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资料】徐紫云
星期五 十二月 14, 2012 6:56 pm
许旭
许旭,字九日,江苏太仓州人。生卒年不详。明末诸生。
明亡不仕,与陈维嵩友善。工诗文,与周肇、黄与坚等号称“娄东十子”,为吴伟业所称许,辑《太仓十子诗选》。着有《秋水集》,《清史列传》行于世。
陈维嵩
陈维嵩(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
陈维嵩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以其髯长,时称陈髯,早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邵长蘅、彭孙遹等人有往来。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云郎(徐紫云)伴读[1]。
康熙元年(1662年)春暮,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70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工诗、词、骈文,他的骈体文,亦是清初大家。陈维嵩的诗词作品极多,“填词之富,古今无两”,小令、中调、长调共四百六十调,一千六百二十九首,且题材广泛。钱仲联〈论陈维嵩的湖海楼词〉一文中统计其词有“一千九百四十四首”,是历代词人词作品最丰富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享年五十八岁。着有《湖海楼全集》五十卷、《湖海楼诗集》八卷、《陈迦陵文集》十六卷、《陈迦陵词集》三十卷、《陈检讨四六文集》二十卷、《乌丝词》四卷、《两晋南北史集珍》六卷等。又与潘眉同辑《今词选》。
男宠
摘要
所谓的男宠,其实可以理解成跟后宫那些嫔妃的性质差不多的,不同的是他们是男的。历史上很多国君、很多皇后妃子都有过男宠,他们因为相貌姣好,妩媚,外表甚至比女性还要美丽吸引人,因而古代许多皇帝,太后,身边都有一些美男子跟随在身边来侍候他们。当然有些只是传言,到底是真是假,那就要问他们本人了。
简要介绍
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都有崇尚美男之风,记载也多了起来。墨子在《尚贤》中说:“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荀子在《非相》中说:“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妖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战国策·秦策》中有一段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献公想进攻虞国,但怕虞国名臣宫之奇的存在,于是荀息就建议献公送美男给虞公,并且在虞公面前说宫之奇的坏话。这个计策实现了,宫之奇劝谏虞公,虞公不听,只好逃走。虞公失去了股肱之臣,最后亡于晋。由此看来,在那个时代“美人计”的“美人”,既包括女子,也包括男子呢!
中国汉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载有吟咏相公的诗:“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有关男宠的电影
韩国电影《王的男人》里真是的展现了一世韩王燕山的恋男宠情结。为贱民的艺人孔吉和长生原本是在市集里的杂耍艺人,班主将孔吉出卖给乡绅老爷,师兄长生拼命相救,被拦截后,班主欲打断长生的腿,孔吉在危急关头将刀插入班主后背,班主死去,孔吉和长生也不得不逃亡,奔向汉阳。
长生与孔吉二人在街头开始表演讽刺燕山王和张绿水的喜剧,大受欢迎的同时被宦官楚善以对王不敬的罪名抓捕,在被杖刑时长生无畏的大声斥责官员昏庸,并要求让他们去大王面前表演,得到允许。两人在表演时也不能让王露出笑容,最后向来斯文的孔吉却急中生智,让王大笑。两人随即被王留在宫中让王取乐,孔吉更是因为美貌令王倍加宠爱。
然而,大臣要求他们利用机会不断向王进谏。不久二人排演一段后宫女人因为嫉妒而互相残害的剧目,不料燕山却想起当年自己生母也是遭遇嫉妒而被毒杀之事凶性大发当即杀死了两个后宫。于是宫中传出了戏子诱惑王残杀的传言。两名大臣假狩猎之名想射杀孔吉,长生及时营救,王也赶到现场当场射死大臣。接着,张绿水又与内宫合作伪造了孔吉笔记的诽谤燕山与绿水自己的书画册,长生为了制止燕山的杀戮,承认自己是那本诽谤书的作者……长生怒斥王玩够了女人又把目光投向男人,王大怒,烙瞎长生眼睛……在监狱门外,孔吉听师兄讲述往事,泪珠划落……孔吉用割腕的方式追随最爱自己的师兄而去,获救……叛军攻入王宫,孔吉与师兄表演着一场给自己看的戏。在王宫大门被攻开的一刻,两人在绳索上奋力一跃,身体抛向半空……
孔吉注定是个悲剧性的人物,美丽的容貌、单纯的思想、柔弱的性格,背着贱民的身份,过着戏子的生涯,他纵然有千般出色万般好,终究也只是一朵开在尘埃里的花,任人践踏。有朝一日,自民间入宫廷,蒙王恩宠另眼相看,似乎是得遇识家,可以从尘埃中移植到琼楼玉宇里来,从此摒弃风与尘,沉香亭北倚栏干,做那一朵倾国名花。却不知悲剧自从方才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陷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里,就像一泓清泉注入一潭死水,非但无力去澄清这一潭浑浊,反而被浑浊所淹没了。他用年轻的生命,唱响了一曲华丽又苍凉的哀歌。
相关内容
在中国,同性恋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有许多称谓,例如“分桃”(也称为“余桃”,出自卫灵公和他的男宠弥子瑕)、“断袖”(出自汉哀帝和他的男宠董贤)、“安陵”(出自楚共王和男宠安陵君)、“龙阳”(出自魏王和男宠龙阳君)等。而“契若金兰”“莱户对食”则是专指女同性恋的。
汉代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然而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此风更是甚嚣尘上。
