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佛教名山争相上市的悲哀
星期六 七月 07, 2012 10:10 am
佛教名山争相上市的悲哀
身边有很多朋友都选择了皈依佛教,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谈到佛学心得,那些清净修行,那些人性体悟,说出来,总能祛散我内心许多烦扰。这让我觉得,宗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要比文化更容易让人找到精神归属感。
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权力与资本总在不断侵蚀很多领地,以前就有很多文化领地在商业裹挟下一再失守,现在,连宗教圣地也难以成为一方净土了。最近有报道,普陀山、九华山和五台山都在传出筹备上市的消息。而峨眉山早在1997年就已上市了。
上市,这个词,绝对很商业,让你能想到的,就是融资,就是圈钱,绝对不会是文化,也绝对不会是精神。然而,四大佛教名山,宗教文化之所,精神皈依之地,现在,却要围困于上市的一片拥挤喧嚣之中。这种氛围,让皈依者又情何以堪?
组成旅游公司的普陀山,计划两年之内上市,现在已进入上市预备辅导期;九华山今年已经第三次闯关A股了;五台山上市也被当地政府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再往前看,儒释道三教荟萃的少林寺,也曾数次传出上市风波,种种迹象证明,并非空穴来风。这一切,都意味着,如今的佛门圣地,难以成为修行的清净之所,让人获得远离尘嚣的精神安宁。
梁漱溟说到中国文化的遗憾,曾提到那种“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当宗教依存之所的佛门净地,被在“圈钱”的浪潮层层围堵,这无疑会造成更大的精神失落。事实上,近年来,不论是文化景点,还是宗教圣地,都越来越难为人们提供应有精神养分,带来期待的文化体验。原因就在于,过度的商业开发,让历史遗踪、久远建筑、艺术民俗、宗教活动,都无法再带来熨帖心灵的精神感受。
尽管相关人士不断强调,名山上市,不等于寺庙上市。问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把寺庙等宗教资源和旅游景区真正分开来,实在太难了。名山上市资产,也根本不可能跟寺庙“划清界限”。深山藏古寺,现在山已不深,一堵围墙,又怎么可能阻挡宗教圣地“被上市”的命运。事实上,很多宗教圣地在商业浪潮围堵冲击下,也渐渐变味了,散布着光怪陆离的时代乱象。
比如,当你怀着虔诚心境想进入这些宗教圣地,要经历景区那一段管理乱象之下商业的围追堵截,要遭遇小商小贩各种的坑蒙拐骗,要面对管理混乱无序与商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宗教场所自然难以成为宗教传承的有效载体,只会造成更多的精神污染。而上市,则进一步加剧这种商业浊流的侵蚀力度。
现在,不论是佛教的四大名山,还是少林景区,现在的管理权,都在各地方旅游局,运营权都在各大旅游局下属的相名公司手里。在权力与资本的双重推进之下,文化宗教领域,已经丧失很多文化本质,已经失落太多宗教精神。这些场所的灵魂,本应体现在文化价值传承,体验精神力量传递。面对上市对这种价值和力量进一步毁损,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当前对文化宗教场所的开发,会轻易突破文化的边界,突破了宗教精神的承受力。
牺牲文化和精神为代价的旅游经济,是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种悲哀。四大佛教名山,作为文化遗产,属于每个国民,不应是权力和资本的逐利工具。佛教名山上市,是一种警示信号,它表明商业开发已经严重伤害到这些领域的文化品质,偏离了公共领地的公益性本质。如果任由上市的浪潮漫溢佛教名山,最后,冲掉的,就是文化与宗教应有的价值灵魂。
单士兵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0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佛教名山争相上市的悲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