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子成:《大武生》:缺少灵魂的考量
星期日 七月 01, 2012 7:55 am
子成:《大武生》:缺少灵魂的考量
文/子成
2012年07月01日,星期日
《文学报》,2011年09月29日
《大武生》这部电影,起初听宣传介绍时,满怀激动。中国与美国电影相比,中国的电影题材是可以对历史的追忆,是可以对传统艺术领域多次演绎;美国的电影是向后的,它没有历史感,它只能以灾难、科幻为蓝本。因此,《大武生》以梨园武生为视角的创意,值得我们期待。可惜,纵观影片,缺少的恰恰是我们应该要体现一种属于中国戏剧的灵魂。
描写电影的共性容易,而个性就很难。所以,判断电影好坏标准之一便是对于个性的鉴定。如何鉴定个性?看的是人物。《大武生》中一龙和二奎的人物刻画不明显,尽管剧中他们的师傅余胜英讲,他们是两种性格的人。也许是两位演员的过于帅气,导演更愿意用特写镜头来捕捉演员的外表,而不是内在的特质。外加上非专业演员的刘谦出镜,男主演们的整体感觉偏向阴柔、造作。武生最起码的特质是阳刚,可以表现一台戏的张力。那么电影的人物刻画理应往这方面考虑。
对该剧的更多批评来自剧情。我们先撇开“武生花旦不能苟且”梨园行规的真实性,也不去苛求“武生比武就得撅枪”有些夸张。仅仅从剧情的价值观来看,《大武生》要表现什么?是门派之仇?灭族之恨?还是兄弟之情?抑或是演员卖萌?《大武生》就像一个大杂烩,融合了许多元素。正因为这些混合元素,阻碍了剧情的连贯性。还有,既然片名叫《大武生》就应该始终以“戏”为一条线,从而穿起戏里戏外的故事点。现在《大武生》拍出了武侠剧的味道。如剧中,如何抢 “武生泰斗”这块牌匾,先打一场群架;二奎以为一龙是摄政王的儿子,先不去刻画人物性格,来,干一仗再说;甚至,大S出演的席木兰,为报仇夺匾,穿内衣和二奎单挑。好像给人的错觉是戏剧演员,各个都轻功了得,出手不凡,还会夺命飞镖的绝技。如果是这样,《大武生》改名为《大武侠》也未尝不可。最令人搞怪的是结尾之处,一龙和二奎静静地坐在车上,享受属于他们的世界。据说,看到此景,电影院顿时爆发出笑声,难道是“鉴证奇迹的时刻”?杨澜看后用微博表示:人物塑造有不足,电影情节上也有牵强之处。所以,《大武生》是缺少灵魂的,包括人物的灵魂、剧情的灵魂,甚至是背后整个梨园戏剧的灵魂。
当然,《大武生》并不全是败笔,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借鉴。比如,用不同领域的明星带动起更多观众对传统曲艺的兴趣、电影与音乐结合的全新体验等。导演高晓松在狱中对《大武生》剧组写信道,市场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如同工作和薪水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还有诗与远方,电影还有永恒美。如果高晓松真能做到他所叙述的那样,那么《大武生》的失败,将会为其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088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子成:《大武生》:缺少灵魂的考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