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政治与艺术张力下的叙事技巧——论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的爱情

星期二 七月 31, 2012 5:10 pm



摘要:在《红色娘子军》的原创剧本中,不仅爱情线索明显,有关爱情的内容也成了电影内容的主体部分之一。谢晋开始也坚持把爱情线索作为电影叙事的主线之一。但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约束,在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剧本和影片进行的审查过程中,有关爱情描写的内容基本上全被删除了。电影生产过程中的政治因素与艺术追求之间形成很强的张力。但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编导通过丰富的爱情话语成功地使电影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爱情线索。因此,影片公映后,不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肯定。虽然权威历史话语把该影片评说为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但当时的观众仍然把电影中的爱情当做主要话题来谈论。即使是今天,我们从电影中仍然可以看见潜在的爱情线索和丰富的爱情话语。

   关键词:政治;艺术 ;《红色娘子军》;线索;谢晋;张力   

   

   由于选取的是革命历史题材,讲述的是一个女英雄的成长经历,能否处理好电影中关于两位主角——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爱情的内容是故事片《红色娘子军》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梁信的原创剧本中,不仅爱情线索明显,有关爱情的内容也成了电影叙事的主体部分之一。谢晋开始也坚持把爱情线索作为电影叙述的主线。但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干扰和文化环境的约束,在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剧本和影片的审查过程中,有关爱情描写的内容基本上全被删除了。谢晋在《导演阐述》和《〈红色娘子军〉导演创作札记》中也没有提到关于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爱情的内容。但电影公映后,当时的观众仍然把电影中的爱情当做主要话题来谈论。即使是今天,我们从电影中仍然可以看见潜在的爱情线索和丰富的爱情话语。因为“当初编剧同时为几条线设计的几场戏……这一切场景、人物、道具都是根据统一构思安排的。”[1](248)有关两位主人公爱情的内容与其它内容已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关爱情的内容不仅无法全部删除,其爱情线索也还潜在于电影之中。

   

    一、爱情的产生

   

   电影《红色娘子军》是当时众多叙述革命历史的艺术作品中较成功的电影作品之一。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吴琼花在共产党员洪常青的引导下如何由一个女奴成长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经过。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剧本和电影在接受审查的过程中,有关爱情的内容基本上全被删除。但电影内容本身和电影艺术的基本要求决定了这个电影在叙事过程中无法回避与爱情有关的镜头和语言,编导也有意无意地使电影保留了一条潜在的爱情线索。

   电影中故事的主线是一条讲述英雄成长过程的政治性线索,即女奴吴琼花被洪常青救出南府并参加了红军──吴琼花怀着感恩和崇敬在洪常青帮助下不断成长 ──吴琼花成长为洪常青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和共产党员──洪常青牺牲后,吴琼花为洪常青报仇并继承了洪常青的革命事业。但在情感关系上,二人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条潜在线索:洪常青同情吴琼花并设计救出她,吴琼花对洪常青怀着感激的心情——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二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并产生爱情——洪常青为了掩护吴琼花而牺牲——吴琼花继承了洪常青的事业并为他报仇。这条潜在的爱情线索自始至终存在于电影之中。有许多画面、语言、场面和情节都证明了这条爱情线索的存在。

   故事开始时,洪常青把吴琼花救出南府。二人在分界岭要分别。当吴琼花要走时,洪常青担心地说:“我怕你一个女儿家……你家在哪里?”于是,吴琼花不由自主地对洪常青讲出了自己的身世。然而,她讲着讲着又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对一个陌生同龄男人毫无保留地坦露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于是她说:“唉!跟你说这些干什么?”吴琼花一生中第一次遇到一个真诚关心她的男人,一个可以倾吐自己心声的人。洪常青关心她,她也希望获得洪常青的关心。因此,当洪常青再问她: “你叫什么名字?”时,她第一次露出了微笑,并轻轻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表现出了一个少女应有的含蓄与羞涩。临别时,洪常青给了吴琼花四个银毫子。吴琼花久久地望着常青,珍重地在胸前擦了擦手接过四个银毫子。她想说些什么又找不出适当的话语,只好对洪常青深深地一鞠躬。祝希娟在谈到自己对这一段内容的理解和表演时说,吴琼花对洪常青是“由信任发展到感激,在琼花苦难的一生中从没人这样关心她,把她当人看。出于由衷的感激,她把真诚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华侨的脸上,眼眶不知不觉浮上一层层的泪水。”[2](312)

