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警惕意识形态的询唤:由刘思铭的“朋友”所想到的
星期一 十二月 17, 2012 8:57 am
意识形态的询唤不仅发生在宗教、政治、教育、社会、传媒等领域,而且也大量流行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听歌看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天天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询唤,只不过人们太习以为常以致有些麻木不仁罢了。由刘思铭作词,周华健演唱,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朋友”便是询唤成功的一个很好例子。
朋友
刘思铭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么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
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朋友”的主题即“你”(读者、听众)是“我”的朋友,而认同朋友的感觉/受又是通过歌词中仅出现过一次的“我”反复不断的询唤造成的。第一节“我”形单影只,在人生旅途上饱经磨难,但无论如何,“还记得坚持甚么”。毫无疑问,“我”所坚守的是那份始终不渝的友情,这样就为第二、三节对“你”的询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正当“我”悲伤落泪时,正当“我”痛苦寂寞时,“你”及时出现,因为“我”总会想起“你”,因为“你”在“我”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第二节 “我” 开始轻轻地、温柔地询唤作为朋友的“你”。是的,朋友不应忘记,该时常念起。朋友虽然只是生命中某段时间的过客,但“你”“我”毕竟一同走过难忘动人的路程。“一句话一辈子”使瞬间化为永远;“一生情一杯酒”让刹那进入无限。
“我”越是孤独回首,“你”越是显得重要。在询唤的作用之下,每次欣赏这首歌词/曲时,读/听者仿佛在情绪上都受到感染并产生认同,不由自主会认为自己便是“我”的朋友。用“你”作为称谓,对话距离最近,最容易造成亲切感。所以,有多少个听/读者,大概就会有多少个“你”这样的朋友。生活中因为“我”需要“你”,并且正因为有了“你”这样的朋友,生命变得更加美丽,感情变得更加珍贵。因此,“你”“我”将永远难舍难分、心心相印。
歌词里的“我”正是一遍又一遍,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把个体询唤为主体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响应“我”的询唤。“我”不再是一种可以被指认的外在的灌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潜移默化的由衷的认同对象---作为朋友,我你相互承认、接纳。这首歌词满足了读者与现实中“朋友”想象性关系的愿望,使人感同身受,心里充满了美好的审美情趣。
当然,这毕竟是歌词/曲,用来娱乐大众,充实生活,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一旦进入政治层面,我们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试想一下,如果把歌词中的“我”换成什么主义、国家、政党、集团,或者某种理念,那么,千千万万的读者和听众就有可能被询唤成心甘情愿附耳听命的臣民,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况且,类似这样可怕的事情曾经多次发生。远的不说,光是二十世纪50-7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经常召唤作家到工厂农村去熟悉人民的生活,表现人民中的先进人物,表现人民的新的思想和感情,否则就愧对人民、愧对国家、愧对领袖、愧对党,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意识形态询唤的一个佐证吗?我们能不引以为戒吗?
当今的世界仍处在意识形态的包围之中,只是意识形态不再恩威并用,以政治运动或行政指令的面目出现,而是化成日常生活中非常琐碎具体的个人体验。过去是意识形态对个人的控制,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转到了娱乐消遣对人们的操纵。当我们消费享乐,关心名利,追求金钱之际,恰恰是意识形态侵袭人心,最为成功得意之时。
http://www.tugan.co.uk/topic-1897/
Author: 先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2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警惕意识形态的询唤:由刘思铭的“朋友”所想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