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清代孤本《追风骥》喜入秦腔博物馆
星期二 五月 29, 2012 12:35 pm
据兰州日报报道 日前,记者从金城关秦腔博物馆获悉,清代秦腔孤本《追风骥》喜落金城秦腔博物馆,这一发现,使很多老艺人以为早已失传的清代剧目《追风骥》得以全面展示给大家,还原了这一戏剧的庐山真容。
《追风骥》介绍了明洪武年间,兵马司钟进,原打算将自己的女儿翠兰许配给高千为婚,不料,太师胡杰却欲将翠兰娶为儿媳,为了达到目的,胡杰焚烧马厂,诬陷钟进,钟进命女儿换男装,乘追风骥逃跑,半途为逃避追捕,翠兰与他人换乘追风骥,终得脱险,并与高千一同救出父亲,救皇帝,杀胡杰的传奇故事。
现金城关秦腔博物馆收藏的这部《追风骥》剧本,据秦腔研究专家李智考证,陕西的秦腔博物馆和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上都对这个剧目没有记载,“这个本子是我们从酒泉的一个剧团演员那里收回来的,我们查了很多资料进行考证,也走访了一些名家、老艺人,其中我省著名戏剧专家范克峻曾说过,《追风骥》以前只听祖上说过,却从未见过剧本。“这部戏别说剧名,甚至连折子戏也没有保留下来,很多人都以为这部剧本已经失传,现在,找到了这个剧本,可以说是抢救下来一部我们古老的戏剧创作,非常珍贵。”金城关秦腔博物馆负责人李智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戏曲剧目相当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而秦腔据专家考证形成于秦,精进于汉,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谓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的价值,但这些曾经璀璨的秦腔剧目大多以“腹本”相传,少见文字记载,剧目多有流失。李智告诉记者,“当年中国戏曲班社市场竞争激烈,在演员阵容基本稳定的状态下,竞争的重要砝码就是新剧目的创演,有实力的戏班非常看重新戏的感召力,一个属于本班社新推出的独家剧目往往成为带动新一轮竞争的优势所在,但这些剧目大多是师傅带徒弟,面授口传,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这些剧目如果没有被传下来或记载,很容易导致剧目流失。我们从早期的演出资料中发现有不少剧名,其内容已无法考查,《追风骥》就曾是其中之一”。
现在,政府有关部门仍在“大海捞宝”,在民间进行搜找,征集流失的剧目。开展挖掘、搜集和收购戏曲剧目的活动。
这部剧本的收藏者王先生以前在酒泉的一个剧团工作,据他介绍,这本子是他家爱戏的前辈们从以前的老艺人那里口传心授记录下来的,在家里存放了很长时间,传了四代。儿时,他记得爷爷非常喜欢听秦腔,经常大段地吼唱不同的戏,而这部戏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他决定将这个本子交到金城关秦腔博物。“这个本子,应该放在最尊重它价值,最能体现它历史意义的地方,我是甘肃人,我更愿意让它放在我们甘肃的秦腔博物馆里。”王先生说。“这个本子保留了上百年,很不容易,没有对秦腔的忠实热爱,很难连续四代将这样一个旧本子保留到现在。现在,我们已抄好了这个剧本的副本,过段时间,将会把它同其他300余本收集来的剧本安放在陈列柜里,读者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进行阅读。”秦腔博物馆的李智这样告诉记者。
作者:安君吉平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007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清代孤本《追风骥》喜入秦腔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