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柯軍現象─ 序顧聆森《夜奔向黎明——柯军评传》
星期二 十一月 20, 2012 5:57 pm
認識柯軍已經很多年,只認為他是崑劇舞台上一顆亮麗的明星,武生行當,一齣《林沖夜奔》不作第二人想。自律極嚴,鍥而不舍,精益求精,贏得大師鄭傳鑑主動收為關門弟子,於是老生、文武老生兼而抱之,年才不惑,即譽滿菊壇。 我常向學生說,崑劇是我國最高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的融合,是戲曲的最菁華。戲曲以歌舞樂為美學基礎所產生的寫意性,由此而形成虛擬、象徵、程式的表演藝術基本原理,從而破除了時空的制約,使之能夠自由流轉,具有無所不能呈現的內容。這種美妙的質性,也自然以崑劇最具代表。也因此,一位優秀的崑劇演員,就要合歌唱家、舞蹈家、音樂家、文學家,甚至雜技家為一體,其藝術修為的高難度,真是舉世難以比擬,豈是西洋歌劇和東洋歌劇的演員所能望其項背。而柯軍在我心目中,正是已臻於這般境界的崑劇藝術家。
然而再優美的藝術也難抗拒時代的潮流。作為「南崑旗艦」的省崑,居然曾經也有臺上二十幾人,臺下三人的時候,居然也有被劇場經理拒演的尷尬。崑劇看來真是「時不我與」了。而在這種情況下,省崑又忽地青天霹靂,奉命由事業改為企業,也就是由吃公糧變成自力謀生,這對省崑而言,恰似「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卻遭當頭風。」著實窘迫連連。而誰料到,柯軍在接任院長後六年,竟然被業內人士,圈外觀眾,驚嘆為「柯軍現象」。這種「現象」,誠如顧聆森先生所說的是「向黎明夜奔」,「不只是能力、魄力或管理得法的象徵,更代表了一種精神力量,一種思想意志,一種對文化遺產全身心的投入與付出。」這種「現象」也恰似「使行將沈沒的超級巨艦,居然重新獲得無比的動力,在無涯的海上衝風破浪,全速前進!」
而我從顧先生書中所看到的,則是:「遙瞻殘月,暗度重關;奔向黎明,走上康莊。」因為那時的崑劇恰如殘月將沈。要以企事拯救崑劇,在惡劣環境下,豈不像「暗度重關」,有如林沖夜奔的艱難,而他終於奔向黎明了,在曙光的導引下,畢竟走上崑劇的康莊大道了。
也因此,對於「柯軍現象」我由衷的佩服。佩服他不僅是由於他在藝術上執著堅實功底,而又努力提昇並開創的卓越成就;更佩服他在極端困迫下,以堅強無比的毅力和出人意表的識見,使劇團從山窮水盡趨向柳暗花明,使他所培植的崑劇苑囿,花燦果繁。
一般寫傳記的,都是以時間為主軸來貫串生平事蹟,而顧先生寫柯軍則不然。他將筆力集中在2004年8月柯軍膺任「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以後的所作所為和發生的事件。他分作十九個單元來描述,用的是夾敘夾議之筆,使人感覺剖析深入,柯軍的精神面貌與事功,栩栩如在眼前。同時也餘筆蕩漾,將柯軍的前塵往事,家庭生活,勾勒編織而相為映襯,使得全書輕重有致,血脈通連而呼應的成為一部美好而完整的傳記文學。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柯軍具有不凡的洞矚力。在他「臨危受命」接任院長時,全院只有1,000元人民幣的情境下,他首先拒絕了北崑的高薪和副院長的職位,宣示他奉獻省崑的決心;他進一步捐棄前嫌,冰釋積怨,「舉賢不避仇」,使全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上下同心協力,景況為之煥然一新。當2005年5月白先勇挾其《青春版牡丹亭》所向披靡之強勢,前來南京市區人民大會堂公演時,柯軍竟敢效法韓信用兵,背水為陣,將省崑看家戲《精華版牡丹亭》,假僻處一隅的東南大學大會場,與之「對壘」,而大會場有一千四五百座位。結果雖各領風騷,各自一票難求,圓滿收場;但柯軍在下決心「對壘」時,是認為為了省崑的聲譽,更為了省崑今後的前途,這一仗不能不打,而既打就絕對不能輸。他的看法和決心,無疑是正確的。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了舉世驚懼的大地震,災情慘重之有待救援,激起了柯軍不可遏抑的情懷,「難道崑劇演員無法奉獻同胞以大愛嗎?」於是他劍及履及,在匆促的時間裡,製作了一齣《1428》,親任腳色,使之成為《崑劇舞台上的汶川大地震》,感動了無數的觀眾,藉此發動募捐,居然獲得了一百四五十萬人民幣的賑災款項,作為救濟的「及時雨」。
