈,超出人类的想像力和忍耐力,一蒙十三年,老子给儿子写文章,老子台下默默奉献,儿子台上无限风光。一个资质平平的儿子,头脚里外收拾,裱装得金碧辉煌,号称拥有五六亿读者,年年出书,获利过亿,迷惑媒体和文化权威接力抬轿,集举国之力,硬把他顶上了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榜“领袖”之神位。这麽来玩,岂不更刺激?
过去有哪一位神童、天才,享受过如此神异的替身、变身?如此愚弄中外,古今的大骗子小骗子,何尝不黯然失色?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父子“合体傍地走”,父不揭发子,子不背叛父,“安能辨尔是真假”?
鲁迅一度被捧上“民族魂”的高位,他确有真本事;巨骗韩寒,不学无术,被捧成“当代鲁迅”,如今剥了个精精光光,他是他爸爸背下里人造出来的,自身什麽都没有。
幸亏这都是极端的个例。正常状态应像老舍、沈从文、莫言、顾城、贾平凹,我们看得见他们在阳光下一点点成长、壮阔,哪怕后来遭受攻击和排挤,也不会趴下,他们的天才能够支撑自身的形像,越来越高大。
不过环境、条件、气候、土壤对于天才的磨砺,通常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的起促进、提升作用,负向的起腐蚀、摧毁作用。从文学的年龄来看,沈从文、老舍们的“后半生”,负向作用大,莫言、顾城们的“前半生”,正向作用大。
这些天才人物的学历都不怎麽高,老舍、沈从文、顾城没上过大学,贾平凹念的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大学。前前后后,这些作家所处的年代有所重叠,然而他们定居的地点差异不大。他们具有相近相似的土壤、气候,因此他们的天才,都有所砍砸束缚,留下遗憾和不足。
可资对比的是作家中最大的幸运儿金庸,大学仅上过一年,可是读书期间他的成绩好,中英文俱好,数次都是由于爱打抱不平,被学校开除,最后去了香港,成为他那代“天才”里,才气得到完美展示的少数人之一,直到他觉得无法超越自己,主动放弃为止。
这就是造化的力量。大多数中国人是缺少这份造化的。
本书就是为我们这个涤荡时代里涌现出的天才画像,一道道裂痕显目、突出,体现了一种整体上的文化精神与情怀。
轉自:曹长青网站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44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蒋泥:说“天才”,道韩寒——《天才的裂变》后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