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 - 刘琨 译》

星期一 十二月 17, 2012 9:28 am



《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 - 刘琨 译》(Reckless Endangerment: How Outsized Ambition, Greed, and Corruption Created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of Our Time)的作者是《纽约时报》财经记者格莱金•摩根森(Gretchen Morgenson)和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约书亚•罗斯纳(Joshua Rosner),凭借多年的经济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和阅历,以200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以房利美公司作为一个叙述主体,对整个金融危机的潜在根源和变化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为鲁莽行事加剧经济危机的管理者们的失误;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全方位探析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格莱金•摩根森是《纽约时报》备受好评的商业记者和专栏作家,2002年她因对华尔街“深刻而锐利”的报道而荣获普利策奖。曾是《福布斯》杂志、《价值》(Worth)杂志、《美国财经》(Money magazine)杂志的商业记者。

约书亚•罗斯纳是纽约独立金融服务研究公司——格雷厄姆费希尔公司(Graham Fisher&Co)的董事经理,并且是在美国最早发现信用危机问题而提出警告的金融分析家。

目录
引言1
前言1
第一章金融奇才or危机推手?1
第二章从帮凶到慈善家21
第三章次贷市场的暗箱操作33
第四章房利美“教父”的政治投资45
第五章激烈的交锋59
第六章“次贷1.0”,危机“彩排”75
第七章失灵的监管机制85
第八章政府监管的博弈101
第九章“助纣为虐”的评级机构117
第十章政府担保盔甲的裂缝135
第十一章金融市场的链式交易151
第十二章被欺骗的借款人169
第十三章泡沫争端185
第十四章金融巨头终尝苦果201
第十五章贪婪成性的华尔街223
后记253
资料来源说明261
致谢263

序言
无论是为了有形的经济因素,还是无形的情感因素,我们都应该让更多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房子,但是究其核心,此举的意义在于捍卫、实现和扩张“美国梦”。—美国第四十二任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发表于1994年11月

1994年,就在这位美国总统就职第一任期不过两年的时候,他对一群志同道合者发表了以上这番宣言。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办的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年会上,克林顿面对热情洋溢的人群,宣布美国“居者有其屋”公私合作计划正式启动,其目标就是提高全美有房者的数量。

华盛顿方面有些人认为有房者的比例在过去10年里呈现出下降趋势,前景堪忧,而克林顿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于是鼓励私营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以保证大概70%的人口都能在2000年以前拥有自己的房子。

居者有其屋,这个口号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为振兴经济而提出的“食者有其鸡”版本如出一辙。

这时候的房屋所有权比率在64%左右,所以克林顿的计划可谓野心勃勃,然而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绝非易事。利用房地产来实现自己的公共政策目标一直是美国政府惯用的手段。亚伯拉罕•林肯就曾经在1862年颁布《宅地法》,将国土西部的公共用地分发给致力于开发该区域的那些个人。甚至更早些,在美国革命战争期间,由于囊中羞涩,政府也经常通过土地赠与来给抗英的士兵们发饷。

纵观美国历史,对房屋所有权的尊重甚至崇敬一直都居于重要地位。举例来说,最早的美国《宪法》就有明文限制,只有拥有房地产的男性白人才拥有投票的权利。还有,很多殖民地居民来到美国都是因为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在新大陆要比在17、18世纪的欧洲更加容易。

然而,克林顿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有别于他的前任。这一战略并不像大萧条时期那样,是为了应对经济浩劫。那时候政府创办了房屋所有者贷款公司,用于在1933—1936年期间收购违约的住房抵押贷款,或向违约借款人提供再融资服务。

1994年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时代背景正好相反,当时经济已经走过1990年和1991年的衰退期,正在恢复当中,并即将步入令人艳羡的持续增长期。而且此前银行机构曾首次以更为“民主”的姿态向个人客户提供信贷,因此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服务于个人客户的银行的蓬勃发展期,其余温延续至今。

这一次政府没有像以往那样独自实践居者有其屋计划,而是在1995年争取到美国产业界一干力量的广泛支持。银行、住房建筑商、证券公司、房地产经纪人都被号召起来,齐心协力组成了一个包括65家顶尖国家机构和131家小型集团在内的合作计划。

这个合作计划将通过“调整房屋所有权支付压力、拓展创造性融资渠道、简化房屋购买程序、减少交易成本、转变传统设计理念、建造非高价房等举措”来实现自己的各种目标。

合作计划的这套宣言很快被欢呼声所淹没,几乎没人注意到它特立独行而且最有隐患的一面:让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亲密合作,这真是闻所未闻。