   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真诚面对面时候的情景场面。洪常青提醒吴琼花“你一个女儿家”时,不仅唤醒了琼花的性别意识,也说明了他潜意识里救她的原因。当他问“你的家在哪里?”时,也是希望她拥有一个家的意思。洪常青对待吴琼花的态度是善意而热情的。我们可以从理性的政治层面上来读解,也可以从感性的情感意义上来读解。最关键的是琼花的反应。吴琼花的反应可以让观众联想到的不仅仅是感激,还有羞涩,是少女的身份被指认之后特有的羞涩,是青年男女对异性心有所动的本能反应。显然,初次相遇对吴琼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洪常青留给她的四个银毫子是给她应急的费用,但也相当于爱情的信物。同样,对洪常青来说,两人的初次见面也是难以忘怀。所以,当他得知娘子军就要宣布成立时,也不由自主地说:“明天一早……那个叫琼花的能赶得上!”因此,分界岭别离及以后彼此之间的牵挂是爱情发生的前提,也是爱情的萌芽。这是整个电影爱情线索的开始。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张力作用下,虽然其中明显的爱情话语不多,但导演却通过角色对白中的潜台词和演员的表演赋予许多画面和镜头以丰富的情感意味。爱情线索从这里开始凸显出来。

   

   

    二、爱情的发展

   

   吴琼花参加红军后,在与洪常青的交往中,两人的感情逐步加深。特别是吴琼花,有时掩饰不住自己对洪常青的爱慕之情。她在第一次执行侦查任务时违犯了纪律被关了禁闭。在禁闭室里,她与红莲谈起洪常青。红莲说:“论年头算,人家常青书记入伍才两年,是不是男人都比女人强?”琼花一边摸数着那四个银毫子躺下,一边说:“那怎么能这样说呢……”大特写镜头中的吴琼花陷入了想象与沉思。过了一会儿,琼花又说:“你说,常青书记这个人,他可真是的……”红莲看出吴琼花的心思,她接过话题追问道:“真是什么?”这是闺中女友引诱对方谈起爱情秘密的常规问句。红莲显然意在让吴琼花谈谈情感话题。但琼花掩饰了自己真实思想,她不谈情感,而谈起了工作:“常青书记啊!他也教训你,也处分你,可是常青书记处分你,还叫你心服口服……”…… 琼花虽然说的是日常工作,但她却一边说,一边摸数着爱情的信物——四个银毫子,不仅语气有些嗔怪味道,表情也是羞涩和幸福的。这是心中有了爱情女性的惯常动作和表情。“常青书记这个人,他可真是的”这句话不仅蕴含着大量未能说出的话语,也表明琼花在心目中为洪常青保留出来的一块不同于其他人的位置。四个银毫子本来就是贯穿在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的爱情信物。她在摸数着四个银毫子的时候,眼里流露出的也是幸福、神往的光芒。

   禁闭室姐妹谈心是电影中少数明显的爱情场面之一。扮演吴琼花的祝希娟也认为此时的“琼花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爱情。”[2](317)她的表演当然也是如此。至于为什么要表达二人之间的爱情,因为:“琼花是个热情奔放、爱憎分明的姑娘,她恨则把你恨入骨髓,爱则把你铭刻心间,即使她对常青产生了爱情,也并不偶然,而是合情合理的。”[2](315)但在电影中,由于政治因素的无形干扰,琼花回避了红莲的情感话题,转而讲到常青书记会处分人。也是因为受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约束,导演也不敢过多表达明显的爱情话语。但我们仍然能看出来吴琼花与洪常青感情之间爱情的发展和爱情线索的继续存在并借助导演的叙事技巧在此得以再次凸显。

   

    三、爱情的高潮

   

