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晋水之源——Author:简杨

星期一 四月 09, 2012 10:12 am



 一

  我在太原停留期间,一位朋友有天突然从北京来了。因为她当晚就要离开,我想让她看到太原最好的地方,所以我就说:你一定得去趟晋祠。

  话刚说完,我便觉得自己像个孩子似地霸道。也许是一想起晋祠,我的心就变小了回去。晋祠如同一本美丽的故事书,藏满了我童年时珍爱的东西,铁人,水瓮,梳子,马鞭,戏台,长着白胡子的仙人,玉圭形的桐叶……。在离开故乡的几十年中,我到过很多地方,那本故事书虽很久没有翻过,但记忆依然温馨。当我和朋友乘车朝太原的西南方向驶去时,心中竟有些急切。这么多年过去了,坐落在悬瓮山下的晋祠,还是往日的模样吗?

  时值秋天,太原城内干燥不洁,但车一开上晋祠公路,天就变蓝了,空气也清爽了,两侧的行道树仍没有干枯,低垂的枝条摇曳着美丽的金黄。虽看不到水,可感到十分潮润,清新的水气隐隐散着。朋友吃惊地问:这里怎么有些南方的味道了?我答道:晋祠就是太原的江南,在很多年前,这里到处是稻田,公路两侧并没有这么多的工厂和民房。

  二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太原的。在那之前,每到夏天,我都会跟同学们去晋祠游玩。每次去时,我也曾像朋友这样吃惊,会一边朝车窗外看,一边忍不住想:南方的景色就是再美,也不会比这里还美吧。当汽车离市区越来越远,见灰暗的城市被完全抛在后面,我会变得兴奋起来。可当汽车开离晋祠,就是路旁有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绿苗间还闪烁着粼粼的水光,我仍会忍不住怅惘。晋祠是我这个北方孩子眼中的南方,它虽在并不很远的郊区,我却不能长留。那每年一度的旅行,既会让我激动,也会让我失落。

  我从小就听过很多晋祠的故事。那些美丽的故事,几乎每一个都离不开水。

  我父亲说过剪桐封弟。周成王姬诵年幼时,有次和弟弟叔虞游戏,将一片桐叶剪成玉圭之状给了他,说:我封你到唐地做诸侯。由于一个史官把姬诵的话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小兄弟之间天真的童言成了有证可查的君无戏言,姬诵长大后只好选择吉日,将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在唐国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其子便把唐国改名为晋国,并在晋水之源建造了叔虞祠。叔虞祠便是人们常说的晋祠。晋水之源就是一眼奔腾不息的泉水,难老泉。因为难老的缘故,晋祠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最后变成了一座拥有上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的美丽园林。

  上中国历史学到三家分晋时,我也听老师讲起过晋祠。晋祠有条“智伯渠”,是春秋时晋国的智伯为了攻打赵襄子、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的。后来智伯被杀死在晋阳城下。他的家臣豫让为了复仇,毁容剃眉,装成乞丐,几次想要行刺赵襄子,但总是不成功。最后一次,赵襄子为豫让的忠义感动,脱下自己的衣服让豫让用剑乱刺,豫让刺过衣服后就自刎了。讲到唐朝时,老师又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一路浴血厮杀,最后在长安建起了辉煌的大唐,晋祠贞观宝翰亭内还立着唐太宗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文中有“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邦,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一戎大定,六合为家”之句,表达了李世民对李氏帝业以及大唐王朝最初源头的感念之情。

  父亲还讲过那里的金人台。台上站着四个铁塑的武士,他们有镇水和保护晋祠的职责。守着西南角的那个,铸造的年代最久,是锻铁技术相当高超的北宋时铸的。有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那个铁人因为身穿重甲,酷热难当,就从台上走下,到附近的汾河之畔去寻找清凉。当他跳上一个渡船时,船差点儿沉了下去。船家说道:你怎么这么重,像个铁人似的?铁人被点破真身,立刻还回原形,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人们就把他又运回晋祠。

