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人的同质化竞争与特质化发展
星期一 八月 27, 2012 6:16 pm
此为邓湘子2007年5月29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讲座。
很高兴来到第一师范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我讲的题目是《人的同质化竞争与特质化发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我希望这个题目,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一、何为“同质化”?何为“特质化”?
我是一个办刊的人,对于“同质化竞争”的最初认识,源于办刊的实践。现在各种媒体竞争激烈,刊物与刊物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的刊物是一份综合性的少儿刊物,全国每个省几乎都有一家甚至两三家同类的刊物。从全国来看,这么多同类刊物,面向同样的读者群,刊登大同小异的文章,谁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这样的刊物之间的竞争,就是“同质化竞争”。这几年里,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做得不一样些,从办刊理念、栏目策划到组织稿件,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也就是要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质”。现在看起来,我们的探索和努力,效果还不错。
在办刊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研究人的成长,思考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是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它的优势是保证了受教育者所受教育的全面性和体系性,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限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和自由的成长空间。
一体化的应试教育,带来一个可怕的影响,就是抓考试分数成为惟一的“硬道理”。许多人看到了这种“分数至上”的危害,但难以抗拒。家长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程来对抗整个教育体制,学生也不敢拿自己的前程来对抗整个教育体制,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人生就输在“起点”上了。
到了大学之后,很多人受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的惯性,煞不住车了,还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这样成长起来的人,很容易陷入到“同质化竞争”的困境里。
我们来简单地归纳一下题目里的两个概念:
同质化——来自相同的学习方式、相同的思维方式,缺乏个性特长,表现为“高分低能”,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质化——最本质的内涵就是独立思考,促成心灵觉醒,促成探索行动,促成个性特长,带来人生多样性的发展。
二、成功者总有一些特殊的品质
最近这半年,我在写作和修改《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一书,已经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外文版的翻译和出版也已经启动。5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和湖南出版集团举行了这部书的首发式。这是我写的第二部关于袁先生的书。它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探讨“杂交水稻”这个世界育种难题,为什么在中国取得突破,它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把这一重大科技事件,放在人类反饥饿的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放在人类育种的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放在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下来探讨,选择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角度。
把一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尺幅上来审视,这个人和他的事业当然是要有重大份量的。袁隆平恰好是这样一个人,一点也不逊色。他所做的事情,必须要放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上去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他和他的事业,对于中国和人类的价值,必须放在历史长河与对未来的展望中来考察。
袁隆平瞄准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们吃饱。他的事业就是从这个具体的问题发端,而且不断地引发新的问题。他一辈子都在解决这个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袁隆平当初只是一个普通农校教师,是什么使他成为后来的袁隆平呢?中宣部将袁先生确定为科技创新重大典型,今年6月上旬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报告会,我是报告演讲稿的撰写人之一,我在演讲稿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他从一名普通的山区农校教师成为誉满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从两腿泥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扎根田间的实验科学家成为高科技背景下的战略科学家。”我去过他工作19年的安江农校,他在那个偏僻的地方,居然开创出震撼世界的伟大事业。研究他的成功原因,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对于探索人的成长,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启示价值。
我思考的这个问题,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同学应当思考的问题。
现在来看袁隆平成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从他个人来看,他是一个英语优势者,是一个游泳健将,是一个精神自由主义者,是一个专注于目标的人,是一个扎根田间而视野开阔的人,是一个兴趣主义者,是一个行动主义者,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探索者,是一个童心不泯的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等等。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时,与他的同事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一样教课,领一样的工资。但是,他当时比别人多了一点动作,这是值得我们留意和深思的动作——带领学生在田边观察时,别的老师也许只是停留在田边,他却要跨进田里去。他去干什么呢?数一数一支稻穗有多少谷粒。他要做的就是提高谷穗上的谷粒,一辈子都在做这道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数学题。别人在学习工作中产生了疑惑,如果找不到答案,也许就把疑惑忽略了。但是袁隆平却不这样。1962年,他自费坐上火车,到北京去查资料,请教专家。他的这些动作,或许具有某种揭示本质的作用——他作为一个伟大创造者所应有的特殊元素,也许就在其中。
