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资料】吴梅村:天荒地老一诗人

星期五 十二月 14, 2012 7:04 pm



吴梅村:天荒地老一诗人


明末清初之际,诗以江南为盛,而江南诗人以娄东为宗。以吴梅村为代表的江苏苏州太仓诗人被历史称为"娄东派"。著名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即出自梅村之手。以史实入诗在整个清代吴梅村堪称独步...


明末腐败的政权在满洲军事力量和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压迫下,很快呈现崩溃之势。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继而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协助下,击溃李自成军,占领北京,揭开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的帷幕。

在清初一二十年中,民族矛盾仍然很尖锐,由汉族士大夫所发动的反清武装斗争和清政权对这种反抗的镇压,一度进行得异常酷烈。直到康熙初年,民间的抗清活动才逐渐衰落。至17世纪末即康熙中期,经过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准噶尔噶尔丹之叛以及收服台湾之役,国内的战争大体宣告结束,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稳定的统治。

从晚明到清中期,历史的变化极其复杂。不仅有朝代更迭的动荡,还交杂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同时又有封建正统文化与异端倾向的冲突。这些矛盾相互交错,使文化人面临着难以应付的人生困境和艰难的选择。此时,在人文渊薮的江南,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诗派,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派相鼎立,使吴中地区俨然成为一个清明广大,声名远播的诗学中心。身为明代遗民,他们或追忆抗清斗争,或抒故国之思,复国之志,或击刺暴戾高压的政治,或赞美高洁的操守和贞亮的人格。强烈的民族感和深厚的才学性情数百年后仍使读者的心弦为之颤动。

《人物走笔》为此推出“诗学江南 名士风流”系列,包括了吴梅村、顾炎武、吴季子、陈维松等人,欢迎网友们的关注。系列文章均为《华夏文化》热心网友未央歌撰写,在此表示感谢。

