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受陈先生激励——五谈为什么茅派难以正式成立
星期二 四月 03, 2012 1:22 pm
很遗憾,我贴的两个评功摆好以及艺术纵横的线没有爱茅之人的迅速跟进,资料尚很欠缺。
遗憾之余,受到陈先生再次激励,——当然,我写的和准备写的兰花豆腐干毋需他个人的认可——于是,选择一个简单的角度来阐述一下纵横谈的某一方面。
**************
细心的访客可以看到在一谈直至可能的九谈各分章节中开头都是这两段。
为什么呢?
一来免得那些顶茅的粉丝来拍砖,你们为什么不跟帖来评功摆好写出有分量的唱腔演艺分析让那两跳线不断更新呢;二来更可以强调陈先生的激励作用。
陈先生对我的日志好些文字不闻不问,看到三谈就跑出来引经据典指责我胡说八道,自己又说不清道不明,可见他足可以称之为顶派第一人了。
可惜那不是摆实施讲道理的做法。
还是读下去,继续五谈六谈谈谈看。
院长的个人风格早就形成,值得赞赏。比如金丝鸟就是最明显的范例——怎么样,我不存在陈先生所封赠的倒茅唯一人的大帽子吧。
但是,同样被小郭称之为代表性唱段的紫竹调就不存在体现院长演唱风格的问题了。
最有力的表述院长延长风格的是这样子的描述——她把歌曲糅合进了沪剧。(不是原文,大意如此没错)
确实不错,也十分贴切。比如在她的成名作里演唱了周小红的一些歌曲,很是有模仿本事。而且从此开始演唱了大量的沪歌。
沪歌和越歌京歌黄梅歌等一样,是戏曲演员求变以及努力拓宽戏路应和时代迎合观众的一种手段。
同样,在沪剧界的沪歌佼佼者孙徐春足可以和院长相匹敌,或者说金童玉女不相上下。甚至于可以说金童更胜一筹。
为何?待看同样是电视连续剧,院长那一部成名作片首曲是王珊妹演唱,而小孙那一部家喻户晓电视剧则是他本人演唱昨夜情——为你打开一扇窗。从中可知两者音色以及曲调难度的区别。
或许,大家会说这片首主题歌不算沪歌,那么请教两三个问题——
孙徐春是公认的有极其有个人特色的王派传人,他的沪歌相当出色,比如逃犯里的思柳已经从传统小调加以足够的变化,比金丝鸟的变动还要分量和品味足,其他正宗的沪歌就不再一一列出,大家尽可以去买音碟。
这样一个与玉女等量齐观(这还说得很客气,实在有点对不贝贝老先生)的金童至今没有人来表态他足以成为孙派创始人,对比之下,那为什么说糅合了歌曲的院长唱腔就能成为茅派特色了呢。
再平心而论,孙徐春是沪剧界足以夺梅花的几位男演员之一,却始终未曾听说有申报。多可惜啊。
当然,上面一句是题外话了。再拉回来。
唱京歌特别出色的有上海关怀,北京于少和他搭档李胜素,天津孟广禄——那二度梅的大海啊咏叹调特具京歌风味,一级棒,让我百听不厌。
这些京剧名家无一以某派创始人自居,就是于魁智的于派也是在小冬皇的讲座里才以不懂精的往事回忆中混淆了余派而提出,于是哄堂大笑。
再说,马上就有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问世,黄梅歌后的金嗓子丝毫不逊于京剧金嗓子;还有我在拙作江淮情余中同样引入的越剧萧雅,谁又以戏曲融入歌曲来足以自豪于戏曲舞台的呢。
更不用说昆曲王子张军,锡剧王子周东亮,梅派最正宗传人胡文阁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至今还没有听说他们中间有一个新冒出来的戏曲流派是因为糅合了歌曲而问世而被认可的。
提高演艺,创新流派,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在戏曲范畴里拼搏。
虽然,可以预计,总有一天古来的戏曲消亡,代之以普适的音乐剧;可是那一天在中国的现状下还遥遥无期,同时到那时侯就更无所谓戏曲流派了。
老一辈的流派都是古董级别的遗产,新的流派还能诞生才怪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3844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受陈先生激励——五谈为什么茅派难以正式成立
|
|
|