成功者总是有一些特殊的品质在发挥作用。这是一定的,这是我们有必要关注的。
为了准备这次讲座,我特地重读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感到真是太棒了。你们很幸运,是一师的学生。我觉得,你非常有必要去了解一师培养出来的最了不起的人,这就是毛泽东。你以前可能读过他的诗词,那只是他的一个方面。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就和他的同学徒步去乡村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他30岁出头的作品,它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考察报告。在那个年代,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如此高度重视,如此深入地去调查和了解,决定了毛泽东思考中国问题的独特性。从内容的来源,从语言到思想,这篇作品都强烈地显示出毛泽东的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你应当用心去读,去领悟。
三、努力摆脱“同质化”束缚
我们编辑部接受过一些大学生来实习,每年都有好几个,有师大、湖大来的,也有从别的大学来的。我主持过编辑招聘考试,感到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受“同质化”束缚比较严重。
我问,读过鲁迅所有短篇小说和散文吗,读过沈从文的《边城》和《从文自传》吗,读过肖红的《呼兰河传》吗,读过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吗,读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吗,这些现当代中国的重要作品,他们没认真读过,或只读过一点。
《红楼梦》《史记》这样的经典不去读;《百年孤独》《麦田守望者》这样外国现代名著也没有读过。
有些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居然对儿童文学一无所知。你不知道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不知道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其实是教育观念演变的推动史。你不知道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你不懂得童趣,不认同童心,不能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如果你成为教师,就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我们有很多同学,依照小学和中学的惯性,掌握了一个便捷的学习方法,就是看教材考高分。但是,你没有直接阅读的体验,没有深入心灵的感动,没有感受到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没有感受过文学语言的奇妙和精致,你那个高分在社会生活中是没有用的。读文科的学生,没有阅读和写作的扎实训练,这是很糟糕的。你不能获得自己的思想材料,也不给自己思考的机会,不让自己经历心灵表达的训练,结果是你只能跟着教材走,人云亦云,你的思想深处,毫无个性化的特质。
教材只是结论,是僵化的,是理性的。如果你不结合阅读原著,不结合自己的思考,任何高明的学者所编的教材,都只能给予我们一个标准答案,最终它给予我们的东西,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它只能给予我们“同质化”的东西。
同学们的成长之路,一直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已经习惯把眼光盯在学校里认为重要的事情上,盯在老师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就是没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或许是没有时间关心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说,在中国高考指挥棒下,“同质化”在严重地危害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美国中学生升大学,也要参加“高考”,就是必须通过统一考试(SAT),要考语文和数学,跟中国高考差不多。但能否被录取,这个考试成绩只占三分之一。录取要进行其余方面的考察,各州、各地区、各校,依据自己的标准,名目繁多,其中一项是特别看重学生校外经历,譬如是否有点特长,是否有出国(如去第三世界当义工)经历,是否单独弄过什么作品(有的美国高中生自己拍过电影,有发明创造成果)等等。美国高校录取的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每个人的特质化的发展潜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导向,智慧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的发展和走向。人家的方向确实好,你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向他们学习。我国高考改革强化了“自主招生”,也是往这个方向迈出了步伐。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你们身为大学生,已经逾越考试升学的重要门坎,就应该考虑培育自己的特质,实践自己的特质化发展。现在有条件这样做,有条件来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足。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要有反思和选择的能力。如果你的选择和反思能力跟不上你的成长需要,那是很糟糕的事情。
大学时光非常宝贵,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要努力摆脱“同质化”的束缚,超越追逐考试高分的急功近利,着眼于未来人生的长远发展。你试一试,拿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最优秀的人去进行比较,会大有收获的。如果你只是依照小学和中学的惯性,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人,你获得的东西就只是“同质化”的东西。
四、强化“特质化”发展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里说:“每个学生的才能和天赋都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日后,一些人将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另一些人将成为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又一些人将成为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会使他们很相似,这就是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
