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受陈先生激励——六谈为什么茅派难以正式成立

星期二 四月 03, 2012 2:05 pm



很遗憾,我贴的两个评功摆好以及艺术纵横的线没有爱茅之人的迅速跟进,资料尚很欠缺。

遗憾之余,受到陈先生再次激励,——当然,我写的和准备写的兰花豆腐干毋需他个人的认可——于是,选择一个简单的角度来阐述一下纵横谈的某一方面。

************

陈先生好胃口,半夜三更不睡觉。继续讨论。

别骂骂咧咧的,好吗。

今天高兴,就连着码两篇。

是为第六,估计九谈没问题了。

流派的讨论中,曾经有人提出,如果不流,就称不上流派。

记得大概是我为沪剧界的韩派抱屈时,有反对意见就是韩玉敏老前辈没有传人来演唱她的非常有特色的唱腔唱段。

确实哦,很少听到学唱,记得有一次袁派演唱会上有几位女同胞学得还蛮像的。可惜人数太少。

凡是弱势流派都是因为难学难以传真的缘故。比如四大名旦里的尚派,就是典型,还有筱派也是传人硕果仅存。

沪剧界还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徒弟可以不唱师父的流派。不是说创新了自己有了新流派了或者换了师傅转行当了,是一开始就不是。师父也不在乎徒弟是不是唱自己的流派。

说这些,是非大路现象。毕竟戏曲行当的师徒传授和科技界高教界工艺界美术界体育界都有不同,有其口授心教的特殊性。

大多数徒弟都是秉承师父套路,先得把师父的流派掌握得差不离再能谈如何博采众长。

院长的徒弟已知的有两位。都挑过大梁了。

都很好,春兰秋菊各有特色。

比较显眼的一次是吉燕萍的戏曲春晚,也是紫竹调,又是紫竹调。那一次的服装也很有亮点。

其次的大戏就是吉燕萍的金大班和赵隽晴的生死对话。

赵顶替了师父的脚色,金大班则是首演。没看到过吉的董梅卿全场,有人说开头的回忆是她,没有求证过。

赵应该还有十六铺人家。一直要找里面的三人对唱至今还没找到。

吉应该有那部集资大戏主演,还看到在胭脂盒里有打酱油脚色。

总之,这知道的两位徒弟都成才了。二级演员吧,正在向一级努力。

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两位徒弟在自己的首唱剧目——不是洪豆豆似的在雷雨里演四凤照剥院长唱段——里面哪些唱段来自师父的茅派呢。

或者说,作为最有体会最为贴近的嫡传弟子,如何来掌握师父的新创流派特色,加以继承发扬,应该有着他人——即使是铁杆粉丝如陈先生——所不及的地位和处境。

并且应该完全掌握深刻体味准确表征,特别是体现在自己身上,让广大观众听众也和自己作为门生的体会一样,这才作到起码的继承。

有没有呢?

不妨大家一起来听听。

怎么样啊。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845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受陈先生激励——六谈为什么茅派难以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