那么,清代为何多同性恋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清初诗词大家陈维崧与优伶徐紫云的同性恋不仅不是秘密,而且路人皆知。陈维崧的《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是同性恋文学史上最具文采的一首词:“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本《板桥自叙》,其中郑板桥就提到了自己有“断袖之癖”,说自己“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指的就是同性恋。《墨林今话》的作者蒋宝龄也说他“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郑板桥一生养过多个男宠,其做官的俸禄与卖画所得的钱,有许多是花在此事上了。郑板桥也曾不无伤感地坦陈“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
郑板桥71岁时,曾与时年48岁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过一次会晤。二人乘兴唱酬,甚为欢畅。酒至半酣,板桥说:“今日之衙门,动辄板子伺候,那板子偏又打在桃臀之上。若是姣好少年,岂不将美色全糟蹋了?我要能参与朝廷立法,一定将律例中的笞臀改为笞背,这才不辜负了上天生就的龙阳好色。”袁枚一听,立即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年近七旬时还收了年轻貌美的男秀才刘霞裳做学生,师徒偕游,双宿双飞,一派名士风流。《随园轶事》对袁枚的龙阳之好有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
在太平天国当中,诸王颇好男风。尤其是东王杨秀清很喜欢这一口,他的宠嬖有侯裕宽、侯谦芳等。他曾经阉割幼童以供使役,选择其中姿容秀丽者傅粉裹足,着绣花衣,号为男妾。
清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第三卷《黄九郎》一节,有一段聊斋先生“笑判”同性恋的文字,甚为有趣:
男女居室,为夫妇之大伦;燥湿互通,乃阴阳之正窍。迎风待月,尚有荡检之讥;断袖分桃,难免掩鼻之丑。人必力士,鸟道乃敢生开;洞非桃源,渔篙宁许误入?今某从下流而忘返,舍正路而不由。云雨未兴,辄尔上下其手;阴阳反背,居然表里为奸。华池置无用之地,谬说老僧入定;蛮洞乃不毛之地,遂使眇帅称戈。系赤兔于辕门,如将射戟;探大弓于国库,直欲斩关。或是监内黄,访知交于昨夜;分明王家朱李,索钻报于来生。彼黑松林戎马顿来,固相安矣;设黄龙府潮水忽至,何以御之?宜断其钻刺之根,兼塞其迎送之路。
蒲松龄先生在其传世小说《聊斋志异》如此大评同性恋,可见这一现象在清代社会之盛行了。
男风
含义
指同性恋现象或同性恋活动。《豆棚闲话》第十则:“刘公平素极好男风,那几个小子就是刘公的龙阳君。”
发展简介
汉代之后,男风(男同性恋)时盛时衰。(缺资料)
在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曹雪芹不但描写了宝玉和秦钟的恋情,而且宝玉和蒋玉涵的同性恋导致了他和封建秩序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宝玉挨打",书中的"众学童闹学","薛蟠挨打","贾链狎男宠","贾珍嫖象姑"等情节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男风的普遍。
但是男风的盛行直接引发了清朝反同性恋法规的出台,导致了持续百年的中国社会的恐同情绪。
康熙年年间 ,男风鼎盛。同性恋在文学作品或文人手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出现,导致了满清统治者对同性恋的关注,使之成了"社会问题"。
关于男风的诗句
当时,男同性恋被称为“男风”或“南风”。在周朝的民间歌咏中就有不少赞美男子,歌咏男风的词句。例如,后人认为春秋时代存在着“郑声淫风”,清代的程廷祚就认为《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可见这两男相悦已经热烈到了何等程度。此外,《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都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这都是和男风有关系的。
春秋、战国时期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男风,人们是有毁有誉的。例如孔子说:“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第六》)。墨子说:“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无故贫富。面目姣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姣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爱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墨子·尚贤》)看来他们对这股“乱风”是相当激愤的。
三国时
当然也有好的,三国时的阮籍在他的诗里对“安陵”、“龙阳”这些事情加以吟咏、赞美: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泽若九春,磐析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月衣裳,愿为双鸟飞,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咏怀诗·三》
清
清代词人陈维崧与歌僮徐紫云相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男男相恋的典故。紫云死后,陈作词悼念。
[摸鱼儿]
正轻阴来做寒食,落花飞絮时候。踏青对对嬉游侣,只我伤心偏有。休回首,新添得一堆黄土。垂杨后风吹雨溜。记月榭鸣筝,露桥吹笛,说着也眉皱。十年事,此意买丝难绣。愁容酒后微逗。从今怕到岐王宅,一任舞衣轻斗。君知否?三两日春衫,为汝重重啼透。多人瘦,定来岁今朝,纸钱挂处,颗颗长红豆。
相关书籍
《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张在舟著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31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资料】徐紫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