“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这一句话是值得同学们要特别重视的。我们应当“智慧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是建设个人特质的重要手段。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东西是迷惑人的,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智慧和创造性”。它为什么容易让人迷惑?因为它时尚、感性、刺激。比如,电视流行娱乐文化,主要元素是暴力、情色和隐私。它是文化快餐,是感官刺激,是浅文化,却吸引着千千万万青少年观众的眼球,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是太可惜。
跳出同质化的竞争,实现特质化的发展,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好好思索,做出自觉选择,付出实际行动。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这件重要的事情。
我们知道,科学家对基因组的破解,人与大猩猩之间的基因差异,也就是不到2%的差异,98%多的基因是相同的,进化的结果就是基因有一点点差异。人类从动物界走出来,靠的就是这一点差异。
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如果你比别人多那么一点不同的品质,比如你有2%的特殊性,甚至通过努力,你的知识和思维有5%,甚至10%的特殊元素,这个差异就能够让你从“同质化”群体中超越出来,就像人从大猩猩中超越出来。
这个差异从哪里来?我想给同学们提一点建议,就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或半步”,从行动差异实现品质差异。我尝试谈几个具体做法——
阅读差异:有创意地进行深阅读
阅读作品与只看教材是非常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不提供标准答案,却给予我们审美愉悦和心灵感动。阅读原作品能够让我们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特质化”的生命元素由此滋生。
有创意地写书评——
《百年孤独》的10句经典的文学语言
《从文自传》的10个生命细节与从文先生小说创作的关系
有创意地交流——
你可以组织同学评选大家认为最精彩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请大家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评选不是走过场,要辩论,要有基于阅读的体验。
行为差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就像只看教材不读原著一样,有些同学只安静读书而不动手实践。
我看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电视报道,印象深刻。今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本周”栏目的节目叫“扛摄相机的人”,讲了湖南大学的一个学生和湖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一个学生,业余弄了个DV,尝试拍电影。他们那个电影就叫《高手》,获得全国大学生DV大赛金奖。四川农业大学的几个同学到山区去玩,碰到了一个爷爷准备把他10岁的孙子送给别人抚养。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打听后知道孩子的母亲在9年前逃出去打工了,父亲患了精神病。他们帮助这个孩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他们把整个过程拍成了一部电影纪录片,获得全国大学生DV大赛纪录片的金奖。江西省东华理工大学大四女生巩元源用自拍的校园DV剧《一英里》。两个多月里,从编写剧本、拍摄到后期的剪辑、配乐,都由她一人独立完成。她说:“我觉得在学生时代拍过DV剧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思维和概括能力。”
把DV、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当作自己学习的工具、尝试实践的工具,这真是太棒了。
在我的眼里,毛泽东、袁隆平是伟大的行动者、探索者、发现者。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小学大力倡导,老师要引导少年儿童成为小行动者、小探索者、小发现者。在这里,我提倡大学生要主动地成为行动者、探索者、发现者。因为,人的特质就是从行动中来,从探索中来,从发现中来。
思维差异: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面对问题进行的智力活动。你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提出了什么好问题?你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思考,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答案?
文科学生的视野要不断拓宽,你不能只读文学书籍,还关注科技、哲学和各种艺术。视野开阔,才有可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有了新的观念,读书才会有收获。
如果你读过王小波的杂文,会感到他的思维方式与一般人很不相同。他原来是学工科的。你能不能在阅读王小波的杂文时,对他的思维方式进行考察?
阅读中去考察作者的思维方式,就是深阅读的表现了。你有没有关注过孔子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关注过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关注过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关注过鲁迅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思维方式?
建议你尝试对一两位自己喜欢的杰出人物进行这方面的考察,看到思维方式的多样性,逐步地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机制的普遍推行。各种各样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素质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我讲的“特质化”发展,是强调个人素质的升级与独特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行为的极端化。
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机制,个人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社会基础。这个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从历史看现实,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社会已经允许并且鼓励个人奋斗,个人努力,去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
有了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个人能否做到最大化的价值实现,就有赖于自己的意识、素质、才能和自觉行动。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独特的思维品质和个人才能,为人生的成功打好基础,成为优秀的人、卓越的人。这是我对同学们的美好祝福!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20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人的同质化竞争与特质化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