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赵燮雨剧作新编》总序

星期一 十二月 03, 2012 4:04 pm



海外华人赵燮雨先生的戏剧创作,成就斐然,硕果累累,其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挥毫泼墨、大书特书的《奇双会》。在戏剧传统面临现代生活严峻挑战的今天,还能有人耐得住寂寞,挑灯夜战、孜孜以求,专心致力于戏剧创作,实乃一奇。而作者居然还是身居海外的华人,乃又一奇也,堪称双奇之会。

奇葩总有他出奇的根源,这位赵先生的身世,或可解释一二他与梨园结缘的来由。他的好婆便是上海沪剧界老艺人,比她老人家小十二岁的小舅公是沪剧团里的主胡兼作曲。赵先生上学念书时,三天两头光顾上海大世界,对沪剧、越剧、淮剧、评弹和京剧,全都出自内心地喜爱,对于各种流派的纷呈,皆熟记于心、如数家珍。

若是仅有母系这一头的戏剧渊源,赵先生或许顶多成为一名票友,痴情于戏剧表演艺术。偏偏父系这一头,加入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其关注历史文化、政治斗争、人生百态、文学生活,有了戏剧剧本创作的冲动。他的祖父曾是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镇上第一任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若不是后来失去联系脱党,能够活到现在,也该是部长级的离休干部。而他的父亲——曾被评为高级政工师的著名民主人士——后来则因文字狱被打成当地头号大右派。家族兴盛衰落的故事,使他深解红楼之梦,热心红学研究,并且围绕红楼主题写下了大量剧本。

同样的历史情怀和面对现实的关注,使得赵先生翻版写出蔡锷与小凤仙的历史剧作,演绎《潜伏》一类的国共日伪多方斗智的剧本,还热心地为那些来到上海的安徽农民工,谱写塑造新上海人的舞台形象。他始终把人文关怀,寄托在自己的剧本创作之中。

赵先生的快手快笔、忽发奇思,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他能从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中,激发创作出一部围绕武则天这一中国历史人物的音乐剧。还可以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作《项链》改编出中国现代题材的剧本。更可以把雨果的《笑面人》搬上中国戏剧舞台。居然还有首部大型舞剧剧本《天仙配》问世。

深悉剧本创作之道的他,可以将各种灵感信手拈来,编出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剧本。《奇双会》这一出小戏/短篇弹词脚本,虽然只有两个出场人物,短短两千余字,却也情节跌宕、峰回路转,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包容的信息,与阐发的主题,不仅道出了海外谋生的艰难,并点出了同胞间往往相煎何急的病根。可喜可庆可信的是,戏剧矛盾乃至人生维谷,终于在落幕前,得以完满解决。

衷心祝愿步入退休生涯的赵燮雨先生,能在剧本创作道路上越走越顺,好戏连台。在退出江湖之前,为戏剧舞台源源不断地输送精彩剧本,尽享黄昏夕阳的风光。

朱小棣 2012-2-12草于美国哈佛校园


朱小棣,海外知名双语作家,美国哈佛大学资深高级分析研究员。作品曾获美国“杰出学术图书”称号,并获法国“历史侦探小说奖”提名,《新狄公案》、《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闲读近乎勇》等书作者。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28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赵燮雨剧作新编》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