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母女柳毅,一脉传书
星期二 七月 31, 2012 7:23 am
电影《柳毅传书》是竺派越剧的经典,
艺术家竺水招的传世之作。她的女儿竺小招
多年来研习母亲的艺术,一直在舞台上力图
重现竺派艺术的光彩,再造辉煌。可是一般
人可能很少关注留意到其间的困难与艰辛,
因为恰恰是女儿的身份,使得这种艺术追求
难上加难。诚然,作为女儿,刚出道时容易
得到观众认可,光是顶着一个小招的名字,
也能博得几声喝彩。可是接下来就难以为继
了。其他青年演员也许还可以靠模仿,赢得
一个像字。而扮相不及素有越剧皇后之称的
母亲俊美的小招,恰恰很难仅凭模仿就能让
人接受和赞美,说她已经达到母亲曾经有过
的艺术高峰。多年来我一直在暗中观察,看
她如何进退维谷、走出这两难之境。当我日
前偶然在土豆网上看到央视《空中剧院》节
目于去年录制的她和南京市越剧团在北京长
安大剧院的演出,终于心满意足于她的完美
答卷。
如今远隔重洋、身在美国的我,不仅
来自南京,而且是在越剧舞台下
面长大的。《柳毅传书》可能是
我一生中记事以后看过的第一部
电影。影片中的演员筱水招和张
玉琴等,后来都曾是我父母家中
的常客。从我上大学的时候起,
就开始看青年演员竺小招在舞台
上扮演柳毅。而今光阴荏苒,她已然慢慢迈向了退休的年龄。这次
终于通过电视,看见她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这次舞台演出中的竺小招,一招一式全是从母亲那里传承来
的,十足地保留了竺派越剧的原汁原味。可是对照电影《柳毅传书》,
你会发现,她竟然没有一处动作和母亲在念同一句台词、唱同一句
唱腔时是完全吻合一致的。换句话说,她已经完全掌握了竺派表演
的所有程式,但是却丝毫没有照搬,而是驾轻就熟地运用竺派程式
作为一种艺术语汇,来根据自己对新编人物剧情的理解,重新诠释
打造柳毅的舞台形象。结果就是一个完全不雷同于母亲竺水招的柳
毅,却又完全符合所有竺派程式造型和唱腔规范。
戏迷们不一定全都
像我这样认可竺小招的
推陈出新,对于整场演
出可能还有其他许多不
满之处,包括对于扮演
龙女三娘的陶琪和前半
场扮演柳毅的青年演员
孙静。但是至少我算是
看出由陶琪扮演三娘的一点好处:以袁派花
旦的戏路来演绎三娘,至少比电影《柳毅传
书》中由竺水招的嫡传弟子筱水招出演三娘
多出一层流派花样。多样化,往往正是艺
术生命之所在。当年竺水招、筱水招搭档
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单一而造成剧场上
座率不高。过去在京剧舞台上,程砚秋曾
经一度邀请言菊朋同台唱戏,正当人们认
为程腔和言腔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以为言、
程合作必能长久,岂料事情的结局大出意外,演完《骂殿》的第二
天,鸣和社即将菊朋解聘。然而对于二人不能合作的原因,极少有
人提起。但是我私下揣度,倒是以为程砚秋是对的。不为别的,问
题恰恰出在程腔言腔的浑然一体。一生一旦,看似井水不犯河水,
却犯了艺术上切忌雷同的毛病。尤其是在中国,连吃饭做菜都要讲
究一个多色多样,同类的菜,做的再好也不能一块儿端出来奉客。
记得当年看书时见过梁实秋有一次造访郭沫若,不觉至午,主人留
饭。郭的日本妻子捧出“一巨钵辣椒炒黄豆芽”,算是全部待客之
菜,于是行文尖刻的梁实秋笔下这样写道:“四人聚食,食无兼味”
(《雅舍闲翁——名人笔下的梁实
秋,梁实秋笔下的名人》,东方
出版中心1998 年版,刘炎生编)。
可见这菜烧得再好,也不能“食
无兼味”。幸好程砚秋头脑清醒,
不为台下一时的掌声所动,当机
立断,从此与言菊朋各走各的阳
我私下揣度,倒是以为程砚秋是对的。
不为别的,问题恰恰出在程腔言腔的浑然
一体。一生一旦,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却
犯了艺术上切忌雷同的毛病。尤其是在中
国,连吃饭做菜都要讲究一个多色多样,
同类的菜,做的再好也不能一块儿端出来
奉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大戏院的这
场《柳毅传书》的演出中,“湖滨惜别”一场
里有一些竺派经典对唱,细听上去,先后由
笛子和琵琶分别为主体的伴奏,在录音效果
中能够听的出来是恰到好处地在音量上高
到足以与人声对位、对话的高度,这样便完
美表达了男女主角心曲款款、和声叠起的意境。我想这也正是作曲
和配器者谢子华的匠心独具之处。总之,那一场的演出,哪怕在整
体上还没有超越电影《柳毅传书》的艺术水平,但已在局部上呈现
出青胜于蓝之势。
朱小棣2011 年2 月21 日
选自《闲读近乎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7月版。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6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母女柳毅,一脉传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