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贵妇还乡 & 风雨祠堂
星期六 十二月 29, 2012 10:38 am
注意到我使用的缩写符号&是英文AND的意思,不使用VS.这个表示对阵的符号,更不使用 PK来表达二者取一。
之前曾经比较过同样出自柔石一本小说的两部戏——沪剧《为奴隶的母亲》和甬剧《典妻》。前者为沪剧名旦杨飞飞杨派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好几段著名唱段如“扎鞋底”、“推磨”、“取名字”、“回家路上”至今盛传不衰。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鲜见全剧重现舞台。后者为天下第一团的梅花杰作,我是在网上看的央视戏曲频道视频。十分钦佩编剧罗怀臻先生的剧本以及王锦文团长的演绎。正因为剧本底子好,《典妻》入选中国当代剧目第九卷,在百部精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和《典妻》不同的是,《风雨祠堂》我是在上海大剧院看的现场演出。这是甬剧有史以来第一次改编外国名著的成功之作 。剧本把故事搬到浙东祠堂,还归故乡的贵妇人虽然依然是来自异国,剧情展开的地点仍然是她的老家。阴暗的祠堂,老朽的族长,古朴的大树,再加上熟悉的滩簧,在在显示这是一部洋为中用的范例。宁波市甬剧团沃幸康副团长在《典妻》里扮演一个贫苦的丈夫戏份不算多,在《风雨祠堂》则大显身手,因此荣获白玉兰最佳配角奖。平心而论,《风雨祠堂》编导演舞美样样都好;略微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部分曲调有时候总觉得是宁波人在演唱沪剧。
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是五朵金花之一吴琼的大胆制作。原封不动地沿用了原著的剧名,完全保留了故事情节发生地的洋味道。是一群中国演员在演绎一个外国故事。名之曰音乐剧,就大胆地跳出了传统戏曲的框框。这里面没有那种程式化的传统,比之同样类别的戏曲剧目诸如越剧《第十二夜》、京剧《奥赛罗》和沪剧《魂断蓝桥》等不同,成为地地道道的新剧种。应该说这部戏从开拓中国的音乐剧戏路子来说,绝对是成功的。
选取几段网上的视频来进一步分析。“她的爱人是个偷心贼”是克莱尔和伊尔重现初恋心心相印的情景;“初恋情人重相见”则是阔别廿年之后故乡重逢的诱惑和献媚。这里面已经充满了音乐剧的招数,完全脱离的传统戏曲的轨道。到了群众场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细数有钱的好处”这一段和同样是古镇居民的疯狂体现了绝然不同的风格;“居仑人民的踢踏舞”巧妙地利用大家都托贵妇福气穿上铮亮的皮鞋之后迫不及待的炫耀心态乘机把爱尔兰的踢踏舞糅合了进来。正因为还是异国他乡的故事,如此引入的踢踏舞便一点也不觉得格格不入。
黄梅歌后的嗓子和演技自然一流,更值得称道的是扮演伊尔的黄新德。在重逢时刻,那种刻意的逢迎讨好,亦步亦趋的台步,若非亲眼所见真不可想象一位年过花甲从未演过音乐剧的老先生在舞台上竟然如此之活络。要我说黄梅戏剧种至今没有二度梅首先是因为剧本原因的话,那末这伊尔角色同样拿个白玉兰配角奖将不在话下。以前写过一篇盛赞黄新德演艺的博文是亦文亦武亦正亦反亦庄亦谐,现在看来题目还得添加上亦蹦亦跳了。
甬剧《风雨祠堂》和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代表了中国戏曲在吸取外国戏剧营养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向,春兰秋菊各有看点。还从没有看过武汉京剧院京剧版本和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琳的演绎,期待着有机会再开眼界。对个人而言,则是大受启发,必须重新打磨拙作音乐剧剧本《女儿国传奇》。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6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贵妇还乡 & 风雨祠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