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39
星期三 五月 09, 2012 11:15 am
田老的一章里列举了不少他解放前的剧作名称,之后的是四部大戏。
陈先生有68台剧作,列举的就两部——可全部是举鼎力作。
这两部大戏新戏碰巧我全部看过。
也是钟爱戏曲,戏曲电影的关系,福建的三部著名戏曲电影都看过——《炼印》、《团圆之后》、《陈三五娘》。
第一部还被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改编为苏州两公差,是在光华大戏院看的现场。
百度介绍这部剧作有一段就反映了剧作者的艰辛——
上世纪5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陈仁鉴在福建仙游莆仙戏剧团当编剧时,偶然发现了从民间搜集的剧本《施天文》。原剧系公案戏,写施天文的妻子柳氏撞见婆婆偷情,婆婆无颜自尽。为保婆婆名节,柳承认是因自己顶撞婆婆而致其自尽。后来,知县复审,终于探明隐情捉出奸夫,使将被问斩的柳氏重获自由。陈仁鉴认为,原戏宣扬的是封建礼教,决定改变艺术表现形式,以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于是,他将这出戏改编为《团圆之后》。
在《团圆之后》剧本中,陈仁鉴将施天文改名施佾生作为主角。施在考中状元后,为年轻守寡的母亲叶氏请旨旌表。但是,叶氏在婚前就与郑司成有情,一直未断。在施佾生婚后第三天深夜,叶氏和郑司成商量欲了断前缘以保名节,但郑不肯。第二天清晨,施的新婚妻子柳氏向婆婆请安时撞见郑司成,叶氏羞愧难当,悬梁自尽。为了施家声誉,施命柳氏暂时认罪,其后又不忍妻子冤死,遂向县令求情。最后,为保施家祖泽和母亲名节,施欲毒死郑司成,却发现郑乃其生父。于是,他将毒酒灌进了自己口中。
1957年12月,福建省的《热风》杂志全文刊登了署名“陈仁鉴改编”的《团圆之后》剧本。北京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戏曲剧本选集》也将其收入,改名《父子恨》,署名为“陈仁鉴改编”。
1957年
1957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排演《团圆之后》,在福州首次汇报演出获得成功。此后,《团圆之后》成为鲤声剧团的“重头戏”,每到一地演出,都大受欢迎。但是,戏的成功并未给曾遭受挫折的陈仁鉴带来转机。1958年,他被下放回乡。
1959年,《团圆之后》被确定为国庆十周年献演剧目。由于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有人提出该剧人物太过灰暗,应该修改后再晋京演出。当年8月,有关方面请陈仁鉴出山,执笔作了部分修改。
《团圆之后》在晋京途中沿路演出。陈仁鉴因政审没有通过,未随行。在途中演出期间,剧本又引发较大争议,由随行编剧林金标等人作了些改动。这个版本由《文汇报》全文刊登,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署的都是“仙游县编剧小组”。在京演出时,又有争论声起,演出队又作修改,后刊登在《剧本》月刊,署名也是“仙游县编剧小组”。1960年,周总理指示剧团到长春拍成电影,剧作署名仍为“仙游县编剧小组”。
可见,政审两字的压力有多大。而最终的平凡昭雪却姗姗来迟。
这里,特别要提到沪剧的改编本。
采用的是北京戏剧出版社出版时用的剧名父子恨。
原爱华沪剧团较少演古装戏,是次决定扩展戏路,把福建的地方戏搬上沪剧舞台。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沪剧名宿凌爱珍演婆婆,袁滨忠韩玉敏分演男女主角。记得是凌大可演舅父即生父,杜智华演杜国忠。
在后来著名青年演员徐俊告别沪剧舞台袁派音碟中就特地收录了两段父子恨的唱段——
分别是荣归和哭父。
再后来,越剧王子赵志刚反串演唱沪剧在2006年袁滨忠专场演出中和著名解派传人汪华忠联手也是演唱父子恨中的饮鸠。
这个就是有视频了。
可见团圆之后的魅力。
把反封建的主题如此写得突出感人是这个本子最明显的特点。
一家四口最后全部死于非命,所以首长看后赞扬这是中国莎士比亚悲剧。
另外看过的一个改编版本是上海京剧院的本子——孽缘记。
李炳淑领衔主演。
这个看的是视频。
同样相当精彩。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95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