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世界经典“接不住”另类改编
星期一 七月 23, 2012 4:05 pm
伴随原创乏力的是改编的狂欢。然而本周,三台世界经典均以另类的形式或被搬上舞台或正紧张排练——少儿卡通京剧《白雪公主》由一群学生演员用皮黄讲述西式童话,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脚下跳着踢踏舞步嘴上却哼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百老汇经典《古怪的一对》则是“全洋班”说中文。这三台大戏虽然看起来都有些“拧巴”,但噱头与艺术已经分道扬镳。
■守住底线 才能眼前一亮
“娃娃演戏娃娃看”是京剧为低龄观众提供观赏体验的捷径,但以往演出的也大都是传统折子戏,题材并不适合孩子。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少儿京剧《白雪公主》以中式手法重新烹制了这一经典童话,原著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被弱化,提炼出了白雪公主与矮人之间愿为朋友牺牲的友情。全剧不仅把唱腔和念白都改成了普通话,有时甚至还夹杂着几句英语,服装也是中式、西式与卡通相结合。虽然形式通俗、舞台梦幻,但京剧的程式却没有因此而损失,王子手拿马鞭策马扬鞭的潇洒,与刺客搏斗的武打场面,扮演小矮人的演员使用的矮子步,以及苹果树饰演者的跷工等,都是原汁原味的京剧套路。台下的小观众自然在感同身受中体味了京剧的韵味,现场热烈程度不逊于任何一台儿童剧。
而一向以改革先锋形象示人的黄梅戏名家吴琼,日前在保利剧院上演了一出堪称民族音乐剧范本的《贵妇还乡》。无论是与当下热点对接的台词,还是踢踏、爵士等舞蹈带来的时尚感,都让这出戏成了吴琼一系列戏曲改革中走得最远的一部。如果说近些年“江姐”旗袍的高开衩,《严凤英》中歌剧式的咏叹调都是她在试探观众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那么这一次则堪称她在深思熟虑后的一次爆发。虽然题材改编自迪伦马特的经典,而且请来了曾担任崔健键盘手的爵士乐手担任情景音乐的作曲,以及音乐剧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但所有的唱段却都是不折不扣的黄梅戏,甚至连音乐剧出身的群舞演员也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黄梅戏的经典唱腔。“有了钱可以天天打牌不上班,CPI长得再快也可乐擦地、牛奶洗脸、拉斐解渴,买把钻石当球弹”,不过伴随着这样的说唱以及踢踏舞步的,却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经典旋律。吴琼的贵妇装、另一位黄梅戏名家黄新德突破小生行当的喜感十足的表演,都没有给人水土不服之感。在吴琼看来,黄梅戏家底薄给了她改编的底气,“但无论是另类还是后现代,前提是要守得住底线。”
■制造噱头 “全洋班”成了“洋相”
排练场内一水的洋面孔,南腔北调说着拗口的中文,念台词尚且困难,更不用谈塑造人物。由河北话剧院制作的百老汇经典喜剧《古怪的一对》,破天荒地选择“全洋班”,一旁的导演顾威始终作沉思状。在这位经历过《雷雨》、《骆驼祥子》等一系列经典剧目复排的人艺老导演看来,这一次的排演难度超过了自己的预期。 “现在想来,这样的做法真够冒险的,真够贼大胆儿的。会说中国话的老外不少,但是会说话的不认识字,看不了剧本,认识字的又不会演戏,对我们来说,最终能够演出一台中国人能听得懂,两个主要角色能立得住的戏就足够了,至于戏剧风格、导演手法之类的就不好说了。”对于顾威来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与河北话剧院合作,这个刚刚转企的曾经以演出乡土戏为主的地方院团就是想实现在北京做一出打破以往风格剧目的愿望,在找明星和找老外明星两个方案都搁浅后,顾威提出了 “全洋班”的概念,最终一帮常年混电视剧组的洋面孔汇集于此。谈及这个创意,顾威不否认是个噱头,但是一帮连语音语调都没有解决的老外显然是顾词就顾不了舞台调度,虽然顾威更看重这出戏搬上舞台的意义,“失败也没关系,这显示了中文在世界语言中位置的变化,与一百多年前截然不同的是,现在是‘八国联军’给中国人打工”,但一出戏创作的前提首先是创作的态度和对观众的尊重,即便是有懂英语的助理导演坐镇,但演员们的中文水准显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脱胎换骨,仅仅是为了制造热点,其结果恐怕是创作者失信,观众也未必买账。”
作者:郭佳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4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世界经典“接不住”另类改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