   电影中潜在的爱情线索最明显地被凸显出来是在二人在分界岭再次相遇的场面中。吴琼花在追击南霸天时受伤住院,出院时在分界岭遇到洪常青。于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坐下交谈起来。琼花坐在石头上,从头上将帽子抓下来当扇子,而洪常青,则将斗笠拿在手上当扇子,两人不约而同地扇着。琼花看看四周的环境,感触颇深地说:“又路过这儿了!”洪常青说:“是啊,去年从南霸天家里出来。”琼花说:“那好像是前一辈子的事了。”洪常青说:“变化是很大呀,现在苏区也扩大了,一切都变样了。”琼花说:“人也变样了,你知道那时候,我对你又恨又怀疑,可真……”洪常青看着琼花。琼花抬头看常青不知说什么好,顿了一下说:“……有意思……”

   按照编导的设计,“以上就是为他们安排的,心照不宣的‘爱情的发生’”。[1](244)其实,爱情早已发生。但以前只是从吴琼花单方面来表现的。这次相遇是从双方互动交流的角度来表现二人之间的爱情。祝希娟在谈到自己的表演时也说:“这时,在琼花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情,是感激,也是爱。” [2](315)我们从影片中也确实看到了,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观众对爱情的理解来说,这是明显的爱情场面。这个场面不是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但却是爱情话语最丰富的场面。是吴琼花与洪常青爱情发展的高潮。

   吴琼花与洪常青二人之间爱情在分界岭再次相遇时发展到高潮,不仅符合吴琼花的性格逻辑,也符合二人的情感逻辑。吴琼花的性格,是以“野”为特点的。而这时候,她一点“野”的气息也没有了。是什么改变了她?影片的表层政治话语解释是党的事业让琼花不再“野”了,是她触犯侦察纪律所造成的后果让她不再 “野”了。但这样理解并不全面。侦察纪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野”或者“不野”是一个人的情感状况。从电影的深层话语来看,吴琼花性格的转变是因为心中产生了爱情。只有爱情可以让一个“野”的女孩子变得温柔善感。从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逻辑来看。自从分界岭别离后,两个人都再也无法忘记对方。成为战友与同志后,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增加。特别是吴琼花对洪常青的爱情发展得很快。这次旧地重逢,两人内心深处都是十分激动。虽然双方都在全力抑制自己的感情,但我们还是从他们的话语的潜台词、表情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丰富的爱情话语。

   由于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约束,电影在叙事时不能使用明显的表达爱情的语言。但导演用含蓄的对话,浪漫的环境,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丰富爱情话语,表达两人之间的爱情。琼花说“又”路过这儿了,说明她一直没有忘记两人第一次的相遇,说明她心中此时的无限感触。“你知道”,不仅说出了保留在琼花心中爱情的痕迹,也同时透露出她希望洪常青理解自己此时心情的渴望。“可真……有意思……”如果这时候琼花心里想的也是苏区的扩大,她应该用更明确的字眼来表达。革命事业的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如何能含糊不清地说“有意思”呢?这说明吴琼花已经感觉到了爱情给她带来的幸福,她有很多话说,但又不知道怎么说。 “可真有意思”不仅表达了琼花自己心中已有爱情的美好,而且表达了她对未来爱情的憧憬。但接着两人没有继续交谈下去,而是并肩走到桥上,一起去看地图而转入了政治话题。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爱情的对白,两人的情感话语也没有深入下去。但已经足以表达两人之间,特别是琼花对于洪常青的爱了。因为爱是难以言说的,是顾左右而言它的,所以既可以是说不明白的,也可以是有意思的。当吴琼花与洪常青来到地图前谈心时,吴琼花说:“嘿,你真会开导人啊!”洪常青笑着走到圆桌边去剖椰子,吴琼花又说:“别笑,我是诚心诚意!”她说着去翻书架上的书“我真不明白,你怎么能懂这么好多好多的事,看这么多书,这么大的学问!”洪常青开始谈自己的身世。这时,两个人虽然说的没有情话,但这实际上就是两个恋人冷静下来后无拘无束地交流。这恰恰说明了二人的关系已经没有任何隔阂了。所以说,分界岭再次相遇这个情节是吴琼花与洪常青爱情发展的高潮。

   

   

    四、爱情的转化

   