而且宣言中只字未提这一战略的最终后果—扭曲房屋所有权的定义—它本来是大多数家庭用来支付退休用度或福泽儿孙辈的一种手段,而这个战略却破坏了这一点。

从前借款人需要首付房产总价的相当比例,并提交收入证明和说明自己的偿贷能力,结果这些要求全都形同虚设,并且以此为开端,所有管控借贷双方关系的那些庄严的规章制度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被抛诸脑后。

由于出生在婴儿潮时期的人们已经步入高薪年龄,而且双收入家庭的数量持续增长,于是各家银行不断向美国人鼓吹以香槟和鱼子酱为标志的高端生活,这开始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美国国会曾在1986年修订税法,规定除住房抵押贷款之外,所有个人贷款都不再享有利息抵税,于是住房开始成为美国人最热衷拥有的财产。

合作计划内的银行和其他私营参与者之所以一路坚持下来,当然是为了通过房屋所有权比率的增长捞到大笔好处。但是居者有其屋合作计划经过了字斟句酌,出台时根本没提到“利润”二字。相反,它一直都在大谈特谈“深植人心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念,即居者有其屋计划能够提供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值得所有人长期支持”。这些利益包括创造就业机会、资本保值(当某人购买的房产增值时)和稳定邻里关系(因为人们不舍得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搞破坏)。

换句话说,居者有其屋计划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利好的,即多赢。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在1995年发布的一份简报里指出,居者有其屋的宣言太过深入人心,“广为认可,以至于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不曾验证其正确性”。但是这段告诫却被淹没在大肆渲染居者有其屋计划益处的支持声中。

“当我们提升全国有房者数量的同时,”克林顿在1995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也在增强经济实力,创造就业机会,充实中产阶级,提升国民素质。”

克林顿对中产阶级的预言或许是所有神话中最不靠谱的一个。居者有其屋合作计划不但没有充实中产阶级力量,最后反而将其赶杀得所剩无几。正是它,害得处于这个庞大经济阶层的美国人在债务大山下不堪其苦,还要利用住房净值套现来补贴停滞不前的收入。

居者有其屋计划启动十多年以后,它毁灭性的影响力才被人们感知。到了2008年,美国经济岌岌可危,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全国的中产阶层都被无限下跌的房价和严重萎缩的退休金账户拖入困境。或许最让人吃惊的是,居者有其屋计划不再是让人顺利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光明大道。事实表明,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在贷款买房之后,都被推向通往个人和财务毁灭的绝路,特别是在这一经济阶层中处于较低位置的那些人。

在国会许多人的鼎力支持下,再加上负责监督借贷程序的监管者大多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整个行业的可疑操作之风盛行,从而为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提供了温床,结果就助力整个国家一路颠簸着驶入了大衰退以来最可怕的经济危机之中。

诚然,这项合作计划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但是很少有人承认,克林顿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合作伙伴拥护的是一个贪赃舞弊的公司,尽管这家公司的创立初衷也是为了提升房屋所有权比率。这个模式的缔造者不是别家,正是房利美(Fannie Mae, FNMA)这个成立于1938年的抵押贷款融资公司,它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为政府所支持—当年的大衰退让美国千疮百孔,于是政府才成立了这家公司,好让有购房需求的人能够更容易地得到贷款。而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即政府的合作计划开启之前,房利美在操控立法者、架空监管者和贿赂管理层方面已经称得上“炉火纯青”。而这一切,正是以提高房屋所有权比率为名进行的。

在詹姆斯•A.约翰逊这个精于算计且政脉通达的首席执行官带领下,房利美充分利用政府关系,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和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然而到了2008年,这个巨人也濒临绝境,靠着数以千亿计的财政税收才得以苟且偷生。房利美的不计风险让它的执行官们聚敛起巨额财富,堪称类似企业的完美典范。然而当那些赌局出现偏差时,被迫为之埋单的却是纳税人。

这场败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约翰逊在房利美的一把手地位就让他找到了一个可以横跨华盛顿和华尔街两界的绝佳位置。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被赋予无可匹敌的强大政策工具,可以为国家的房地产战略指引方向。但是在他手里,这个工具成了一支大棒。他利用它威胁自己的反对者和监管者,同时也利用它犒赏自己的支持者。当然,他还利用它为自己敛财。

