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到拉康的剩余快感

星期四 一月 03, 2013 6:02 pm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生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实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逻辑依据提出了精神分析领域内主体剩余快感的他者性。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经济学到精神分析学的学理发展关系[l]。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当代语境下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劳动的人和欲望的人之间的纽结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中作为劳动的人

“剩余价值”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即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资本主义阶段。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但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而消亡。在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有的虽然感觉到资本家剥削存在的事实,但终究没有找出增殖价值的真正来源,而且也从未用过剩余价值读一概念。恩格斯说:“1830 年左右,李嘉图学派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碰壁了。他们解决不了问题,他们的追随者,庸俗经济学,当然更不能解决。”[2]马克思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加以发展,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3]。

(一 )马克思剩余价位理论的思想内核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表述在他的《资本论》之中。《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并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4]接着,马克思论述了“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5]
这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典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出发,论证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是剩余价值。关于剩余价值,马克思所指的是:“劳动能力的价值和这个劳动能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6]从本质上来说,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工人被资本家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实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在揭露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之后,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7]他在这里所讲的,正是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和出发点。
《资本论》第二卷探讨的是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要扩大再生产就耍进行资本积累,这即是说要把剩余价值资本化。马克思说刃事实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收人花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实际的积累。”[8]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来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在地规定了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则集中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分割问题,指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去向,也决定了占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二)剩余价值理论中作为劳动的人

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马克思说:“一切剩余价值,不仅相对剩余价值,而且绝对剩余价值,都是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如果劳动生产率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一个人的劳动时间只够维持他本人的生活,只够生产和再生产他本人的生活资料,那就没有任何剩余劳动和任何剩余价值,就根本没有劳动能力的价值和这个劳动能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了。”[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
如果说价值是物化的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就是物化的剩余劳动,但这只解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质的规定性,价值还有一个量的规定性,这就是社会平均的必要的劳动时间。一件商品的价值量不仅是由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规定的,而且还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构成要素,即物化劳动部分和活劳动部分,而活劳动部分又可以分解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里的剩余劳动部分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物化体现。必 要 劳 动 和 剩余劳动还有一种含义,即在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剩余劳动,而生活资料则属于社会必要劳动,它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原始共同体中,必要劳动表现为平均分配生活资料,剩余劳动表现为祭祀的牺牲、公共工程以及战争的耗费。奴隶社会的必要劳动也象剩余劳动,因为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实物形式上一目了然地分成两部分,剩余劳动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地主。资本主义的必要劳动掩盖了剩余劳动的剥削而且采取价值的形式。因此,马克思才指出,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
在这,我们终于得出并理解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剩余价值是从作为劳动的人身上榨取利润的剥削形式。
马克思首先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劳动者生产的越多,他本人所能消费的就越少;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的价值就越是被贬低,越是失去价值;他的产品越是完美,他自己越是畸形;他所创造的物品越是文明,他自己越是野蛮,劳动越是机智,劳动者越是愚钝,并且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物化劳动,成了存在于劳动者自身之外的一种独立力量,而且是一种压迫力量。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是这种本质的自由表现,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是感到幸福,感到满足,只有这样,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被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劳动者说来,作为劳动的人,他们并不感到幸福,相反,感到的却是不幸 ,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的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竭,精神遭到摧残。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受人约束。也就是说,劳动者对生产活动的异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因此强制一旦消失,人们就会象马克思所言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正是他同生产活动相异化的结果,这导致劳动力最终沦为物化的商品。

二、 拉康主义理论“剩余快感”中作为欲望的人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对于作为劳动的人的工厂人阶级主体的异化剥削,“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10] 在这一思想逻辑的影响之下,法国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剩余快感。

