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看戏看角儿
星期一 八月 06, 2012 5:22 pm
看戏看角儿。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啊!可是这个艺术欣赏的常识,现在怎么居然成了问题了,可见当下中国的文艺思潮已经混乱到什么程度。
从北京人艺推出五星级(五个明星:濮存昕、宋丹丹、徐帆、何冰、杨立新)的《窝头会馆》,到陈道明参加演出《喜剧的忧伤》,再到近日台湾老戏骨金士杰演出的《最后14个星期二的课》。都有人说,这些戏就是靠明星卖票,没有明星。这些戏就没人看了。言外之意是这些戏在走邪门歪道,违背了戏剧“武装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地。
看戏看角儿有什么不对?演戏用角儿有什么不对吗?
中国历来有看戏看角儿的传统。这个传统来自于中国人懂得什么叫欣赏艺术。欣赏艺术,就是欣赏美。就是享受在看戏的过程中得到的心身的舒畅。在这种享受艺术的的美感中,可能也琢磨琢磨里边说的是什么,但是这个在中国人看戏中不重要。中国京剧传统老戏,老戏迷连唱词都能背下来。可是还是天天蹭戏园子。为什么,享受去了。用现在的官话说,人家那叫陶冶情操去了。《空城计》里诸葛亮的唱词:“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哪个老戏迷都能从头到尾唱下来,可是马连良先生演出的时候,还是一票难求。为什么,戏迷在欣赏马先生的唱腔时,享受到了马先生的诸葛亮的美。同样,谭富英先生演出的时候,这帮戏迷又去了,为什么,戏迷同样要再享受谭先生的诸葛亮和马先生的诸葛亮不同的美。这就是看戏,这就叫懂戏。这就是中国戏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
认为看戏看角儿是错误的朋友。我不知道他们认为艺术欣赏的目地是什么?是受教育?《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是不是以后就不要再看了?《茶馆》的故事谁不知道?北京人艺每次演出都是场场暴满。难道看戏都是受教育去了吗?如果《茶馆》有那么大的教育作用。为什么全国没有第二个剧团演出《茶馆》?受教育嘛,谁演不行?可是,中国除了北京人艺,没有哪个剧团傻到排演《茶馆》的程度。因为谁都知道,观众看《茶馆》,就是看北京味儿,就是享受京味儿话剧去了。这种享受才叫欣赏艺术。谁想再排一台《茶馆》,用来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的教育,起码不大聪明。
欣赏艺术不是为了受教育,这个道理如果放在欣赏其它艺术上就更能得到证明。谁没见过虾?海鲜市场里有的是,哪个饭店都会做基围虾,看虾能受到什么教育?可是,齐白石画的虾已经卖到上百万一张。你想通过看齐白石的虾懂得革命道理是不可能的。
不往远了扯。回来说戏。戏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好剧团,必须有好角儿。好角儿的艺术魅力,成就了一台戏,一个剧团的成功。同样,戏剧的魅力在其自身的艺术欣赏性。《日出》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因为每一次看这个戏,我们就为戏本身的人物个性、优美台词、舞台调度、戏剧节奏所吸引,都能得到一次新的艺术享受。如果只是为了受教育。我们已经知道的戏就可以不用再看了。
我不但拥护看戏看角儿的观点,我还大声呼吁,看戏就是看角儿。这个看戏的传统必须公开理直气壮地提倡。这样,戏才能好看,剧团才能出角儿。艺术才能更有魅力,人们才能在看戏中陶冶情操。
也许有人说,我们剧团没角儿,我们还不演戏了?如果不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没角儿你就培养角儿,没有角儿的剧团是活不下去的。
也许还有人说,我不是角儿,我还干不了戏剧了?如果也不是抬杠的话,我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一台戏,有角儿,也有龙套。红花全靠绿叶儿扶,傍角儿不丢人,傍好了角儿同样也是艺术家,有的老戏骨跑了一辈子龙套,剧团同样离不开他,当然,年轻人干这个,还是努力成角儿,角儿也有大小。好好演戏的小角儿也了不起着呢!
还会有人说,我们是民营剧团,演戏就是为了爱好,没有好角儿,没有好剧本,都是自己动手,自己上台,我们搞的就不是戏吗?我向民营剧团致敬,民营剧团刚起步,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角儿也要演戏,而且要坚决演,演着演着,你就成功了。什么叫成功了?有角儿了!对不?
看戏看角儿,演戏靠角儿。看戏不是全看角儿,演戏也不是全靠角儿。咱别钻牛角尖。但看戏看角儿,不为错。
如果认为看戏看角儿是错误的,看戏就是为了看一个以前没看过的故事,受了次以前没受过的教育。这种戏,恐怕与艺术无关。如果这种逻辑成立。世界早就没有任何艺术存在,只有说教横行了。如同文革。
再说一句,文革中的革命样板戏,也是角儿撑着呢!谁提出反证?
看戏看角儿,到啥时候你也别想推翻这个艺术规律。
——关东散人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8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看戏看角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