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蒋方舟:伦敦奥运日记

星期日 七月 29, 2012 8:21 am



2012/7/25 DAY 1

双城记

2008年9月,我到北京读大学,当时奥运会已经过去一个月,整个城市狂欢的氛围却还没有散去:从北京前所未有的湛蓝天空,到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吉祥物,再到街头巷尾的报纸杂志的新闻宣传,无不显示出这座城市还沉浸在世界通过奥运看到中国“崛起”的盛世狂喜中。

2012年,我到伦敦看奥运,还有两天奥运就要开幕,这座老城却仍然是一副稍安勿躁的派头。著名的伦敦塔桥下,悬挂着巨大的五环标志,除此之外,很少看到奥运会的标志。倒是某个电影院,挂着巨大的宣传标语:“去他的奥运会,来看场电影吧。”

伦敦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变得拥挤和热闹,早晚地铁车厢,和北京地铁的人肉罐头不分上下。我到牛津街买东西,店员问我是不是来看奥运会的。我点头,店员皱皱眉歪歪头,说:“伦敦变得好挤,地铁和公共汽车变得前所未有地混乱。我家人全跑出城去躲奥运会了。”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我们每天的报纸上都是全民为了奥运万众一心、万无一失的鼓舞人心的报道,而在伦敦奥运会前夕看到的新闻,却全是关于交通不便、场馆还没建完的抱怨。今天中午最大的新闻,就是奥运缆车技术故障,把60多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还有老人在空中悬挂了接近40分钟。

换种思路,北京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一种孩子一样的新奇和欣喜;而伦敦的手忙脚乱,反而是一种从容淡定。它早已承办过几届奥运会,已经有种“我来过,我见过,我不必征服”的悠哉。

伦敦奥运会另一大特色就是节俭,这体现在所有细节之中。北京奥运会,每个火炬手只跑了大约20米,因为人多。而伦敦奥运会奉行节俭,每个火炬手跑了300米左右。

比较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花费不及北京奥运的1/300。

再比较场馆兴建,北京花了大量的经费在场馆兴建上,而它们大多在奥运会后被闲置。而伦敦奥运会,许多运动都置于城市背景之下,目的在于展示城市,而非国力。

今年是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200年诞辰,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头早已烂大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适合北京:它快速发展,同时又承受着速度过快的失衡危险。这话也同样适用于伦敦:英国从去年到今年一年之间,新开张了近一千四百间当铺,商铺倒闭者甚众。奥运会短暂的繁荣与经济衰落的残酷,同时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

2012/7/26 DAY 2

入乡随俗

今天关于伦敦奥运最大的新闻有两个。一个是中国记者三次试图闯进部署有奥运安保防空导弹的大楼,结果被警方拘捕。这个大楼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因为楼层比较高,所以顶层被政府征为军事禁区,部署了防空导弹,还安排了大量安保人员和警察巡逻。结果一位中国记者,“不知道出于何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先后三次打算潜入15层的顶楼,最终被警方拘捕。

这新闻在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应,一部分网友觉得是记者有辱国体;另一部分,则觉得是英国“欺人太甚”——如果是美国、法国记者,英国人肯定就不会过问。

我猜,超越英国人理解范围的,是中国媒体对于奥运,不惜冒着被当做恐怖分子的危险而抢新闻的巨大热情,以至于英国人只能得出“他一定是个军事间谍”的结论。

在“非注册媒体”的登记里,中国人仅次于英国本土人,都说奥运掀起了“媒体大战”,但是看起来,它仅限于中国记者内部,应该被叫做“媒体大内战”才对。而其他国家的记者,云淡风清,悠哉悠哉,觉得世界上有更多事情,远远比这个四年一次的大派对要重要。

