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重读红楼:一代春娇寂寞》自序
星期一 一月 07, 2013 10:34 am
《重读红楼:一代春娇寂寞》自序
作者:斯园幽兰 收录时间:2009-06-10
"蔡胡论战"红学之后,所谓考证派新红学主导红学近百年,但红学研究并无考证索隐之分,胡适考证也只是"曹家索隐说"而已,所以被刘梦溪老师悲观预言:"三大死结"。但"三大死结"是曹学死结,不是红学死结。
陈斯园从陈寅恪先师的《柳如是别传》与蔡元培先师的《石头记索隐》发轫,继承1919年民国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与1972年台湾杜世杰的《红楼梦原理》的"红楼原创作者吴梅村说",发展成目前最系统"吴梅村新说"。
主要论点如下:
关于红楼作者,"曹家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都是从小说的红楼开篇与结尾的两句话演绎的!曹雪芹是笔名,可以是"曹家雪芹",也可以是"吴雪芹"" 洪雪芹"。譬如序文作者是棠村,即梁清标(1620-1691),如何给1724年出生的曹家雪芹写序?"其弟棠村序"(脂砚斋语),看吴梅村生于 1609年就很合理,而吴梅村与梁清标是密友。
关于红楼主题绝非仅仅是爱情悲歌,而是明亡清兴的一曲挽歌,也不单纯地"反清",是对明亡与清兴的文化批判。正面是"情",反面是"政";正面是"家",反面是"国"。正面是"戒妄动风月"的《风月宝鉴》,反面是揭示理治得失的《资治通鉴》。正反两面一"显"一"隐",作者"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戚蓼生语),将正反两面演绎均得淋漓尽致。所以红楼有三层,一层看爱情,二层看明亡清兴,三层看悟空!正是:"颜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于红楼背景与故事,我个人认为故事取材秦淮八艳与清宫秘史,时段主选 1644年国变到1662年南明灭亡的南明痛史。教科书说红楼以四大家族为主线,是很表面的定论,其实甄贾两府才是红楼主线(贾府暗示满清从升到降,甄府暗示明朝从降到升),所以红楼也可以说是胜利剧,不是王国维先生说的彻底悲剧,那是从人生角度。当然,历史并非如此,可是小说不是记录真实的历史,作为小说作者他有大明遗民的蓝图,无关预言的对与错。
关于红楼技法,如鲁迅先生所言:"所有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但更具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等西方现代派手法,譬如"一人两面法",所以我个人认为是"写意小说"。具体而言:前80回通过家庭生活影射的是1644-1662明亡清兴故事,后40回都是小说故事的本身发展需要,当然,后人也增补了一些1685年的康熙朝事情,但与1704年后没有内容关系了。如果说前80回是少女之恋,后40回则是少妇的婚姻困局,人生的苦乐与明亡清兴的批判乃至5000文化感悟,超脱其间。
近百年红学,其实是"红内学",就是"作者之争",所以,红学研究要走陈寅恪先师的"文史互证"老路,重点研究红楼文本,才能给考证派新红学末路开拓一条文本研究新丝路,才是解开红楼死结的正途:"红内学"。
"不识红楼真面目 只缘身在曹家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亡清兴里"! 因此:红楼需要重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们重读红楼吧,这样才能找到红学"新丝路",发现红楼"新大陆"!
附: 《重读红楼:一代春娇寂寞》简介
《重读红楼》点燃新新红学第一把火
1919年民国邓狂言出版《红楼梦释真》后的第90年,大陆第二部“红楼原创作者吴梅村说”专著《重读红楼:一代春娇寂寞》由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是新新红学第一人陈斯园的第一部力作,这位出生于河南发展在深圳的在野派红学家曾于2007年批驳刘心武的黛玉沉湖论,广授《扬子晚报》等媒体好评。
陈斯园的十几位良师益友也来助阵写下推荐词,他们是《大国崛起》主创之一、秦海波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吴祚来先生、《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时寒冰先生等。
陈斯园在自序中写道:关于红楼作者,“曹家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关于红楼主题绝非仅仅是爱情悲歌,而是明亡清兴的一曲挽歌,也不单纯地“反清”,是对明亡与清兴的文化批判。
本书开篇第一板块“曹学名家醉八仙批判”里,对刘梦溪、冯其庸、王蒙、周岭、马瑞芳、刘心武等在媒体上的风云人物进行点评,让大众看到这些学术明星的“黑洞”。
第二板块推出崇祯帝等明亡清兴中名人在“红楼昆曲”里的角色,从而让读者认识到一部红楼是“晚明痛史”:《朱楼梦》。
第三板块推出“秦淮八艳新编”,让读者在文史互证里,看到《红楼梦》是《青楼梦》,《金瓶梅》的“净化版”。
第四板块推出《红楼梦问九章点评》,解读《红楼梦》与古典四大小说(《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四大戏剧(《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以及《圆圆曲》的文本渊源!重点解释《红楼梦》早于《长生殿》《桃花扇》写成,只是因为其主题“反清”而惧怕“文字狱”才问世晚了半个多世纪,这一结论看似石破天惊,却能解释很多“红学死结”,让读者有如梦初醒,从而豁然开朗。
作者在自序中宣称:中国作家与中国学者集体误读红楼,因为作家不大懂红楼历史,学者不大懂小说技巧,所以有多少文化,读多少红楼,打通文史,才是出路,复兴国学,从颠峰之作《红楼梦》开始。新新红学,必将走出一条红学“新丝路”!因此:红楼需要重读!
痛批于丹的十博士之首徐晋如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晚明痛史的挽歌,看来,新新红学如宝琴横空出世,得到越来越多的高层人士的认同,新世纪真正的红学大战即将上演!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9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重读红楼:一代春娇寂寞》自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