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创新坚韧铸辉煌——听高义龙谈越剧的百年发展史
星期六 五月 05, 2012 1:45 pm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在上海图书馆认真听完高义龙研究员关于越剧发展史的讲座后,我想这首诗最能确切地表达出我对越剧百年发展历程中辛酸与创新的理解。
悠悠百年,人世沧桑。在上一个世纪的每一个历史拐角,都有越剧的身影闪过;每一曲时代变奏,都有她的声音绕梁。所以,以参与并见证了越剧辉煌与发展的袁雪芬老师的讲话作为开头,更为此次讲座注入了特殊的意义。
现年八十五岁的袁老师出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绍兴。年仅十一岁时,她迫于生计,参加了家乡的科班开始学习越剧。但是身为农村教师的父亲对此却并不赞成,因为戏剧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讨饭戏”,而袁老师在参加科班的初期,只能演一些小角色,更是受尽欺负。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袁雪芬老师却并没有放弃演戏。她说,当初自己坚持演戏并不是为了工资,而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戏剧号召提高妇女地位和民族抗日。这样的决心使她在越剧发展的最困难时期,依旧岿然不动,依靠不断的摸索创新,使越剧成为了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越剧的发展史与袁老师的经历一样,也充满着辛酸与坎坷。高义龙研究员在介绍越剧发展史前不无感慨地说,要将越剧的百年发展史浓缩成九十分钟的讲座,实在有很大的困难。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平静但不失激昂地将越剧发展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越剧起源于春秋时代越国的绍兴嵊州。嵊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那儿留下佳作。所以,孕育于此的越剧也同样柔美细腻就不足为奇了。越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时越剧只是当地人用来自娱自乐的民间戏剧;后来,它被一些人用来乞讨、卖艺,所以当时越剧也被称为“采头歌”。 直至一九零六年,越剧才被正式称为戏曲。
越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女班的出现。高老师介绍,至清朝末年,不仅是越剧,在任何剧种中都没有女演员。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新思潮的影响,戏曲表演中出现了男女合演。此后,东南舞班、四季春科班等女班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
越剧产生在浙江,但它却在上海得到了真正的发展。那时几个越剧科班到上海演出取得成功后,又通过剧目编排、舞台布景创新创造的《木兰从军》、《红杏出墙记》等作品在沪引起轰动。由此,越剧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越剧艺术家在上海深深扎根。
一九四二年至解放前的这段时期内,越剧经历了危机,也经历了涅磐。由于当时的时局动荡,百姓忙于为生计奔波,多为言情剧目的越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此时的袁雪芬从话剧的进步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它抓住人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果断地以揭发社会黑暗、宣扬爱国思想、提高妇女地位为主线,在唱腔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创造了与以往有很大变化的“新越剧”。有人评价袁老师创造的“新越剧”既融合了话剧这种注重刻画人物的现代文化,也融合了昆剧这种注重唱腔的传统文化,将写意与写实结合,为越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解放以后,越剧和越剧艺术家们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磨难,但她们“抬起胸来”(文汇报语),通过电影、巡回演出等使越剧不仅走向了全国,更走向了世界。
百年的历史将越剧沉淀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往事已经苍老,但记忆依旧鲜活,当我们拨开岁月的尘土回忆越剧这百年来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是老一代越剧艺术家们在困难中的坚韧与创新使越剧艺术得以在今日熠熠生辉。那么,我们新一代的越剧艺术家们在今后的征途上,是否也能像前辈一样不畏艰难,创造出新的辉煌?
走出图书馆时,天空中飘起了点点白雪。正如普希金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对于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责无旁贷。(陆晔)
郑州越剧迷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93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创新坚韧铸辉煌——听高义龙谈越剧的百年发展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