关于奥运的另一大新闻,则是在朝鲜队对哥伦比亚的女足比赛中,奥组委错把韩国国旗当成朝鲜国旗悬挂,朝鲜队愤而退赛,主办方百般劝说,朝鲜女足队员含着悲愤的热泪拒绝了。女足队主帅说:“本打算死也不进场,我们很愤怒,我想强调的是,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相对于朝鲜队的苦大仇深,英国人的反应既无奈又轻松,今天BBC新闻的主页上针对此事的专题为“你认得哪几国的国旗”。专题中出了七组与各国国旗相关的题目让网友回答,以此嘲讽现英国人在地理知识上的贫瘠。

过于郑重其事的反应,在英国人的若无其事下都显得有些严肃得可笑。英国并不是板着脸不苟言笑的绅士,它是总猛烈自嘲的冷面笑匠。今天,我看到一个英国网站装作交管局的口气,吐槽火车系统:

“奥运期间的火车状况这么糟糕,怎么解决?”

A.我们不关心。B.你基本上上班一定会迟到。C.我们说了提供免费娱乐——你可以在铁道上看老鼠跑来跑去。D.我们已经收了你们的钱,所以,怎么解决,关我鸟事。”

或许应该入乡随俗,到了英国,可以卸下一本正经的面孔,学会嘲讽和化解。

2012/07/27 DAY3

奖励

奥运会上,除了金牌和奖金,各国对于获得获奖运动员还有各种奇怪的的奖励:韩国运动员在奥运上获得奖牌可以免除兵役,白俄罗斯终身免费提供香肠,希腊、朝鲜等国为本国奥运冠军提供一份公务员工作,印度是养老金翻倍,蒙古国选手图布辛巴亚尔,电信公司免费向这位夺金英雄提供“9999-9999”电话号码。

这些奖励,或者如白俄罗斯一样抠门,或者如韩国、印度一样实惠,相差巨大。可共同点是,它们都是这些国家认为重要的东西。

我是在海德公园看的大屏幕开幕式直播。晚上的伦敦已经起风了,微微有雨,有寒意,而海德公园的进场门票更是高达抢劫级别的65英镑,咬了咬牙,还是买了票,心想不能白来一场,最好不要让我失望。

开幕式开始之前,首先是一段演唱会演出。台上是英国版的“同一首歌”,台下是英国版的“张北音乐节”。我又冷又饿又累,坐在铺满碎松木的地上,周围全是食物残骸和空啤酒瓶,完全无法像周围人一样喝着啤酒轻微扭动,享受其中,心想自己真是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关键是门票还很贵。
一个小时之后,开幕式的直播开始了。周围人竟然走了一小半——他们只是来看演唱会的。

开幕式以工业革命为开始,好几根细长烟囱从舞台上升起直冲云霄,我周围的观众惊呼道:“天哪,这真是太神奇了!”我看他们一眼,替张艺谋暗暗冷笑。

越看到后来,我越收起了这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完败”的傲娇心态。中国奥运会开幕式太注重让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简直不知道怎么收拾好,怎么收拾才显得摧枯拉朽。英国奥运会,要轻松很多,二百多年的文化就松散从容地撑满了全场。

最重要的是,它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某种奖励。

发明万维网的人出场,说:“创造是为了每个人。”告诉观众改变世界,引领未来的还是人类无限创造力启发下的科技。我身后一个穿着《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 “bazinga"头型T恤的年轻人非常激动地欢呼。

憨豆先生出场,几乎没什么可以耍宝的情节,旁边一大堆从少女到妇女,就都笑得满脸都是泪。摇滚串烧让全场High起来,表演的歌曲一家三口、一家三代几乎全会大声地唱出来。

对我来说,当我看到英女王缓缓回头,望向007,周围人近乎疯狂地尖叫鼓掌时,我也得到了某种奖励。我被周围人对女王的敬爱所感染,也深知这种敬爱的难得:在一个庞大的国度里,还是有一个人,对其中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是神圣的、真心诚意爱戴和拥护的,这多让人羡慕啊。这种羡慕嫉妒,就是我踮着脚在人头攒动中勉强能瞥到些大屏幕,冻得几乎感冒的大半个晚上,得到的奖励。

原贴华夏快递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5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蒋方舟:伦敦奥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