甚至更重要的,或许是约翰逊的手段一直为私营领域的其他人所密切关注和效仿,原因是这些人想要培养他们自己的势力和利润机器。举个例子,房利美首次另辟蹊径,放松贷款承销标准,结果引来私营出借人的跟风。另外,约翰逊的公司还实现了借贷流程自动化,基本上只凭着借款人以往的信用记录,就可以在瞬间对贷款与否作出决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需要一份更为全面的财务状况报告。

按照惯例,出借人是应该开展尽职调查的,结果全国金融机构的执行官很快都有样学样,将这一步骤跳过不计。华尔街总是随时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这一次则是为大批利润可观的可疑贷款提供资金。没有华尔街各大企业为恣意妄为的出借人提供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数千亿美元的坏账也就无从产出。

最后,就连房利美咄咄逼人的议员游说策略和对付中立监管者与反对者的手段也被金融业的许多机构复制。整个国家的监管者要么被这些诡计逼得节节败退,要么被本该由自己监管的银行连哄带骗,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

克林顿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是毁灭性的,它从产生到发展,直到最终摧垮美国经济的过程称得上是一本掺杂着贪婪与善意、企业腐败与政府支持的故事书。它还是一部充斥着政客、公司执行官、银行家、监管者和借款人的美丽谎言的故事书。

然而还是有些人对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的好处表示过怀疑,并尽力提醒监管者和决策者要小心其客观结果。

举例来说,有几个分析师和投资者曾想方设法提醒人们抵押贷款骗局越来越多,结果却被置若罔闻;还有些个人客户律师洞察到许多购房贷款中存在的隐患并试图指出其非法性,结果却被由出借人和议员说客组成的军团合力击退;另有学术界的一些敢言者提出对大多数人来说租房比买房更合适,结果却遭到政府研究成果的批驳,后者以刻意虚构的数据和漏洞百出的分析为依据,断定房屋所有权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就连号称要对抵押贷款风险作出不偏不倚的专业分析的信用评级机构也不遗余力地打击各种约束掠夺性借贷的尝试。

所有持批评态度的人要么被故意忽视,要么被财大气粗、自私自利并且时而奸险邪恶的对手封了口。他们的呼声被居者有其屋计划得到的信任盖过,这个垂直整合而成的公私合作购房机制的成员不是被洗了脑,就是被蒸蒸日上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潜在暴利所诱惑。

这支同盟军太过庞大、太过强势,因此一路所向披靡。它笼络的力量从大街(Main Street,指代普通民众)的抵押贷款经纪人延展至华尔街的交易人,最后直到美国国会各部门,迅猛的势头无人可当。

由于住房融资监管严格,所以要实行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政府参与必不可少。而且华盛顿在2008年出品的金融危机这部大戏中担纲的不是一个主要角色,而是三个。首先,存在了数十年的基本借贷规则在它的帮助下得以放宽,并释放了抵押贷款的井喷之势。其次,在抵押贷款热潮富了少数人、苦了多数人的时候,它的决策人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是在灾难爆发、数万亿美元开始被用作紧急救援之后,美国国会和政府官员也几乎不曾想过亡羊补牢和想办法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这是一场由华盛顿和美国企业最高层人物导演,由恣意妄为引发的全国性危机。

巴尼•弗兰克是举足轻重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人,也是房利美的热心支持者。2005年3月,他在乔治敦四季酒店举办的一场住房主题午宴上致辞后,以自己的言行对这场危机作出了精辟总结。

当时弗兰克刚刚在底层会议室为国际银行家协会发表完演说,走出来的时候被问及他是否曾经想过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可能会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打个比方,他是不是害怕简化借贷程序将引诱越来越多的选民住进他们终将无法负担的房子中?他是不是担心在这项创举和剪彩仪式被人遗忘之际,当初因他而住进房子的那批人会敲响他家的房门,抱怨自己为房产所累和面临破产危机?

