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 现代人剧社推5台海派新剧

星期五 一月 11, 2013 12:58 pm



2013年正逢上海开埠170周年,作为本土剧团的上海现代人剧社将为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推出“海派戏剧演出系列”,自1月起连推五部海派戏剧。其中有徐企平教授生前根据周天籁海派名作改编的话剧《亭子间嫂嫂》、大型原创话剧《国际饭店》、著名剧作家赵化南的新作海派喜剧《四个婚礼》、现代海派话剧《张爱玲》、现代越剧《小城之春》等。现代人剧社总监张余认为,随着明年上海开埠170周年的机遇,相信会有更多的本地文艺家会投入开掘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海派文化的精神矿藏。

  1月18日率先上演的海派名作话剧《亭子间嫂嫂》,这原是一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东方日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曾风靡一时,每天市民们将这份报纸买走就是为了了解亭子间嫂嫂的命运。在海派小说家里,周天籁的作品《亭子间嫂嫂》应该是占有一席地位的,具有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部话剧是著名戏剧导演徐企平教授在去世前改编完成的,这次由来自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执教的著名演员导演郑星执导,由青年女演员戴晔与马冠英、薛国平、张昕、谭增卫、杨晨、边松滨等老中青三代影视话剧演员担纲主演。

  上海的南京路是伴随着开埠而兴盛繁荣起来的,上海国际饭店则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在20世纪的半个多世纪里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之称,也是半个世纪上海的骄傲,国际饭店1934年开业,楼高24层86米,多少年来都把24层楼的国际饭店象征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她渊源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和曾经发生的事件案件,都为创作舞台剧增添了新的亮点,向人们诉说着今昔沧海变迁。

  大型原创海派话剧《国际饭店》是首部描写百年上海南京路地标性海派文化历史舞台剧,通过国际饭店这个舞台,折射出上海城市生活的三菱镜。从这部话剧的取材看,确实能代表上海几代人在这座城市文化的一种守望,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开埠后的国际化氛围,能代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从最初崛起到繁华的印痕。

  由著名剧作家赵化南创作的海派喜剧《四个婚礼》,已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作品资助项目,擅长表现市民生活的剧作家通过60年四场婚礼,让舞台小世界浓缩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变革给普通百姓带来种种变化的大社会,该剧将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主办,著名导演苏乐慈任总导演,在虹桥当代艺术剧院首演。

  海派原创话剧《张爱玲》是目前上海话剧舞台上唯一一部描写张爱玲一生的作品,编剧石俊经过多次修改,将于2013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18周年时在新光剧场上演,新光这座剧场与张爱玲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自己创作的唯一一部话剧《倾城之恋》(原剧本已佚失)就曾在新光剧场连演连满了两个月。

  描写江南小城故事的老电影《小城之春》,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和四个年轻人的情感故事,打动了一代代观众,这部以情见长的作品是非常适合戏曲舞台的,简单的故事,复杂的情感更是适合越剧男女合演的形式,虽是中国三十年代的人物,而内心却与现代人同步,每个人面对变革中的时代,彷徨、无奈、挣扎和反抗,都能激起现代人的深思与感悟。相信这部小清新的现代越剧能够为上海的青年观众所欢迎,具有80年历史的新光剧场也正好适合于演出三十年代题材的小城故事,同时,也能够让在新光看话剧的青年观众们去喜欢看一部现代越剧。该剧由现代人剧社签约的山东编剧陈新瑜改编,越剧《小城之春》已入选了2012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舞台艺术资助项目,将于今年5月前后公演。

  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系列演出

  海派名作话剧《亭子间嫂嫂》2013年1月

  海派原创喜剧《四个婚礼》2013年3月

  海派现代越剧《小城之春》2013年5月

  海派原创话剧《张爱玲》2013年9月

  海派原创话剧《国际饭店》2013年11月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恬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40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 现代人剧社推5台海派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