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中国与奥斯卡:十年电影梦的反思
星期四 八月 02, 2012 6:26 pm
《文学报》,2011年11月3日
近日,“申奥”一词又再度热起,颇像霸王登台,令人惊愕,但它指的不是奥运会,而是被视为电影最高荣誉的奥斯卡奖。这个词同时被电影界与观众默契地传播,从未有过的自信和迫切也被点燃,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申奥”一词的分量和它背后的产业之重。
9月23日中午,首都电影院开始点映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这部原定于12月16日公映的新片在短短一小时内售完一周点映票。很快,这则消息迅速传开,制片方出面宣布,《金陵十三钗》的点映启动意味着它冲击明年2月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流程正式开始,而它面对的首轮挑战就是入围竞争。
中国文化产业里,对两个奖项是极具焦虑的,一个是文学的诺贝尔奖,另一个是电影的奥斯卡奖。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奖项代表了文化战略国际化的最高声誉,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关注和产业升级。
产业将希望交给了类型大片,而类型大片则继续把希望放在角逐奖项身上。奥斯卡奖的确有它优势和追求,但它不会因为你效仿好莱坞标准而受特别青睐。面对奥斯卡,我们的电影产业需要什么样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我们是真的自信还是不自信?我们的产业是否应有自己的立场?在冲击奥斯卡这个现象上,我们还有许多疑问和反思。
投资的浮夸
奥斯卡奖对于外语片的要求偏重于艺术质量和人文特质,历史上几部获奖影片如《天堂电影院》、《伪钞制造者》、《入殓师》等都是此类影片,《卧虎藏龙》是第一部获奖的武侠类影片,看中的也是其“悲剧式的中国武侠精神”。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大多数获奖影片会是欧洲电影,特别是获奖13次的意大利和12次的法国,它们分别是两次著名世界电影审美伦理革命———“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的发源地。但这并不能说外语片奖视野过窄,在它诸多获奖片及入围片里,我们也能看到解密、战争、罪案等各种商业片类型。
在此反观我们的电影,就能看出一些不同来。是不是投资越大,越能出产好电影?这个问题已经有点老生常谈了,有关电影产业投资泡沫的批评已并不少见。大环境走向巨资热钱的投入和产业资源的联合,许多投资者即便知道未必能收回成本,制片方即便知道出来的是烂片,但他们仍然要这么去做,求的无非是产业内的话语权和资源集聚,一次失败能换来下一次投资,一部烂片能换来更多热钱,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急剧膨胀的产业“怪圈”了。
当我们看到一次次成本纪录被打破,以及赢得骂声越来越多的片子时,我们有理由质疑产业的诚意、产业的智力。也有足够的担心,超出民众想象的投资组成,是否是在对其它产业的“釜底抽薪”。
观念的落寞
电影的类型细化只是第一步,并不是说给一部影片贴上战争、动作等标签就完事了,认为是与世界主流接上了头。一部贴上史诗、战争或者历史的电影,是否具有真正现代的历史观和战争观?
这个问题是整体国产电影表现最隐蔽也是最关键的地方,战争大片或者历史大片的“大”是否仅仅大在其投资、特效上?拿这种“大”去拼国际市场,谁会瞧得上眼?谁会尊重中国电影?
固执于陈旧的历史观、战争观、伦理观,甚至迎合市场大众,时间一长,观众就认为电影很“俗套”,和自己是处于一个层面在想问题,换言之,看电影只需要看特效就够了,不需要看内容。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成为了主流。这更反映出我们电影的观念是否能够与世界分享?我们是否有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演绎答案?观念的偏执也让剧本意义变得边缘化。国产电影在十年前可以说还很重视剧本的质量,与知名小说家合作,并且很少篡改原著精神。但近十年来,导演们纷纷转型并且将商业与思想对立起来,甚至颇有自信的对原著大刀阔斧,来个模式化的结尾,惹得作者跳出来声明电影与小说内容无关。十年来,观众看到了大片时代的资本增长和主体稚嫩,也看到了产业团队缺乏的自省意识,以及掌握大片之“大”的能力。
类型的游离
十年大片时代同时也是类型片逐渐被重视的过程。整个电影产业有意识的开始研究欧美电影产业的类型问题,但我们的产业有个急功近利的习惯,研究类型片不是去专注于某个类型内在的发展演变,而是关注哪个类型比较热门,然后一窝风地去尝试。于是我们常看到一部新片上映,导演出来说这是第一次执导这个类型的电影,并以此为宣传亮点,让观众觉得这是“创新”。
艺术心理有个普遍特点就是,不情愿被类型化。当导演不明白如何在自己擅长的类型里借鉴加入别的类型元素时,
只能跨类型去尝试,是好是坏毫无把握,我们看到许多颇有成就的导演开始拍自己不熟悉的类型片,迎合投资人的要求和市场的热门,长远来看是在赌气、赌博。
此外,我们还没明白类型片的核心问题,类型片的类型归根到底不是画面特效的分类,不是场景的区别,而是类型故事的分类。在今天把一个故事拍好,或者说包装好,似乎变难了,因为电影整体追求的是视觉效果,以为这是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所在。这个看法是本末倒置,如果《盗梦空间》没有爱情故事的线索,那它整体就不会成立,如果《阿凡达》脱离一个优秀的英雄故事叙事,那它也无法收获口碑和票房双赢。
究竟什么是类型片?类型故事又处于什么地位?自己熟悉的类型是否还有很多新意未被发掘?比如类型的主次兼并、反类型的叙事,这些都是值得产业深思的大问题,或许更关系电影未来的“命脉”。
上述问题只是电影产业暴露出的众多问题的代表。当我们把目光从奥斯卡奖转移到国内产业的发展,便轻易看到问题的所在。十年电影梦的空白,这个事实的确惨烈,但电影人的理想则表现更为盲目,我们对好莱坞模式的研究和理解仍处于表面,在这个追逐里我们甚至毫无自己的核心理念。浮华背后,电影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许多业内人士喜欢把问题推给机制,高谈阔论而胡说八道;我们的电影评论也不够狠,过于纵容,但观众的耐心和宽容已经见底了。在这个大部分市场化的产业里,众人的意愿就是产业的意愿,只有大家放弃了争取和改变,只关注自己脚下那点事,那么我们只能说,活该。
谁也逃不掉。这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最后,本文并不意在《金陵十三钗》是否能最终获奖,它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寻找问题。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每年的入围提名都有中国电影出现,入围意味着持续不断克服缺陷的努力,意味着产业整体的良性发展,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再为了“多年一搏”而大悲大喜。
文/申振
《文学报》,2011年11月3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7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中国与奥斯卡:十年电影梦的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