  明末清初之际,诗以江南为盛。而江南诗人以娄东为宗。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江苏苏州太仓诗人被历史称为“娄东派”。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吴伟业的诗歌多伤世感慨之作,有强烈的时代特质,史称“诗史”。他的歌行是“元白”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继承发展“元白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后人称为“梅村体”。他的七言歌行婉转流丽,以当时的事件入诗,往往在无事可叙的地步峰回路转。《永乐宫词》从田妃入宫专宠到病逝,题面已尽,忽然侧面入笔:“宫草明年战血腥,当时莫向西陵哭”。他的《圆圆曲》《松山哀》《悲歌赠吴季子》都是以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为题目,大胆地刻画明末清初人民的苦难和当时政治的严酷。以史实入诗在整个清代吴伟业堪称独步。
文/未央歌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伟业生于江苏太仓,吴伟业年少聪慧,体弱多病。童年就读于同乡王在晋家的私塾。当时南昌的李明睿在王家教书,认为吴伟业日后必成大器,劝其父将伟业转投当时的古文大家张溥。张溥以治学严谨而著称,张溥书斋叫:七录。张溥读书必要手抄,每本书抄一遍朗诵一遍,六七遍后就能记得。吴伟业在少年就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不能不说他是幸运的,对于他以后的治学之路张溥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当时张溥和张采组织复社,这个组织是东林党之后,江南文人又一次大型的集社运动,而吴伟业作为复社十杰之一而得以暂露头角。   
  崇祯三年秋吴伟业和当时复社的很多成员,去南京参加省试举第十二名,那一年复社人员大批入选。崇祯四年二月会试,考中第一名,主考官周延儒是吴伟业父亲的朋友,李明睿也是吴家世交所以有作弊的嫌疑,这个问题一直闹到崇祯哪里去才算解决,其实这主要是当时复社和以温体仁为首的浙党的斗争。崇祯阅卷后批了八个字:“正大博雅,足式诡糜”。这才堵了悠悠众人之口。同年八月更大的荣誉降临在吴伟业的身上。崇祯皇帝特地赐假归娶,这样的荣耀对于新人的吴伟业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据说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明代也就发生过两次。   
  尔后的几年里,吴伟业重回京师,也深得崇祯器重。虽然复社中人升浮不定,吴伟业还是安定的。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母亲病重归里,没有想到这一别北京就是改朝换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在梅山自杀身亡,吴伟业得讯后几欲自杀,为家人所阻。为此大病一场。他的好友王翰国相约他出家,王翰国就是愿云和尚,听说国变后恸哭别庙,焚书出家。吴伟业以舍不得家人为由拒绝,从此看出吴伟业的痛苦是真实的,其实当时出家是一个很好的全节的机会,吴伟业没有殉国没有出家主要是儒弱的性格决定的。此后的很多年吴伟业就在家乡太仓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而历史终究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顺治十年江南初定,清朝吏部侍郎孙承泽推荐吴伟业出来做官。说他堪为顾问之职。他的儿女亲家陈之遴和大学士陈名夏也极力推荐。吴伟业被召之前受钱谦益委托,调和当时的社事,当时慎交,同声二社积习很深。顺治十年吴伟业召集两社人等共举虎丘大会,他想集九郡的人才,两社的同志成立一个象复社一样的组织,虎丘大会虽然还算圆满,就连归庄这样的人也都参加了,但是裂痕依旧,在大会上有一个少年投函梅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梅村默然无语。   
  此时的吴伟业进退维谷,就在吴伟业复出之说甚嚣尘上的时候,同为出来参加乡试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致书规劝: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不必学士之出者有二”。侯认为吴伟业蒙崇祯皇帝重恩,举科名第一,这是第一不可出,短短数年吴伟业就被崇祯提升为大臣,这是第二不可出,第三侯朝宗认为吴伟业再次出山官位清望都会有所损失,这是三不可出,此时候朝宗以自己的悔恨来规劝吴伟业,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吴伟业也复书慷慨激昂表示:“必不负良友”。可是当路者是不会放过他的,威胁利诱一起袭来,吴伟业在父母泪水中准备出山,同时由于忧郁又是一场大病:“问华佗,解我肠千结”?“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从这些写于当时吴伟业去北京的路上的诗词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心情是悲愤的,他个人的意愿是真的不愿意与清廷合作的。吴伟业在北京也不过做国子监祭酒的闲职,在北京他的第二任妻子郁氏过世,吴伟业更悲叹:“尔死顾得归,我留复为谁”?对于自己的这次失足吴伟业也毫不原谅自己:“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同年吴伟业伯母张氏病故,伟业为其嗣子所以借机乞假归里,此时的吴伟业已无意复出,就在这时候好友候朝宗故去的消息传到北京,侯的心思与吴伟业有几多相似,侯自认为自己的错误无可遁逃,年仅三十七岁的壮年而下世。回想当年侯朝宗的规劝吴伟业写下:“生死总负候羸诺,欲滴椒浆泪满樽”。侯朝宗在《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吴伟业的悔与侯朝宗的悔几多相似,可是真实状况是壮果能悔乎?   
  顺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这年吴伟业五十岁,他的儿女亲家陈之遴革职问罪,以陈名夏陈之遴为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再次失势于朝廷,而同年的江南科举案更是牵念很广泛。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吴伟业写诗赠送悲愤万千:“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菲死”“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政治的翻云覆雨往往是吴伟业这样的文人所没有办法明了的,对于当时的黑暗的政治状况吴伟业用手中的笔记下了一切,而好友的责难他也只能苦涩面对,在他五十岁生日那天,愿云和尚赠诗一首责备吴伟业当错有负入山之约。“半百定将前诺践,敢期对坐听钟声”。愿云曾多次约吴伟业入山,吴伟业以双亲家小为念而拒绝,直到吴伟业故去前诺才践,而对坐听钟声不过是愿云和吴伟业的梦想而已。   
  晚年的吴伟业专心著述,《春秋地理志》《春秋氏族志》都是在他晚年作成。用尽他半生心血的《梅村集》也付刊。他在给冒襄的书信中也提起晚年用心纂辑,说明吴伟业在晚年就为自己的后事做一一的安排。康熙十年一代诗人吴伟业吴梅村在家乡病逝,他留下遗言:“吾一生际遇,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刻不尝辛苦。实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袍,葬我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吴伟业在他的最后时刻依然是矛盾的,敛以僧袍,也是无奈的选择。他的本意可能更愿意以明朝的官服入敛,可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清朝给他的官服他心灵深处是不愿意穿的,墓前题字也是一样的心态,而吴伟业又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直到现在人们对吴伟业的研究好像还是遮遮掩掩,就是他的故乡苏州好像知道吴伟业的人也不多。打开苏州旅游地图,同时代的顾炎武,归庄,钱歉益,以及后来的金圣叹的墓地,故居好像都历历在目。这些伟大传奇的人物,构成吴文化的瑰丽篇章,而关于吴伟业的点滴就很难找到。作为当时江左文坛的标志性的人物,我们是不是该忘记他?难道就因为历史缘故因人而废言?没有吴伟业的清初文坛是不完整的,没有梅村先生的苏州是不包容的。在苏州光福石壁山的梅村先生的墓不知今天还在否,但愿苏州人还能记得那位圆石题字做诗人的孤独老人,那位到死都没有原谅自己的伟大诗人!
子夜词


人采莲子青,
妾采梧子黄。[1]
置身宛转中,
纤小欢所尝。[2]