   分界岭再次相遇的情节之后,电影中很少再有凸显爱情线索的场面。因为吴琼花与洪常青的爱情高潮已经过去。不仅他们两人对待彼此之间的爱情已经心照不宣,其她女兵对他们二人的特殊关系也给予了默认。电影很少再出现专门表达两人爱情的镜头,电影对爱情线索的表达也隐藏在其它镜头和场面的背后,只是潜在于吴琼花成长为共产党员,只到最后代替牺牲的洪常青的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交流也转化为日常工作和共同的战斗。这期间,红莲与阿贵结婚的场面中存在着一些表达两人感情交流的画面。发展到最后,最明显的表达两人之间爱情的情节就是战场诀别。洪常青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也是为了掩护吴琼花撤退而留下阻击敌人。两人虽然知道再见面的可能性不大,但仍然抱有希望。特别是吴琼花,对再见的希望十分真诚。所以,临别时她拿出那四个银毫子说:“如果被敌人割断,就作为我第一次党费!”这个情节的表层意义是政治性的交党费行为。但从深层的爱情话语和潜在的爱情线索来讲,这种做法是一种真诚的爱的表白,也是一种鼓励和暗示。洪常青牺牲后,吴琼花在整理洪常青的遗物时又发现并珍藏起那四个银毫子。从电影潜在的爱情线索来看,这意味着洪常青虽然牺牲了,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永恒的。吴琼花继承了洪常青的理想和革命事业,并把对洪常青的爱转化成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爱。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红色娘子军》中存在着一条潜在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爱情线索。虽然吴琼花与洪长青始终保持着一般的同志关系,尽管二人相处时更多谈论的是革命话题,与个人私情似乎相距千里。可从影片中一系列情节的设置和丰富的爱情话语中还是可以看出两人感情发展的线索:洪常青同情吴琼花并设计救出她,吴琼花对洪常青怀着感激的心情——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二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并产生爱情——洪常青为了掩护吴琼花牺牲——吴琼花继承了洪常青的事业并为他报了仇。这条线索不仅符合他们两人爱情发展的逻辑,也暗合了一般爱情影片中情感发展的基本逻辑。

   因此,笔者认为,《红色娘子军》的编导在自己的艺术观念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影片人物的情感逻辑和性格逻辑,始终努力为电影设置一条爱情线索,并想方设法表现出来。由于不能直接表现爱情场面,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中的男女角色通常是战友、同志或是党与群众的关系。他们在共同的斗争生活中,建立起了牢固的革命情谊。但这个过程实际上与经典爱情片中情感酝酿的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更为隐含、朦胧而已。《红色娘子军》也是这类影片中的一部,不过相对于同时期的其它影片,《红色娘子军》具有更丰富的爱情审美内涵。虽然由于政治环境的约束和组织审查的删除,电影中的爱情线索不再明显。但这条不明显的爱情线索却歪打正着的正好符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观众对爱情的理解和审美需要。这也是《红色娘子军》能成为优秀经典电影的原因之一。

   

    五、编导的爱情观和电影中的爱情线索

   

   总之,无论从电影的内容本身来看,还是从演员的表演,道具的使用,美术设计和音乐效果来看,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都存在着(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明显的,对现在的观众来说是潜在的)一条爱情线索。为什么要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使用一条爱情线索呢?这与编导的爱情观有关。虽然根据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电影应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但梁信认为,电影“有时也不妨花费一点笔墨,写一写革命史与大跃进中的人物的爱情生活。写一写 ——爱情的真、善、美。”[1](250)编导之所以在剧中穿插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试图表现他们纯真的爱情,爱情是他们战斗生活的一部分,更为主要用意是最后把它运用到常青就义的场面上去。他们想把同志、首长、领路人和爱人的关系融合在一起,加强主人公对阶级敌人不共戴天的仇恨,告诉人们,先烈也深知生命与爱情的可贵,但为了我们的今天,两者皆可牺牲。这种构想也符合当时权威历史话语的要求。另外,他们不仅想创作出符合当时的革命意识和文艺创作主旋律大背景的影片,也想创作出受观众欢迎,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影片,而爱情话语的表达是最基本的创作需要。应当说,梁信的剧本对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描写是必要而感人的,谢晋对这些描写也是赞同并赏识的,所以他才接拍这部片子。在导演阐述中,他也表达了与梁信相同的想法,认为“应抒一抒革命的情。‘分界岭分路’表现了常青与琼花关系的变化,‘禁闭室’里姐妹谈心打开了心灵的窗棂。‘路遇’、‘看地图’常青通过讲述身世来启示琼花的这些场面,都应该有诗一样的意境。”[3](259)他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也把爱情线索很明显地叙述出来了。