弗兰克粗暴地打断那个提问的人,“如果那个问题真的发生,那么我们自然会应对!”他吼道。

后记
我为自己对房利美和公共服务的其他重要方面作出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我相信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是我一生中最激动和最重要的事。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存在而影响到这个历史成果的凝聚力。—詹姆斯•A.约翰逊

2008年6月11日从奥巴马顾问团退出

2007年,当弗里蒙特和其他次贷出借人开始纷纷坠崖时,房利美前任首席执行官兼公私合作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的设计师詹姆斯•约翰逊还在享受着来自华盛顿和商业圈的多方敬仰。

1999年离开房利美后,约翰逊就在经营华盛顿肯尼迪演艺中心和享有盛名的自由派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这两个职位赋予了他在华盛顿的政治和文化圈子里的崇高信誉。

与此同时,约翰逊在零售商塔吉特公司(Target)、高盛集团和联合健康保险公司董事会担任的职务增加了他在公司出借人中间的威望。2001年,他以副总裁的身份加入位于华盛顿的私募公司伯休斯。

根据约翰逊离开房利美的有关合同条款,他还可以每年稳赚一笔丰厚的顾问费,2002年这个数字大概是40万美元。他还享有一辆配有司机的汽车,供他和夫人使用,以及宽敞的办公室和两名雇员,全部都由公司付费。

但是2006年,一年前房利美爆发的财务丑闻稍稍影响到了约翰逊。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对公司记账技巧的调查结果在2006年5月被公布出来,结论中有一项指出—这种不当行为始于约翰逊担任首席执行官时。不过这份报告并没有把他列为追究责任的对象。

财务丑闻的后果是约翰逊找到前任公司,主动要求削减他的顾问费。根据《华盛顿邮报》的一份报道,那时候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一年60万美元。他还提出把雇员和司机还给公司。“在这个困难时期,我应该尽我所能支持房利美削减开支。”他对公司的一位董事说。

对约翰逊来说不幸的是,成为财政部部长的目标始终与他无缘。2004年他在约翰•克里注定失败的总统竞选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为这位候选人推荐内阁成员。“这让他得到了当时占上风的民主党人的支持。”《纽约时报》在当年7月的一份报道中说。“詹姆斯•约翰逊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一位高层官员对《纽约时报》说,“可能是驻伦敦大使,也可能是财政部部长。”

但是克里的竞选并不顺利,就像20年前蒙代尔那次一样。约翰逊的势力基础再一次被打回布鲁金斯学会和那些公司董事会职务,而他那份不可思议的联系人名单则由于他在彼尔德伯格美国之友、汉密尔顿项目、商务理事会、对外关系理事会和三边委员会这样的高级政治俱乐部里的会员身份而得以拉长。

2007年,经济向灾难步步进发,而房利美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依然能够拿起电话找到全国最有权有势的人物。2007年1月,约翰逊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蒂莫西•盖特纳会面,同年6月,他与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两次通话,约翰逊曾经利用自己在高盛集团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主席身份为此人谋得一份报酬。尽管无法说清到底有过多少次这样的交谈,但是在这些谈话进行的时候,次贷乱局已经呼之欲出。

当然,在高盛集团董事会的职权让约翰逊能够在华尔街凌居顶峰。但是这个职位也让他濒临当时已经在酝酿中的次级抵押贷款风暴的中心,那里危险重重。

2007年秋天,约翰逊重操旧业。他说,是时候开展另一种合作模式了,公共领域和私营行业要联合起来,创造更大的效益。2007年11月,布鲁金斯学会提出了一个以振兴美国城市为目标的“美国振兴蓝图”。配合这份蓝图横空出世的推广材料听上去像极了12年前的居者有其屋推动计划。

这份蓝图“酝酿多年,目的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让各州和地区领袖、私营领域和联邦政府共同为振兴美国而努力”。这份倡议在华盛顿首次公布时,约翰逊如是说:“美国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满足21世纪环境和社会重大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内主要城市和都市地区的健康、活力和繁荣。”

现场提供的许多数据都是12年前就与约翰逊同场演出的那些。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以前的主任亨利•西斯内罗斯在蓝图首次公布仪式上作了主题演讲,他十多年前曾经与约翰逊一起在KB家居的董事会任职,并负责监督克林顿的美国居者有其屋合作计划联合体。布鲁金斯学会创设了一个都市领导理事会来帮助推动日常工作,其成员中当然包括约翰逊,而且还有高盛集团和塔吉特的执行官。

但是与迅速得到响应的居者有其屋公私合作推动计划不同,布鲁金斯学会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它一头栽进了经济萎缩的危局。

2008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开创了公司合作的终极模式。2008年3月中旬,虽然混乱但却受人尊敬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危时,政府介入并阻止了一个私营公司的倒闭。在盖特纳领导下并由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加盟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做媒,撮合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这场势在必行的“婚礼”。

摩根大通的这宗交易属于私相授受。但是由于纳税人承担了贝尔斯登3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所以他们才是与这宗交易关联最大的人。这是政府阻止一家经纪公司破产的首个重大示范案例,尽管它的毁灭是它自己的鲁莽借贷和负债种下的恶果。贝尔斯登的执行官将他们的灾难性操作带来的所有利润都收入囊中,但是到了为这些行为欠债还钱的时候,纳税人成了责任人。