(一)拉康“剩余快感”理论的思想内核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的本质。而在拉康那里,欲望才是人的本质,因为劳动是一种财富生产,也就是一种生存的生产,这也是欲望的构成部分。
“剩余快感 ”来源于拉康的另一概念“剩余欲望”,换句话说,主体的剩余快感是剩余欲望的产物,但同时,剩余快感又是剩余欲望的内在驱力。剩余 欲 望 是 主体的附加值,两者中间横亘着一条鸿沟,这就是拉康所言的“对象a’ 。在拉康看来,在主体的需要、要求和欲望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剩余物,这个剩余物在现象上可能是盈余的,但是在本质上则是匾乏的。
首先,拉康认为人的需要就是源于某种生物性的匾乏,它总是以具体对象为欲求指向,一旦获得该对象,需要就得到满足。
进而,在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必然向要求转化,要求是从具象的需要向抽象的欲望的中间环节。“要求本身涉及到的是它所要满足的以外的别的事。它要求的是一个在场和一个不在场的东西。”[11]拉康指出,从需要向要求的转化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语言的获得。简而言之,要求就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需要,是拉康指称的“能指的峡谷”。因此,要求是抽象的、不及物的,就像能指是无止境的。齐泽克对此作出阐释,“要求的真正目的是获得大写他者的爱。”[12]可是,事与愿违,在具体的需要对象被语言表述之后,“真正的匾乏、需要和本能对象就永远地丧失了,被投人到茫茫的无意识之中。”[l3]于是,要求成了需要的异化,主体的真实欲求成了实在界的鬼脸,成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不可能。
进而,拉康认为,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当要求将主体的生活联结到它的条件上时,就精简了需要。凡是欲望植人在要求之中的,在场与不在场的无条件的要求就会以“无”的三种形象的形式提出存在的缺失。最 后 的 结 论 便是,“欲望既不是对满足的需
要,也不是对爱的要求,而是来自后者减去前者之后得到的差额,是它们分裂的现象本身。”,[14]就像拉康本人说的那样,在要求和需要分离的边缘地带欲望开始成形,但是它的不可能性使之成为一种剩余欲望,它不面对真实的对象,而是由能指异化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匾乏,是存在的欠缺。所以,作为主体的人的“欲望根本上有一种被撕裂的特征。”

(二)“刹余快感”理论中作为欲望的人

拉康追随斯宾诺沙的伦理学观点,指出,“欲望是人的本质”[16]。但是只有通过言语,主体的欲望真正的整合到象征的层面,只有当欲望在他者面前被充分阐述,这种主体的欲望才能被辨认出来进而被他者承认。而剩余欲望就是那不可言说的部分,剩余欲望是对欲望主体的逃逸,也就是说,主体的欲望处于匾乏之中。剩余欲望产生的剩余快感在后现代社会表现为“大众性”的,大众似乎集体参与了后现代的凝视快感并享受了其中的欲望膨胀,但大众所实现的不是主体的欲望本身,而是欲望的幻象。主体的欲望因为溢出而被阉割,被刻写进“无”的能指链的质询。欲望的溪流伴随能指链的变迁而流动,欲望就是其间“缺失的转喻,’[17]。这就是说,欲望通过言语表达,但却永远无法表达充分,因为当主体以要求,就是以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候,不可避免要受到能指的歪曲,象征菲勒斯的父亲之名在主体的表达中越来越强大,而代表原初快感的能指却被隐匿,语言剥夺了原初快感,但语言不可能规约所有快感,必然存在着遗漏和剩余,总有一些快感逃脱了语言的同化,这就是剩余快感,而这些剩余快感驱动了剩余欲望。所以拉康才会说,“欲望必须从文字上去理解”司,而且必须去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症候,才能发现主体的欲望辩证法。
拉康在1959一1906年举办的题为“精神分析的伦理”讲座中,在评论古希腊悲剧《安提格涅》中合唱队的作用时,为“剩余快感”举出一个精彩的例子,“当我们晚上走进剧院时脑子里往往被白天的日常事物所占满:想着你丢失的笔,想着你明天要签的支票。你心不在焉。但你的情感可以由舞台上井然的秩序所管理。合唱队会管理你的情感。那些感情激越的剧情评论就是为你而作. . 即使你对此无动于衷也不要紧,合唱队会替你去感受。”[19]这样一来,欲望对象以不在场的方式成为主体剩余欲望的真正的成因,作为欲望的人,其欲望与对象之间没有本质关系,只与存在的匾乏有关,主体的欲望是属于象征社会秩序的大他者的欲望。