我們從書中又可以看到柯軍堅毅的性格和開創事業的能力。他的堅毅,也許得諸啟蒙師張金龍的「鞭箠」,使得他在吊毛、搶背、僵屍、下高,乃至於像《對刀、步戰》中奇而又險的「武林絕活」之磨礪中,日積月累的養成了一股百折不回的潛在力量。他為了講求崑劇藝術自我修為的日新月異,他無日不練功,他也要以此來示範同儕和後進,希望他們不可有所荒廢。他一上舞臺,縱使只是排練,就不止不馬虎,還要達成最美好的呈現。雖然他曾在2005年7月19日《小孫屠》的彩排中有過「斷臂」之痛,也從不會改變他這種執著。「斷臂」那天中午,我正好在南京,他還接待我喝了幾杯酒,下午我聽到這消息,內心很是不安。而也因為柯軍有這種「求善固執」的堅毅精神和力量,所以促使他完成諸多開創的事業。他集思廣益,成功的改編或創製了《桃花扇》、《小孫屠》、《绿牡丹》、《我的浣紗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崑劇院作為打入市場和傳承的全本劇目。他在院裡開設「個人專場」、「青年評比展演」、「蘭苑周末場」,一方面藉此提昇同仁的技藝和增多擅長戲齣,一方面也以此招徠觀眾使院團有正常的收入。他於2005年5月更創設「蘭苑傳習班」,培養了許多學員,無形中成為崑曲的義工,開展了崑曲廣大的影響面。和白先勇那次「牡丹對壘」,真多虧了這許多義工動員的力量。
我們從書中又似乎聼到了柯軍盡心竭力的為崑劇事業而打拼的心跳聲,他的無私的奉獻,自然感動了許多人而終於得道多助。他曾因「顧院不顧家」,惹得夫人龔隱雷有所怨言,兒子柯同舟有所疏離;但在溝通了解之後,不止夫妻恩愛有加,父子也情深彌篤。同樣的他也使同門師兄弟趙榮家心悅誠服。他待人誠懇,任用不疑,更使湘崑名角曹志威「來奔」,使加拿大人石俊山為演出的崑劇作最精準的翻譯,使同學馬曉惠為崑劇院架設全球網路,將現場演出直播世界,崑劇即此也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為全人類所共同享有。於是企業家倪國棟、沈岡等都樂於提供豐厚的資金幫助他發展崑劇了。省文聯、省政協的著名作家和書畫家們,也都樂於和柯軍作「高峯對談」了。而他要將南京打造成為「崑曲之都」的抱負也形成了,他在2007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更勇於向大會提出創建崑劇博物館的構想,企圖將經典折子作動態式的「還原陳列」。而省崑在他領導下,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在省崑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之際,柯軍回顧並省思了自2004年以來,他對崑劇永續發展的體悟和認知。那就是「新概念崑劇」的實驗和倡導。這「概念」其實和我對傳統表演藝術現代化「扎根傳統以創新」的理念不謀而合。也就是說要先完全汲取傳統的美質,以此為根柢,然後要像醫生輸血那樣,正確的融入現代新理念、新技法,並調適於現代化劇場;如此一來現代化的新表演藝術,不止可以順利產生,相信也將可以被群眾所接受。很高興柯軍在崑劇傳統藝術修為爐火純青之餘,更努力於「新概念崑劇」的建立。而今已有《奔》、《藏‧奔》、《浮士德》、《餘韻》、《1428》、《錄鬼簿》等六本,已可以說成績輝煌了。
而我更信心滿滿的認為,這種使崑劇企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和使崑劇永續發展的「新概念崑劇」所綜合起來的「柯軍現象」,很快的將會普及各崑劇團,那麼我們崑劇界,就要額手稱慶了。
2011年3月30日曾永義序於臺灣大學長興街宿舍
--------------------------------------------------------------------------------
*臺灣教育部國家講座、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262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柯軍現象─ 序顧聆森《夜奔向黎明——柯军评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