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你好,北京话

星期二 五月 08, 2012 8:20 am



我女儿是两岁时离开北京的。她很有语言天赋,吐字干净利落,会清晰地说“吃瓜子儿”。我丈夫在南方长大,十分羡慕她。他在北京呆了很多年,依然在L和N之间挣扎。

女儿现在汉语说的不怎么好,北京话就更没影儿了。不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常错用动词。举个例子,她总说“穿帽子”,“穿手表”。我纠正过很多次,但效果甚微。大概她是受了PUT ON和WEAR的影响。二是说名词时叠字太多,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亲戚们听了笑,我只能安慰自己:依然童心未泯。三是吃字。即该说的字常常说不出来。有次她和家里的老人聊天,不断地说着“你放心好---”,我在旁边一个劲儿用手势和发声提示,着急得心都吊在了嗓子眼儿上。但她诚恳地和老人说了几遍“放心好”,就是不知道“了”有多么重要。

尽管这样,她还在用汉语和我们、国内的亲戚交流,不愿意放弃。

有次在单位,先生打来了电话,我和他聊了几句。自然用的是汉语。突然,一个小同事从文案上抬起头。她先对我调皮地笑了一下,接着用发音古怪的汉语说:“我爱你。”我惊奇地大笑起来。她说,她父母是从缅甸来的移民,她的祖父母是远征军。她从小就被父母送进中文学校,学了很多年汉语,但因为用的时候不多,只记得几句了。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汉语的土壤虽然没有了,但人们对它的感情依然存在。有一次,一位越南籍难民前来向我求助。我们两个亚洲人刚说了几句话,便相互问起了国籍。很快地,她就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和我聊了起来。原来在河内长大的她,很小就被父母送到中文学校去读书。还有一次是在餐馆里,一个亚裔旅游团在付账时出了一些麻烦,我正好在旁边。当知道他们是来自台湾的客人时,我们便用普通话谈了起来。他们的普通话都带着南方音。几个女人羡慕地对我说,你的国语讲得真好。但他们的国语也不错,虽然是南方音,说话时一板一眼,大大方方,国话的神韵是有的。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忙碌。电话突然响了。刚拿起话筒,一个女人就向我问好。她的声音幽曲尖细,仿佛是从一个狭窄的管子里挤出来似的,我不能不想起以前国产故事片里的国军女特务。

也许是从电话本上看到了我那永远都改变不了的中国姓氏,她问好时没有用英语寒暄,马上就做起了推销:

“简小姐,你有没有知道旅游的啊?”

“知道啊,”我居然就被传染了起来。

“那好,那你有没有知道这里有个卑诗省的啊?”

“知道啊,”我依然被她传染着,但突然产生了一种戏谑的心情。

“那就好的啦,那么你有没有想去XX那个地方的啊?”

我含糊地应着,被她一连串的啊和啦袭击着,在无来由的“那么”、“但是”和“那好”之中转折、过渡、期待着。几分钟过去了,我仍然猜不出她大致是哪个地方的人。刚听时像是港台的,可咬字发声没有一个不准。不是港台的吧,可她又在用一种特殊的手段,让声音变得妖媚和暧昧,像以前一些电视剧里蹩脚的女演员。虽然出来这么些年我也回去过好几次,但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汉语变了。不仅是腔调变了,面孔变了,要传达的信息也变了---多了一种让人想入非非的轻薄。另外,“那”、“那么”、“的啦”、“啊”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在推销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像女人的口红、首饰、腰带、皮包一样,近乎成了引诱人去幻想的饰件。

我打断了她,问:“你会说普通话吗?”

“会的啦。”

“那你就说普通话嘛。”

“这就是啊。”

我轻声笑了起来,“请问,你是哪里人?”

“北京的啦。”

她是我印象里那些利落豪爽的北京姑娘吗?她似乎很不解,继续用着那种古怪的腔调问着我。我虽然看不清她的眉目,但似乎感到一个年轻的面孔正故作娇憨地扭向一侧。她问的是:“这个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关系太大了,等你什么时候记起了北京话,再打过来吧。”

我说完就把电话放下了。

几天前,我因为有事,给国内某处打了一个电话。接线的女孩子,声音就像几个月前来推销的女孩儿,不断用不自然的假嗓折磨我。但不能否认,她十分热心,也在用一连串乱七八糟的啊、啦、那好、那么帮助着我。当说到自己的电邮时,我习惯地将@说成了英语里的AT。女孩子突然沉默下来,“您能再重复一遍吗?”

我便更改了自己,说:就是把小写a放在圆圈里。

她听罢“哦”了一声,尖细的嗓音突然变得浑厚低沉起来,仿佛一个人从高跷落在了地上,也仿佛一个演员洗去了表演时的脸谱。继之而来的是一个让我无比亲切熟悉的带着鼻音和儿化音的北京腔。那声音后面也有一个面孔,一个眉目间带着飒丽和豪气的北方女孩儿。

她问:“您说的就是圈儿A吧!”

我满心欢喜地答道:“是的。”


原贴土干网
Author:简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94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你好,北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