三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到拉康的剩余快感的理论比较

当剩余价值依然运行子社会生产之中,欲望的实现就必然只能是无意识的剩余快感。剩余价值是交换价值过程中间的差额,是交换价值减去使用价值的差额。拉康关于欲望的公式则是,欲望是要求减去需要的差额。在这层意义上,拉康的剩余快感显然受到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影响。
首先,从主体的存在角度来看,对主体而言,原初快感是不可能获得的,主体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剩余快感。剩余快感没有“使用价值”,仅仅为快感而存在。这就像工人阶级永远享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家才是享受剩余价值的大他者,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被异化劳动所抹除,工人阶级不再是能动的活动者,作为愉快的、享受的劳动的人是不可能的。拉康的主体从一开始也就被原初欲望所分裂。主体只有逃出象征秩序的质询才能瞥见欲望的幻影,但其结果也无非是要么陷人想象界的自恋幻象,要么陷人实在界的本体空无,因此,主体作为欲望的人也是一种不可能。那么,剩余价值中作为劳动的人与剩余快感中作为欲望的人都只不过是被资本与他者阉割后的剩余人的幻象。
其次,从主体的生产方式上来看,剩余价值是基于异化劳动的结果,这种异化劳动“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使自然与人对立,让物质与精神对抗,从而要么消灭了美,要么把美仅仅保持在主观的意识或思维里”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他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在这里,工人不再是自己本身,而化约为商品符号、资本符号。商品越完美,工人则越畸形,因为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的肉体主体的存在。
剩余欲望则是主体欲望压抑的结果,也包含着主体的异化。因为欲望是在象征性的语言的制约下产生的,“人的欲望就是大写他者的欲望”[2l],总是语言中介了的无意识的欲望。作为劳动的人的工人阶级生产了资本家,而作为欲望的人的主体则生产了大写他者。比如,在物体系之下,文化的交换价值和欲望的交换价值在后现代语境下都是通过消费去完成,然而,这里,不是主体去消
费快感,而是快感在消费主体,使作为欲望的人只能迷失在欲望的空洞和匾乏之中,主体沦为欲望的非主体,也就是主体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22]。
第三,从主体的反向异化建构来看,对于精神分析学而言,世界首先是一个欲望的世界,然后才是认识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剩余价值和剩余快感都是对主体的一种反向的异化建构。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由看不见的手(资本)控制的,它生产了大量的剩余快感,使剩余快感成为大众享受的平等幻象,剩余快感成为剩余价值的对象物。正像齐泽克阐释的那样,“在剩余价值和剩余快感之间存在着同宗关系:剩余价值是启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肇因,剩余快感是欲望的客体肇因。”[23l
剩余价值是价值的盈余,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狂欢”,剩余快感则是欲望的盈余,前者是作为劳动的人的价值的短缺,后者则是作为能指主体的欲望的匾乏。剩余价值实现的中介是交换价值,剩余快感实现的中介则是欲望的能指。在这两个概念之中,欲望都是对缺乏的欲望,欲望的真正对象恰恰就是欲望的界限。
所以拉康才会说,“欲望显得是将个人塑造于一个意外的深度,这个欲望就是要使自己的欲望被承认的欲望。在这个欲望中完全证实了人的欲望是在他者的欲望中异化的。”[24]剩余欲望再现了主体与失落的快感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就如同剩余价值再现了工人与他生产的商品之间的既同源又悖离的复杂关系。
最后,从主体症候的分裂性来看,剩余价值和剩余快感都内在的具有一种分裂性的创造力。正如约瑟夫·瓦伦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拉康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拉康》里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以及劳动力的实现,怀有一种潜在的离心力。”[25]这就是说剩余价值的症候,并非在于它的日常运转,而在于它促进自身体系状况的革命性的破坏潜能。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征用对于充分发展商品交换是绝对内在的,在马克思的视域里,它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内部预先革命以至最终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而这同时也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的对作为劳动的人的创造活动。这样一来,“剩余价值在马克思那里创建了一种优先的资本主义的结构必然性以及它的分裂性的效果”[26]。对比之下,拉康的症候同样怀有一种裂变的能量,它能够瓦解和抑制主体的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务,剩余快感就是那种看似支撑你实则毁坏你的机器装置,在齐泽克的阐释中,剩余快感的欲望生产效果将会与剩余价值的经济生产效果达成和谐,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和剩余快感都是主体存在的“先行的将来式”之征兆,拉康称这种征兆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我们必须寻找征兆这一概念的起源,但不能从希波克拉底那里寻找,
而要从马克思那里寻找。”[27]或许,这一征兆便是主体分裂的最终救赎之征兆。泽克所说的那种同宗关系,这就是人的欲望只有通过劳动的中介以及大写他者的欲望才能获得,但在生产的暴政和主人的暴政下,这种获得也就不过仅仅是澹妄的获得了。