贝尔斯登事件之后的六个月风平浪静。然后如连珠炮般接踵而至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的倒闭。尽管这些败局要花掉美国纳税人多少银子尚不得而知,但是保守估计总数在几千亿美元。

12年前,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马文•福普和琼•奥尼尔曾经建议将房利美和房地美私有化来降低纳税人耗巨资救援的风险,如今这笔巨额救助款还是发生了。2009年圣诞节前夕,身为美国财政部部长的盖特纳悄悄挪用了4000亿美元资金用于紧急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显然纳税人的抵押贷款融资公司账单很快就会超过这个金额。

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两次救援除了剥削美国人民的财产,还让许多人自食其言。为首的就是约翰逊,他曾经宣称房利美永远都不会花费纳税人一分一厘。房利美忠实的支持者巴尼•弗兰克也被证明大错特错,因为他曾经断定该公司对人民大众毫无威胁。

直到2010年,弗兰克才发现自己为了在国会的一席之地要投入到一场激辩中,他直言自己很后悔当初支持房利美。2010年8月,弗兰克承认并不是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住房。他说,政府应该废除房利美和房地美。

就在房利美和房地美向2008年破产全速前进的时候,詹姆斯•约翰逊在华盛顿依然叱咤风云。似乎没人把他和他掌管房利美那些年与给公司带来劫数的任何一桩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对房利美资产负债表和抵押贷款池的操纵,他成功地将公司缓冲资本金保持在薄如蝉翼的水平,统统都被忘却了。

这是说明华尔街健忘症和华盛顿旋转门的最佳案例。

荒谬的是,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的倒台和随之而来的对该公司业务操作的审查倒成了有损约翰逊名誉的一大污点。这家抵押贷款出借人几乎是“次贷”的代名词,而约翰逊与它的创始人安吉洛•莫兹罗长期保持的利益关系在2008年大选期间干脆造成了近邻难安。约翰逊本来受贝拉克•奥巴马所托调查副总统候选人(这个总担任伴娘的人从未成过新娘),结果当他从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得到的打折贷款被曝光时,就被迫辞去了顾问一职。他想要主管财政部的希望再一次成为了泡影。

但是就像桃李满园的教师一样,约翰逊在房利美任职期间影响了一批人的职业生涯,也促成了一批人的成功,他对这些人的影响不可磨灭。他在房利美的辉煌时期担任一把手时,教会了很多积极分子如何赢得比赛和确保自私自利的文化长久不衰。约翰逊的许多宠臣深植美国首都,又一次证明在华盛顿丢掉一份工作只为了蓄势待发,在几年内迎接一份更重要的职务。

在次贷增加、抵押贷款乱局参与者大多玩忽职守的事件中,最令人沮丧的实际上是那些造成乱局的帮凶继续稳坐高位,更有甚者居然更上一层楼。

有例子若干:白宫办公厅主任威廉•戴利在20世纪90年代于房利美董事会任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松散监管者蒂莫西•盖特纳成了财政部部长。另外还有在房利美长期任政府事务部负责人的关键政治操手汤姆•多尼伦如今当上了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房利美人力资源执行官托马斯•R.尼德斯在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调查该公司营利操作的事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后来在2010年秋天被任命为副国务卿,专门负责管理与资源有关的事务。白宫公布多尼伦和尼德斯的任命状时,对这两人在房利美那些年的经历只字未提。

2008年信贷危机这样的败局还会重演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国会在明明有机会的时候却不肯下决心修正那些大而不倒的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会为应对危机而制定了一部法案,名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这部长长的法案共有150多页,而保护了消费者66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总共只有34页。

全国最起劲地捍卫房利美的两个人居然成了这部新改革法的发起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而那些知晓房利美丑闻来龙去脉的几乎无人不涉足其中。然而这部法案还是没能通过最基本的考验—它没有坚决要求那些处理起来棘手的大型机构必须通过精简机构来减缓给纳税人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没有增强那些今后将需要政府援助的运营机构的问责机制。

而且这部法案对如何解决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破产问题只字未提。

2010年年底,当政策制定者开始考虑该如何处置困局中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时,巴尼•弗兰克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指责房利美和房地美为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错误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算没有它们,也还是会有人照做不误。”