注释:
[1]莲子:与“怜(爱)子”谐音。青,与“亲”谐音。诗中用青的莲子隐喻爱情刚刚开始。梧子,梧桐子,与“吾子”谐音。这句用梧子已黄喻爱情已经成熟。
[2]宛转:有圆转意。诗中以梧子的仁包于壳中,隐喻置身欢的怀抱。纤小,指梧桐的仁,女子自喻。欢,女子对情人的称呼。尝,品尝。
元墓谒剖公
一衲消群相,孤峰占妙香。
经声清石骨,佛面冷湖光。
花落承趺坐,云归识讲堂。
空潭今夜月,钟鼓祝前王。

注释:
诗中描写佛门出世的生活,摄入镜头的全是孤峰、空潭、花落、云归这一类景色,组合成空灵冷寂、虚幻无常的境界。其意境和趣味颇近王维。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
珍珠无价玉无瑕,
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
月明残雪映梅花。
临清大雪
白头风雪上长安,
短褐疲驴帽带宽。
辜负故园梅树好,
南枝开放北枝寒。
过吴江有感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戏题仕女图(十二首选二)
一舸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出塞
玉关秋尽雁连天,碛里明驼路几千!
夜半李陵台上月,可能还似汉宫圆?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寒潮冲废垒,火云烧赤冈。
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
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
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
开门延我坐,破壁低围墙。
却指灌莽中,此即为南厢。
衙舍成丘墟,佃种输租粮。
谋生改衣食,感旧存园庄。
艰难守兹土,不敢之他乡。
我因访故基,步步添思量。
面水背苍崖,中为所居堂。
四海罗生徒,六馆登文章。
松桧皆十围,钟筦声锵锵。
百顷摇澄潭,夹岸栽垂杨。
池上临华轩,菡萏吹芬芳。
谈笑尽贵游,花月倾壶觞。
其南有一亭,梧竹生微凉。
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
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
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
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
得之为将相,宁复忧封疆。
北风江上急,万马朝腾骧。
重来访遗迹,落日唯牛羊。
吁嗟中山孙,志气胡勿昂!
生世苟如此,不如死道旁。
惜哉裸体辱,仍在功臣坊。
萧条同泰寺,南枕山之阳。
当时宝志公,妙塔天花香。
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
袈裟寄灵谷,制度由萧粱。
千尺观象台,太史书桢祥。
北望占旄头,夜夜愁光鋩。
高帝遗衣冠,月出修蒸尝。
图书盈玉几,弓剑堆金床。
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
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
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
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
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
钟陵十万松,大者参天长。
根节犹青铜,屈曲苍皮僵。
不知何代物,同日遭斧创。
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
况自百姓伐,孰者非耕桑!
群生与草木,长养皆吾皇。
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
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缥缃。
孔庙铜牺尊,斑剥填青黄。
弃掷草莽间,零落谁收藏!
老翁见话久,妇子私相商。
人倦马亦疲,剪韭炊黄粱。
慎莫笑家贫,一一罗酒浆。
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
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
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
里正持府帖,佥在御赐廊。
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
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
扶持杂幼稚,失散呼耶娘。
江南昔未乱,闾左称阜康。
马阮作相公,行事偏猖狂。
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
积渐成乱离,记忆应难详。
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贪狼。
按籍缚富人,坐索干金装。
以此为才智,岂曰惟私囊。
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
诛求却到骨,皮肉俱生疮。
野老读诏书,新政求循良。
瓜畦亦有畔,沟水亦有防。
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
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
父子力耕耘,得粟输官仓。
遭遇重太平,穷老其何妨!
薄暮难再留,瞑色犹青苍。
策马自此去,凄侧摧中肠。
顾羡此老翁,负耒歌沧浪。
牢落悲风尘,天地徒茫茫。
悲歌赠吴季子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
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绝塞千里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
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
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 ,
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
张 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
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打冰词
北河风高水生骨,玉垒银桥堆几尺。
新戍云中千骑马,横津直渡无行迹。
下流湍悍川途开,吹笳官舫从南来。
帆樯山齐排浪进,牵船百丈声如雷。
雪深没髁衣露肘,背挽头低风塞口。
相逢羡杀顺流船,急问来时河冻否。
溜过湖宽放闸平,长年稳望一帆轻。
夜深侧听流澌响,琐碎玲珑渐结成。
篙滑难施橹枝折,舟人霜满髭须白。
发鼓催船唤打冰,冲寒十指西风裂。
吁嗟河伯何硁硁,白棓如雨终无声。
鱼龙潜逃科斗匿,殊耐鞭杖非穷民。
官舱裘酒自高卧,只话篙师叉手坐。
早办人夫候治装,明日推车冰上过。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18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资料】吴梅村:天荒地老一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