四、结语

剩余价值通过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来,而剩余欲望的实现也不在于需要的满足,而在于欲望的不断再生产。生产是劳动和欲望的共同基因,只不过前者是从政治经济学视野阐释了主体作为劳动的人的自我生产与自我消解,后者则是从精神分析视野阐释了主体作为欲望的人的快感繁殖与丧失。正像约瑟夫·瓦伦特说的那样,拉康对马克思主义的漠不关心已经在一种确实的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下被偿还。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确证那部分“利润”的量额,拉康剩余快感理论的关键则在于我们如何追溯那个“原初能指”的位置。詹姆逊在他论述拉康思想的论文《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中指出:“很明显,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之间同样存在一个主体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危机。”[28]这个危机表现为:剥削作为剩余价值的隐喻,主体沦为资本的呈现形式;欲望作为剩余快感的隐喻,主体沦为他者的呈现形式,所以,当马克思强调“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劳动是他自身的丧失”[29],当拉康强调“人的欲望是大写他者的欲望”,我们就可以看出,主体意识并不是他们自己房间里的主人一,作为劳动的人与作为欲望的人便会发生人与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也就会在经济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向度获得齐

注释

[1]参见王杰:《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马克思主
义美学研究》(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8]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第6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页。
[4][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7年版,第47页,第6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第2页。
[7][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伟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如8页,第287页。
[11][17][21][23][24]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93页,第561页,第365页,第62乓页,第361页。
[12]齐泽克:《实在的面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13] 王国芳 、郭本禹:《拉冈》,〔台湾〕生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90页。
[14]Jacques Lacan. Ecrits: A selcetion, trans, Bruce, Fink. New York: Norton&Company, 2002, P276.
[15]Jacques Lacan, Seminaire II, Editions fu Seuil, 1978, p198.
[16][18] Bruce Fink, The lacanian Subject: Between Language and Jouiss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75,p245/246.
[19]Jacques Lacan,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1959-1960;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VII, ed.Jacques-Alan miller, trans. Dennis Porter. London : Routledge, 1992, p252.
[20][29]马克思:《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第5页。
[22]张一兵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9页。
[25][26]约瑟夫·瓦伦特:《拉康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拉康》,王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第327页。
[27]Jacques Lacan, R.S.I. Ornicar?(4). Paris, 1975,pl06.
[28]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4页。

http://www.tugan.co.uk/topic-1940/
Author: 赵子昂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81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到拉康的剩余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