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的一些关键角色如今已经退出舞台,但是还有许多人仍然身居要职。以下是这些人在2010年后期担任职务的列表:

W.兰斯•安德森—2008年倒闭的新星金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现经营一家资产评估公司,为低收入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

理查德•贝克—曾任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众议员,曾与房利美对立;现在为对冲基金游说议员的团体管理基金协会任总裁。

罗伊•巴恩斯—佐治亚州前任州长,其2002年力推激进的掠夺性借贷法案,结果被信用评级机构击溃;现为个人执业律师。

利兰•布伦德赛尔—房地美前任总裁;现已退休。

小威廉•布伦南—亚特兰大法律援助协会官员,曾帮助罗伊•巴恩斯推动全国最出色的掠夺性借贷法案,结果却遭遇信用评级机构的致命打击;已于2010年秋退休。

马克•科赫德斯—看中新星金融公司的卖空者;现为自己理财并经营农场。

安德鲁•科莫—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主任,曾主张房利美和房地美为更多的低收入抵押贷款提供资金支持;现任纽约州州长。

爱德华•德马可—曾在财政部任职,其有关房利美私有化的报告被迫重写;现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者联邦住房金融局任代理局长。

阿曼多•福尔肯—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主任,该部门作为房利美的监管者,从1999—2005年一直在夹缝中生存;现在投资公司福尔肯资本顾问公司任总裁。

罗杰•弗格森—曾任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是降低银行资本要求的幕后操手;现在养老基金巨头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任执行官。

彼得•费希尔—曾任财政部要员;现任贝莱德集团固定收入产品部负责人。

巴尼•弗兰克—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

史蒂芬•弗里德曼—高盛集团前任主席和房利美前任董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任主席;现任总统情报监督委员会主席。

蒂莫西•盖特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任行长,是银行和经纪公司的盟友;现任美国财政部部长。

加里•根斯勒—财政部前任助理部长,2000年开始出面反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

艾伦•格林斯潘—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任主席;现为经济学家和顾问。

斯科特•F.哈特曼—2008年倒闭的次贷出借人新星金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货币管理公司克里丹希尔集团创始人。

詹姆斯•约翰逊—布鲁金斯学会名誉董事,塔吉特董事,高盛集团董事。

安吉洛•莫兹罗—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创始人,未经承认或否认指控即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内部交易诉讼案达成和解。偿付款总额为6750万美元,但其中至少1/3由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支付。

艾丽西亚•芒内尔—1992年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断言借贷中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此人任编写团队成员。现在波士顿学院卡罗尔管理学院任管理学教授。

彼得•尼古列斯库—房利美执行官,曾为天平项目与高盛集团合作,该项目是专为房利美利润操纵而设计的抵押贷款工具;现为风险管理公司CMRA合伙人,为金融机构提供咨询和诉讼支持服务。

琼•奥尼尔—曾任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现任纽约市巴鲁学院经济学教授。

彼得•欧尔萨格—曾撰写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极力低估房利美可能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2010年7月辞去奥巴马内阁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一职,后加入花旗集团成为副主席。

罗伯特•皮奇和约翰逊•麦卡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2006年曾撰写一份具有灾难性的研究报告,否定房市泡沫的存在;至今仍在职。

马文•福普—曾在国会预算办公室任研究员,因1996年撰写一份研究报告首次将房利美和房地美享受到的政府补贴成本量化而遭受抨击;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级讲师。

富兰克林•D.雷恩斯—房利美前任首席执行官;现已退休。

戴维•罗森布拉姆—高盛集团执行官,曾借助一个名为天平项目的抵押贷款工具帮房利美操纵盈余;现仍在原公司任职。

罗伯特•鲁宾—美国财政部前任部长,曾协助扼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而且之后成为高盛集团鲁莽借贷期间的副主席;现任布鲁金斯学会理事兼对冲基金森特尔维尤合伙公司(Centerview Partners)顾问。

拉里•萨默斯—曾任财政部要员,受房利美左右而努力弱化1996年财政部关于私有化该公司的报告;2010年9月辞去奥巴马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一职。

迪克•赛伦—曾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当时该行完成了一份漏洞百出的研究报告,声称借贷操作中存在种族偏见;2008年政府接管房地美时他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职务也宣告终结。

沃克•托德—曾任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他看出参议员克里斯•多德在扩张联邦安全网至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一事上发挥的作用;现在美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罗伯特•佐利克—房利美前任执行者;自2007年7月起任世界银行总裁。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2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 - 刘琨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