  父亲让我知道了山西有三千多年的绵长历史,老师则让我为山西的豪杰英雄激动。后来自己读书,我又知道了不系舟潭里那十眼奔泉的故事。晋祠里最初只有难老泉,并没有南北二渠,但因住在泉水南北两村的人们为水械斗不止,官府有年只好架起一个油锅,将十枚铜钱扔进沸油让两村争抢,泉水的分配以抢到的铜钱数为准。两边都派出了村中最勇敢的年轻人。北村的壮汉一口气从油锅里捞起七个铜钱。他为村人争回了七眼水,也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但我最爱的晋祠故事还是母亲讲的。母亲说晋祠有个戏台,戏台正面有个娘娘庙。她并不知道那戏台其实就是水镜台,也不管哪个庙才是娘娘庙,她把圣母殿和水母楼混在了一起。她讲过好几次晋祠的故事,但总是只有一个“娘娘”──水母娘娘。水母姓柳,出嫁后受婆婆虐待,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婆婆刁难她,只喝前桶里的水,说后桶里的水脏。有天柳氏在途中遇见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说自己的马非常渴,能不能给点儿水喝。柳氏给他后桶里的水,他却非要前桶的。柳氏虽然为难,但还是同意了。等老人的马喝完水后,她只好回去重挑。那个老人便给了她一条马鞭,说,你今后不用再这么辛苦挑水了,回去后只要把鞭子放在瓮中,什么时候见水变浅,轻轻往上提提,水就会重新变满。柳氏从此就再也不曾出去挑水。婆婆心中愤愤,却无法发作。后来柳氏要回娘家,临行前将马鞭的秘密告诉了婆婆,叮嘱她只需轻轻一提,水就会注满瓮子。可婆婆后来竟将马鞭从瓮中全部提了起来。柳氏当时正在娘家梳洗打扮,听说婆婆闯了大祸就跑了回去。见水已漫得满村都是,她就一下坐在瓮上。大水止住了,但变成了一股清泉,继续从瓮中汩汩流出。那泉就是难老泉。

  我母亲讲完故事,会这样收尾:你要不信,下次去娘娘庙,就看看她头上插没插着一把梳子。

  三

  陪着朋友走进晋祠,我依然像从前那样,从水镜台开始,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最后走到了圣母殿。每到一处,我就会向朋友讲起相关的传说和儿时的记忆。

  当年来时,我总会爬上水镜台,在空旷的戏台上奔跑一阵,然后翻身跃下。西边是智伯渠,那里的水虽然清澈,但不如难老泉有吸引力,智伯襄子虽然在历史上有名,但不如水母娘娘有趣,所以我很少在那里停步,而总会跑上四四方方的金人台。台子的四角,各有一个巍然屹立的铁人。西南角的那个最为雄健,我感兴趣的却是另外三个。它们都已有些残破,其中一个还断了手臂。断臂像一个树桩那样端在胸前,人们的抚摸让它变得光滑无比。每次触到它,我的手都会感到一阵清凉。鱼沼飞梁也是正方形的,据说是中国仅有的古代十字形石桥,我关心的却只是池中有没有鱼。找完鱼,就跑到圣母殿里看侍女像。我父亲说彩像是宋朝的,古人的技艺很了不起,总嘱咐我去了要好好看看。而我那时还不懂得欣赏,进了圣母殿,只是一个个地挨着数,想搞清楚那些侍女是否真有三十三个,但每次都会半途而废,为她们栩栩如生的表情分了神。

  在娘娘庙里我也会呆上好长时间,看铜塑的水母是不是坐在一个水瓮上,她头发里有没有一把梳子。难老泉在娘娘庙前的一座八角亭下。那亭子和一般的亭不同,不是为人休息建的,难老泉就藏在那个用石头砌成的圆圈里。我曾多次踮起脚朝下看。泉水深不见底,听不见流动,只有沉寂和黑暗。面对那大得像洞穴一样的泉眼,我总是十分恐惧,生怕一不小心掉入其中。难老,就是晋水的源头。