   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都不允许电影中存在过多的爱情话语。因此,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政治与艺术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并自始至终影响着电影的拍摄。虽然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把爱情线索明显地叙述出来,但剧本和电影在审查过程中,有关爱情的许多内容都被删除了。其实,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违背了编导的创作本意,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了编导的基本要求。因为,电影中的爱情线索和爱情内容已经和其它内容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抽调了这条线,剧本仍然成立。” [1](247)影片也仍然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品。也因为“因为结果已见,从影片来看也可以不谈。”[1](248-249)不是不谈,而是可以不直去谈。编导当初设计的很多爱情内容只是电影思想思想内容的一方面。在影片的摄制过程中,电影也可以不设计明显的爱情线索,也不需要太多明显的爱情话语。这是编导思想的另一方面。

   梁信和谢晋都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在红色革命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修养使他们认识到“由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出身的艺术工作者,在体会生活和作品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常常从不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现象。对一场戏得好恶,有时会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出入”。[4](268)“中国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里,对男女私情的节制是自觉的,也是非常严格的。”[1](243)吴琼花与洪常青之间的爱情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具有严格纪律约束的革命同志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不仅要符合一般爱情情感逻辑和性格逻辑,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既要有利于革命事业,也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求。因此,他们原来对电影中爱情内容设计的太多也太直接。电影在审查过程中删除了那些过多的爱情场面并没用完全违背他们的思想观念。观众看到的影片对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爱情的表达是含蓄的,间接地。但这样表达使电影更具有艺术的张力,更具有审美的韵味,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因此,《红色娘子军》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虽然遇到许多干扰,有些还明显地违背了导演的创作意愿。但在政治与艺术的张力作用下,电影却歪打正、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应该表达的爱情话语,使该电影成为当时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

   因此,《红色娘子军》中的爱情线索和爱情话语的成功表达也得益于编导的爱情观。因为编导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历使他的爱情观与电影角色需要表达的爱情内容基本符合,才使得该影片的爱情话语得到成功地表达。导演在无奈之中所采用这样情节处理, 既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 又留给观众很多关于美好爱情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从而保留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六、结语

   《红色娘子军》拍摄于1950年代末,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都不允许电影中存在过多的爱情话语。而该片又是一部政治色彩浓烈的革命历史题材。因此,政治因素对电影创作的约束力更大。但该电影又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题材,无法完全回避爱情话题。因此,编剧和导演都极力在电影中设置爱情线索,凸显爱情话语。他们创作时设想洪常青是吴琼花的“良师益友、首长与爱人。”[5]“写她的觉悟与成长,她的人生归宿。”[1](230)因此,电影的政治因素与艺术追求之间形成很强的张力。如果张力向政治因素倾斜,电影就很可能成为一部充满政治话语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宣传教育影片。如果张力向编导的主张倾斜,影片就可能成为与时代环境和观众审美心理极不相符的传奇爱情故事片。但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张力恰到好处。因此,影片既符合政治标准,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编导也成功地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爱情话语。成为当时难得的一部艺术水平较高的影片。这些爱情话语的叙述,不仅符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也达到了编导创作艺术上目的。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吴琼花与洪常青的爱情也只能是电影中反映的这样的爱情。

   

参考文献:

[1]梁信.人物、情节、爱情及其他——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后记[C],色娘子军—— 从剧本到影片[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2]祝希娟.从女奴到战士——我是怎样塑造吴琼花的[C],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C],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3]谢晋.导演阐述[C],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4]谢晋.红色娘子军导演创作札记[C],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5]梁信.从生活到创作——吴琼花形象的塑造经过[N],人民日报1961-10-25.

  
(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
作者:黄世智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7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政治与艺术张力下的叙事技巧——论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