  距难老泉亭不远,是一个用汉白玉石栏围起的水潭,因为它的形状似船,就得名不系舟。旁边有一个小亭,亭内有一条石径,会把人一直带到潭中。石堤上有十个圆孔,从中日夜不息奔流而出的泉水,是传说中难老泉畔南北两村争斗过的,南三北七,分别流入南北两渠。我少时喜欢蹲在石堰上玩水,听奔泉汩汩的声响,也喜欢看水眼旁苔花斑驳的石壁。潭底清澈无比,铺满了圆润的小石。掬起一把泉水喝下,人顿觉甘爽甜美。喝到肚胀之后,我把自己的水壶装满,带回家继续回味。

  四

  这次来晋祠,也许是因为已到秋天,巍峨的悬瓮山看去十分灰暗,不如过去充满生机。庙亭也因为失修,漆皮剥落,壁画很久没有描摹,人物已面目模糊。圣母殿上了锁,那些宋代侍女们的风姿,我只能从外面看着一些影子为朋友讲解了。

  最让我吃惊的是难老泉。走到那个八角亭下,我又像过去那样朝泉底看去,却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像水沸腾时一般的噪响。我以前就听家人说过,近年来因地下水开采过度,难老泉常常断流,晋祠里有时不得不注入自来水。我一直对那将信将疑。恰巧身旁有关于此泉的介绍,我便给朋友念了起来。除了难老泉的历史,介绍也写着现在泉中流着的是自来水和泉水。我恍然大悟,那突突的声音就是马达开采地下水的声音。

  我抱歉地对朋友说,本来想让她带点儿泉水回北京的。她说没关系,晋祠很特别,她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又问我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有在山西这样缺水的地方,才能有晋祠这样的园林,才会有我讲的那些故事。

  她的话让我沉吟了很久。其实我早已知道,所有的传说都有各自最初的影子,只是后经世代传讲,渐渐源头模糊,才变成了美丽的故事。叔虞之子在晋水之源建起晋祠的雏形,是为了感念造福生灵和土地的泉水,那个最早讲述铁人逃跑的故事的人,一定经历过一个干旱炎热的夏季,而在水瓮上坐化的水母娘娘,原型许是一位在水灾中因救人而丧生的女子,那十眼奔泉和南北二渠的来历,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饱含了人们对水的最痛切的希望。一眼泉水被分为几股灌溉不同的村子,在中国的民间,类似的传说并不少,但唯有不系舟潭的南三北七最让我感动。关于南三北七,另一个晋祠故事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版本,说是柳氏的婆家和娘家都住在难老泉边,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按照人间的说法,女子一旦出嫁,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分泉水时,婆家在表面上多得了几眼。神间的事却不同。成了水母的柳氏,出于对娘家人的惜恤,让南边那三眼泉的水量,一直和北边一样充沛,有时甚至还要多。山西,最缺的就是水。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绿色,未来。水,养育了一方黎民,也孕育了动人的故事。在南三北七的传说里,人们自然地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期望。那期望随着难老泉一直在汩汩流淌,以一种纤柔而深沉的力量泽润着后代。

  《诗经·鲁颂·泮水》有曰:既饮旨酒,永赐难老。因此诗句而得名的难老泉,已经奔腾了三千多年,而晋祠苗裔堂前那棵横卧的古柏,也因难老日夜不息的润泽,至今依然苍劲。泉水曾经淹过晋阳,也灌溉过几万亩土地,水量充沛得像永远也不会枯竭。而如今这被誉为晋水之源的难老,在马达的轰鸣之中,还能再流淌多久呢? (作于2008年秋)

原贴http://tugan.co.uk/Tugan/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86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晋水之源——Author:简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